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

篇1

在现今许多家庭中,由于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幼儿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表现出自私、独占,不愿意与人分享,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和礼仪规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对幼JL%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的。很多幼儿园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对幼儿的日常渗透教育,更没有系统地制订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综上所述,对幼儿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幼儿园长期的教育渗透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上述分析,笔者想就幼儿园如何实施礼仪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幼儿礼仪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早就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趋严重,国人的礼仪素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受到外国人的嘲讽;北京市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作为我国的首都,竟然把自觉排队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倡导,可见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文明礼仪的缺失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据我观察,当今社会中,幼儿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颐也相当严重。我曾经到一个孩子家中家访,碰巧孩子家中有很多客人,只见孩子在沙发上窜上跳下,还时不时地将客人的茶杯拿起来喝水,孩子的父母很恼火,也试着说服孩子听话,可是说教好像并不管用,孩子继续持续着刚才的行为……一系列类似的事情,使我越来越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开展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已成为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迫切任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讲文明、讲礼仪,让未来的社会和家庭更和谐、更安宁。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反复训练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训练法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品格养成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例如:正确的站姿与坐姿、仪容仪态、自觉排队、礼貌用语等内容,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礼仪习惯。

2.言教法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3.榜样法

幼儿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教师家长的示范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家长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4.正向评价法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会努力地向正向化发展。

5.游戏法

通过主题游戏的方式,提出具体规范的礼仪要求,使幼儿习得的礼仪常识与习惯得以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形式,游戏活动的规则反映着人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准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起着巩固和强化的积极作用。

三、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更直接,更快些。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师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知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发放礼仪资料,请家长认真学习《幼儿礼仪内容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2.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荐家长订阅一些家庭教育杂志,学习别人教育孩子的先进经验。例如家长关注生活细节,及时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家长要多带幼儿走向社会,进行实践练习。可以带幼儿到超市购物,还可以带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礼仪引导,强化幼儿的礼仪行为;家长还可以将孩子的礼仪事迹记录下来,供教师给予表扬和巩固,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作用。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桑树从小育,到老直笔笔”。也就是说,礼仪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就应该针对幼儿的心理,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文明礼仪行为。只要我们和家长携手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的。

篇2

礼仪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准则,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习惯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为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整儿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遵循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坐站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乘坐电梯、购物、交通乘车、拨打电话、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礼仪习惯与一日活动相结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由此,在孩子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

2.知行合一与随机教育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

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另外,善于利用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与孩子生活的每时每刻中都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

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挖掘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的行为模式的形成。

如:某一孩子生病了,同伴之间吵闹打架了,弟弟妹妹摔倒了,等等,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时常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开展随时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

3.渗透在评价活动中

.适当的评价不仅有督促作用,同时能给予幼儿以激励,如我们通过“礼仪小明星”“每周之星” 等评比活动,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对照。促使幼儿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又如,我们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仪知识汇总成三字儿歌,组织幼儿进行礼仪故事比赛等形式,引导幼儿虚心好学,诚实守信,言行合一。

篇3

1.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

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对幼儿身体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维护健康,而且,这些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一旦形成,将会对成年后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从幼儿入园都得要求孩子不随地吐痰,这对自己的健康有帮助,当然也可以不伤害到别人,也是对幼儿的好习惯的养成的要求,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只要我们一代代的孩子做到了,那我们的环境都将变得更美好。当然,不大声喧哗,一方面是保护了自己的嗓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干扰别人,不影响别人的生活。声音太大,显得自己没修养,没礼貌。

2.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不说脏话,粗话

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幼儿阶段正是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普通话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理所当然,我们从入园开始,就得要求孩子学着说普通话,尽管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还不大适应,但我们也得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向导,给他们一个说普通话的环境,幼儿期,模仿能力,适应能力都很强,他们很快就会适应。幼儿园是一个文明的,向上的天地,绝对不能听到脏话,粗话,即使有个别幼儿从家中父母那里带来一句。两句脏话,粗话。我们绝对制止,不允许说。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位幼儿成为文明的孩子,让幼儿园成为文明的,利于幼儿成长的天地。

3.对人热情礼貌,会说礼貌用语(你好,请,再见)

知道入园、离园时的礼仪要求(主动和老师、幼儿、家长问好、说再见)。能做到,并养成习惯,这是对小班刚入园幼儿的起码的一个行为规范。因为,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不像在家中,只面对家中的两三个人,完全是小皇帝,小公主,不用孩子说什么,家中的长辈会是百般呵护。一旦入了园,就意味着孩子进入了另外一个大环境。面对大集体,当然我们得有大集体的各种规矩,也就是说的入园,离园礼仪。

二、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乱折乱采,不践踏草坪

1.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

作为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作为一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浇灌着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位重庆人,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我们的丰厚财产。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幼儿是否还有必要如此郑重地强调文明礼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文明礼仪常识读本》中强调:①不乱丢垃圾。随手乱扔垃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市容市貌。垃圾随意堆积在一起,不仅占用很多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阵阵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请将垃圾分类,请改用袋装垃圾,请将垃圾放置在规定地方。②不乱贴乱画。乱贴乱画像膏药、像溃疡、像疮疤,它出现在街头的电线杆、报刊亭、公共汽车站牌、建筑墙体乃至居民楼道里,泛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原本整洁的场所变得不堪入目,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洁与形象。人人都要爱护公共环境,不在公共场合乱贴乱画。广告画、宣传画、招贴画,请张贴在规定的宣传栏等地方。

2.不乱折乱采,不践踏草坪

如今社会中,孩子的素质和行为,时时刻刻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话题。目前,幼儿讲文明,遵守公共卫生习惯是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活动再三强调的内容,为了使我们幼儿懂得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会损害他人利益,以及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我们得让幼儿做一名讲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

三、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或者地下通道;上车、购物等自觉排队;不进入危险地带玩耍和游戏

1.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或者地下通道

《指南》中指出,3岁幼儿要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针对幼儿的生活环境与发展需要,从与他人交往的安全,对环境中危险物或交通安全应学着自我保护。这里就强调,3岁的幼儿应在老师的教导下,成人的带领下懂得,基本的安全常识,过马路走斑马线或者地下通道,不乱穿马路,特别是在过马路时,不闯红灯,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有红灯,那过马路时就得左右看,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的方法,顺利过马路,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好自己的个人安全。

2.上车、购物等自觉排队

上车,购物自觉排队,这是文明礼仪中的公共场所礼仪告诉我们的。当然我们幼儿从小就得照着去做。公共场所礼仪体现社会公德。在社会交往中,良好的公共礼仪可以使人际之间的交往更加和谐,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公共场所礼仪总的原则之一有:遵守秩序。所以,我们要要求幼儿上车,购物做到自觉排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