发布时间:2024-01-17 14:58: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组织开展“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宣传重点的第二十七届“爱鸟周”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积极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
3、组织完成项目申报工作。今年上半年共申报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野生动植物监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4类项目23项,总投资11603.2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9261.8万元。一是新申报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额度1039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8312万元;二是申报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4项,总投资354.4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60万元;三是组织开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焦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等11个单位完成了200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总投资691.74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569.8万元;四是组织*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灵宝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汝南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3个国家级监测站的2009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7.0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20万元。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及2009年投资计划。
4、组织指导国有林场灾后重建工作。20*年春节前后,我省信阳、南阳、洛阳、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遭遇50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雪袭击,由于受灾国有林场大多在深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平均积雪厚度达50余厘米,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60余厘米,致使全省58个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基础设施、野生动植物和国有林场职工个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害,直接损失达28902.8万元。针对我省国有林场受灾情况,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国有林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指导全省国有林场恢复重建工作。
5、组织开展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因省重点工程河口村水库建设的需要,我们组织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工作,召开保护区涉及的济源、焦作、新乡3市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座谈,研究调整方案,并组织编制了《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调整论证报告》、《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整后)》,填报了面积及功能区调整申报书,并按程序由省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致函报送。
6、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要求,与计划财务处共同完成了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期工程等7个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工作,组织了对新县连康山、灵宝小秦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的验收工作。
7、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8件,其中人大提案5件,政协建议3件,均按时给予答复。
8、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审查。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规规定,对安阳—洛阳天然气管道工程、端氏-晋城-博爱煤层气输气管道工程、博爱—*输气管道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第二回100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穿越保护区进行审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不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9、积极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国家拟下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意见,进行了改革前有关情况调研和统计。为更好的掌握国有林场工作现状,5-6月份,全省分4片召开了国有林场场长座谈会,听取了国有林场工作汇报,了解掌握了全省国有林场有关情况,为下一步国有林场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10、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作。元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了河南大鸿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300.00公顷,建设单位为禹州市鸠山乡人民政府。至此,全省国家森林公园达到30处。按照有关程序,组织考察了灵宝河西村申报的汉山省级森林公园,待专家考察论证后批复。
11、全省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为有效应对森林旅游安全风险,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和森林风景资源安全,结合国家林业局有关通知精神,制定下发了《河南省林业厅关于加强森林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重申了森林旅游安全管理有关规定,对森林旅游经营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
12、行政审批工作。上半年共办理《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出省运输证明》36份,《河南省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运输证明》5份,完成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核3项,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审批5项,经营利用审核1项(国家林业局已批复),审批2项。
13、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普查。按照国家林业局通知要求,对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机构、人口、规划、经费、资源、旅游等因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从而全面掌握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14、完成了部分物种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完成了虎皮、豹皮及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原材料库存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并上报国家林业局。
15、开展森林公园调研工作。今年上半年有计划、分步骤的对全省森林公园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全省森林公园有关情况,为今后全省森林公园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16、朱鹮繁育获得新突破。国家林业局去年调拨到我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只朱鹮,今年已繁育成功。3月,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领导实地考察了朱鹮人工繁育、放归自然项目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17、完成厅统一安排的造林督查和集体林权改革督查。3月,由我处带队,对*、开封两市春季造林进行督查,及时掌握造林进度,帮助两市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加快造林进度。5月,由我处带队,对*、开封两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督查,帮助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谈讨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18、承办全国旅游交易会相关接待任务。4月,由国家旅游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了“20*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按照会议总体部署,我厅负责接待辽宁省代表团,由我处具体承办。同时,我处还接待了厅交办的接待黑龙江森工集团代表团任务。会议期间,我处派专人搞好后勤服务,保证代表用车,帮助他们安排食宿、领取证件及资料等,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19、承办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4月,中国林场协会在*组织召开了“中南地区国有林场区域论坛座谈会”,湖北、湖南等7个省份的近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处具体承办了会务,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提供了保障。
20、协助中国林场协会开展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调研。4月下旬,中国林场协会沈茂成会长一行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进行调研,我处陪同沈茂成会长实地察看了洛阳五马寺林场、鲁山林场、石漫滩林场和修武林场,并分别在五马寺林场和石漫滩林场召开了部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座谈会。沈茂成会长对我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上半年,全处同志以贯彻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为主线,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职责内的各项工作,保证了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建设与管理、野生动物监管体系建设、疫源设病监测、国有林场改革及森林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我处全年责任目标14项,其中4项为全年性工作,其他10项工作中有8项已开始实施或部分完成,还有2项工作计划安排在第三季度完成。由于我处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性强,非计划内的应急工作多,影响了全年目标进度的完成,对照全年目标任务,今年下半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二、承担的列入省政府下达责任目标的任务完成情况
林业厅20*年度责任目标涉及我处的任务有2项,一是
“森林旅游收入达到21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二是“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具体完成情况是:
1、森林旅游工作。经初步调查,截止6月底,预计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将超过2亿元。受灾害和节假日调整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森林旅游保持平稳,增速较往年减缓,森林旅游接待人数和森林旅游收入基本于去年持平。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目前森林旅游呈现日益好转的局面,森林旅游人数和经济收入将稳步上升。
2、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的安排,认真开展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向监测总站和省高防办报送疫情报告单181份。派出督查组对部分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冰雪灾害后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做出明确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上半年没有发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落实淮滨、封丘、孟津3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国家投资120万元。
三、下半年工作基本思路
对照年度目标任务,除做好全年性的工作外,下半年我处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组织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宣传教育活动;
2、举办全省第二期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委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省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林政执法工作,对涉案人员做到公正文明执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查办一批案件,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有效遏制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势头。
整治目标实现“两个规范”: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运输等行为依法依规,进一步规范木材加工活动依法依规,促进资源利用的科学、有序。
长远目标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能力,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确保生态资源安全和长治久安。
三、工作原则
(一)端窝打点,打防并举。堵住源头、封住通道。打击与整治相结合,以打促防,捣毁非法木材加工点,全面肃清非法交易活动,遏制买方市场。
(二)动真碰硬、勇于亮剑。坚持“穿皮鞋的”、“穿草鞋的”一起打,依法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
(三)寓教于罚,加强宣传。坚持打击整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贯穿于打击整治活动始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工作重点
(一)打击整治重点部位和区域。加大对省级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对康柯、布勒二村由于历史原因两村有地盘纠纷的额呷马、波加(小地名)国有林中盗伐、滥伐林木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二)整治重点。盗伐、滥伐林木行为;非法收购、运输林木行为;非法安装带锯加工木材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加大打击力度。采取措施、集中优势力量,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公开接受举报、强化特情控制等多种方式,拓展案件和情报线索的来源渠道。坚决打击各非法木材加工点及非法收购无证木材行为。
(二)全面清理整顿。按照确定的整治重点,全面开展清理检查。对非法安装带锯加工木材窝点坚决予以捣毁;对非法加工的木材和违法采伐、超范围采伐的林木予以收缴。
(三)加强宣传工作。要及时宣传报道专项行动的工作动态和成效,在全县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教育引导全县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生态保护事业,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六、工作步骤
打击整治行动从2015年4月6日开始到2014年5月15日结束,历时40天,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动员部署阶段(2015年4月6日至2015年4月9日)。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省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国家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盗伐、滥伐林木、非法运输林木、非法安装带锯加工经营木材等案件线索,并鼓励有上述违法行为人员主动向林业部门投案自首,有自首情节的可以在法定范围内予以从宽处理。
第二阶段:调查摸排阶段(2015年4月10日至4月17日)。按照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通过群众举报、调查走访、设立举报奖励等多种形式,对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和梳理,发现相关案件线索,确定重点打击整治对象,细化行动方案。
第三阶段:打击整治阶段(2015年4月18日至2015年5月10日)。采取强有力措施,集中时间和力量,对确定的重点整治区域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对非法安装带锯及加工经营木材制品进行收缴,根据《省天然林保护条例》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对西乡境内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木材加工场所依法予以取缔,非法安装的带锯及其木材制品依法予以没收处理;
对西乡境内各沟点盗伐、滥伐林木进行清查,凡是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超范围擅自砍伐树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理,非法采伐的木材予以没收;
对非法收购、运输木材行为进行严查,在此期间,一经发现无证运输木材行为,林业部门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三条和《省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违法人员进行严厉处罚
第四阶段:总结教育阶段(2015年5月10日至5月15日)。由县林业局会同西乡党委、政府对涉林违法人员开展集中法律宣传和国家惠民政策教育工作,通过学习,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增强违法人员的爱国、守法、感恩意识,提高遵纪守法和保护生态的认识。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工作,对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整改,完善工作措施,强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和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能力。
七、职责分工
林业部门负责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木材加工、林木采伐、木材运输管理工作。
乡党委、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管理辖区森林资源,配合林业部门搞好专项整治工作,负责辖区居民宣传教育工作。
森林公安机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全警动员、全警参与,集中一切力量,全力查处一大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同时负责专项行动战果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乡派出所配合林业部门搞好专项整治工作,负责辖区涉林违法人员的集中法律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当前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严峻性和艰巨性,明确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对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生态红线"、构建“奋进、魅力、和谐、幸福”的重要意义,按照方案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全面整治,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生态大明建设大局,加强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工作的联系协调,相互支持,主动配合;
(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按照方案确定的整治重点和职责分工,认真组织落实各项任务,确保实现专项整治行动工作目标。
(四)明确责任,严肃纪律。扎实开展整治行动,确保行动取得实效。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隐瞒不报、压案不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行动中要做好保密工作,整治工作正式实施前不得对外泄露行动相关情况,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案件相关情况。
(五)灵通信息,及时上报。制定信息、战果报送具体办法,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治行动情况,重大问题、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由县森林公安局负责专项行动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84-0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湿地覆盖了地球表面的6%,却为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1992年1月3日,中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41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指我国领土范围内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hm2(含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东与浙江交界,北与江苏接壤,西北和西部与本省马鞍山、芜湖、池州市毗邻,南和西南与黄山市相连。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东西长161.5km,南北宽150km,总面积12 355.66km2。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5大类型。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 787.4m。境内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总面积200km2。
1 宣城市湿地资源与保护利用现状
1.1 湿地资源现状 全市湿地总面积52 861.65hm2,斑块870个,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草本沼泽、人工湿地4种类型湿地。其中河流湿地13 064.15hm2(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11 994.24hm2,洪泛平原湿地1 069.91hm2)、湖泊湿地
15 863.01hm2、沼泽湿地243.62hm2、人工湿地23 690.87hm2(包括库塘6 238.22hm2、输水河8 361.32hm2、水产养殖场
9 091.33hm2)。全市水田面积137 109hm2。
1.1.1 湿地野生植物 宣城市湿地野生植物主要优势种有:枫杨、华东野核桃、河柳、意杨、水杉、芦苇、叶蓼、水花生、凤眼莲、菱、喜旱莲子草、茭草、草、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聚草、南获、菰、空心莲子草、狭叶香蒲、艾蒿、凤眼莲、水鳖、细果野菱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枫杨群系、华东野核桃群系、草群系、空心莲子草群系、芦苇群系、菱群系、水蓼群系、凤眼莲群系、喜旱莲子草群系、意杨群系、河柳群系、水杉群系、艾蒿群系、茭草群系、陌上菅群系、红蓼+酸模叶蓼群系、槐叶苹群系、莲群系、香蒲群系、野果菱群系、雷竹(早竹)群系、淡竹群系、五节芒群系、马来眼子菜群系、黑藻群系、苦草群系、聚草群系、南荻群系等。
1.1.2 湿地野生动物
1.1.2.1 湿地陆生动物 宣城市地处皖东南,气候湿润,雨量充沛,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生长茂盛,也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沿河两岸成片的湿地植物,为湿地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因此,湿地陆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5大类动物在湿地周围均有分布:
(1)昆虫纲12个目中,该市有10个目约500种,常见的种类有蝗虫、蜻蜓、螳螂、竹节虫、天牛、金龟子、蝴蝶、蛾类、蝉、蚊、蟋蟀、白蚁、蚜虫、步甲、瓢虫、叶甲等60多种。
(2)鸟纲类:有鸬嵫、白鹭、小天鹅、鸢、鹌鹑、雉鸡、白颈长尾雉、山斑鸠、小杜鹃、灰喜鹊、大嘴乌鸦、红嘴相思鸟、山雀、竹鸡、画眉、八哥、勺鸡、啄木鸟、黄鹂、红尾白劳灰鹤、大雁、白鹳、黑鹳、绿头鸭、鸳鸯等30多种。
(3)兽类:有刺猬、穿山甲、花面狸、豪猪、猪獾、狗獾、豹猫、小灵猫、山鼠、大夜蝙蝠、松鼠、野兔、野猪、水鼠等近20种。
(4)两栖类:有东方蝾螈、中华大蟾蜍、青蛙、扬子鳄、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等9种。
(5)爬行类:有平胸龟、乌龟、鳖、赤练蛇、乌稍蛇、眼镜蛇、蝮蛇、竹叶青、金环蛇、银环蛇、多疣壁虎、北草蜥、王锦蛇、玉斑锦蛇等20余种。
1.1.2.2 水生动物 根据不完全调查,水生生物在我市湿地分布有藻类10种,浮游动物4种,甲壳动物5种,底栖动物4种,鱼类20余种。但因河床升高,河流枯水期又较长,河水全年流量相对较小,缩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生存环境,加上人为无休止的乱捕乱猎,特别是用药毒鱼和用电捕鱼,鱼类种群数保存极少,有些鱼种已很少能见到。水库湿地鱼类主要是养殖品种,主要有银鱼、大闸蟹、青虾、河蚌、淡水蚬、青鱼、团头、白鲢、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鳙鱼、南美对虾等。河流湿地主要有黑鱼、鲶鱼、鳗鲡、七星鱼、石光皮、翘头白、马口鱼、黄马狗、厥鱼、石板花、哈马头、青尾鱼、牛尾巴等近20种。种类数量相对较多的有石板花、翘头白、黄马狗、马口鱼等。
1.2 保护利用现状
1.2.1 湿地利用方式单一,总体效益不高 宣城市主要湿地功能为蓄水发电、防汛抗旱、农业灌溉、生活用水、人工养殖和航运等,目前只有一个国家级扬子鳄保护区,还没有建立湿地公园和重点湿地保护小区。
1.2.2 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由于宣城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与发达城市相差甚远,加之对湿地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湿地资源保护不力,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和技术人员。林业、水利、渔业、旅游等建有各自的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综合管理协调机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保护意识不强,盲目开发、随意占用导致湿地资源遭破坏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不强,大量湿地被围垦造陆,湿地面积大为减少。大规模的水产养殖没有得到科学的规划和控制,超过了湖泊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上养殖结构和方式的不合理,再加上周围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造成湖泊、河流等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2.2 湿地生态受人为干扰严重 水面被大量的网箱分割,湿地生物生存空间被掠夺,水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锐减,河流淤积严重,河水全年流量相对较小,缩小了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生存环境,加上人为无休止的乱捕乱猎,特别是用药毒鱼和用电捕鱼,鱼类种群数保存极少。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防洪调蓄功能退化。
2.3 缺乏湿地统一协调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法规 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目前存在水利、渔业、林业多头管理湿地的现象,不能将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进行整体考虑。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此外,涉及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导致破坏湿地生态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湿地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保护湿地的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需要,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还达不到要求。同时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
3 对策与建议
保护湿地是持续利用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在生态安全体系中,保持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使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
3.1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营造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 天然湿地的丧失和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的减少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威胁之一。抓住一些重要和典型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尚未被破坏的时机,建立一些湿地保护区,使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应有的保护。
3.1.1 南漪湖湿地保护区及湿地公园 南漪湖是宣城市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也是皖南第一大湖泊,为古丹阳湖的一部分。面积达20 000hm2,水禽资源比较丰富,夏季以鹭科鸟类为主体,而冬季则以雁鸭类为主体。国家Ⅱ类重点保护的鸟类12种,省级重点保护的18种;记录鱼类7目14科38种;两栖类1目3科6种,其中国家Ⅱ类重点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爬行类3目7科16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兽类6目11科18种,其中省级重点保护的3种。此外,记录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32种,其中贝类10种,甲壳类4种。但由于围垦、水产养殖、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南漪湖湿地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面临巨大威胁,亟需保护。为加大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应尽快对南漪湖湿地进行保护规划和建设。建议依托南漪湖的优势,建立1个湿地公园和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救护野生水禽资源。
3.1.2 野猪塘湿地保护小区 野猪塘湿地位于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0°07′07"、东经118°50′34"。类属于沼泽湿地;为沼泽化草甸型湿地。清凉峰野猪塘湿地的湿地功能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殖场所。清凉峰野猪塘湿地作为安徽省特有的山地草甸,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在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建议建立一个以高山草甸为特色的湿地保护小区。
3.2 制定湿地保护政策与法规,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湿地资源的利用、保护涉及面广,不仅涉及社会经济利益,也关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建议制定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试行),明确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保护范围,授权设立湿地保护机构,明确职能,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界定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建立湿地资源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湿地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的积极性,长期巩固湿地资源建设成果,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3.3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2011年,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湿地基础资料数据库,在现有的湿地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典型的关键湿地进行重点调查,分类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各级决策部门在综合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湿地资源等多方面获得快速、准确、系统、有效的信息及决策提供服务。
3.4 政府投入为主,多方争取资金 湿地恢复与重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和人才培训以及建立湿地监测网络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投入是湿地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要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还要从社会集资、个人捐款和国际援助等多方面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建设。按照“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投资湿地保护,使湿地保护有可靠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3.5 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全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针对目前公众对湿地保护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状,应加大对湿地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态势,增强全社会环境法制观念和湿地保护参与意识,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主流化,使公众能将湿地保护纳入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使政府能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对保护湿地的认识。结合湿地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的实施,充分展示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对保护湿地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监测体系的合理布局,建立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加强湿地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林业厅.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安徽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