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1: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题

篇1

1.注重德育教育的环境化。

新纲要倡导幼儿园要为德育教育活动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环境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与愿望;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们真正能意识到自己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有能力、有价值的,树立起自信。教师应该是幼儿权益的有效维护者;教师应努力促进幼儿协调的发展,包括各器官、各系统机能的协调发展、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幼儿个体需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注重德育教育的活动化。

幼儿园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要遵循教育的活动性与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与现象,才能与人交往,才能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地积累认知经验,获得良好的发展。幼儿园应设计系列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行。比如,可结合节日活动有效实施德育教育:五一国际劳动节渗透劳动教育;八一建军节渗透国防教育;九九重阳节渗透尊敬老人的系列教育;国庆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等。

二、 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门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家庭千差万别,不同的家长,言传身教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孩子幼小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画出的图案各不相同。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幼儿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将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大脑中,并在日后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家长的每个举动、每个眼神、每句话都会给幼儿产生影响。做人是幼儿的立身之本,“欲使幼儿成才,先教幼儿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怎样教幼儿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风。要依赖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实实在在对幼儿加以示范。借助于家长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还应创新家庭教育形式,比如亲子共读,家长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兴趣的读物。另外,亲子小制作能彰显幼儿与家长的聪明才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成功感,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德育,通过家长的品德、人格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应将幼儿看成一棵正在成长中的小树苗,应该精心地为小树苗松土、浇水、施肥、杀虫。这样的小树苗,一定会成为林中的一株秀木。

三、 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篇2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轴,加大德育工作的密度。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随机性、非系统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幼儿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抓住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教育机遇,随时随地进行幼儿的习惯养成和品德教育,做到德育工作全覆盖。

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每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

第一,从常规教育入手,在点点滴滴中确立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立自主和自制、自律的品质。比如,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幼儿与幼儿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因此在洗手、上厕所、吃点心、喝水、玩玩具、午餐、午睡等等环节时,老师都能及时提醒幼儿互相谦让、有序排队、安静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的方式相处,避免因拥挤、争抢而造成的伤害。

第二,结合开展的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开展每个主题活动时,老师都能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因素,有机渗透到活动中,丰富主题教育的内容,如“各种各样的桥”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收集祖国各地桥的图片,让家长与孩子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家乡古代的桥、现代的桥等,促进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各种各样的桥梁建筑、桥梁设计师和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第三,利用游戏活动实践道德行为。游戏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为幼儿提供了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如在开展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时,老师都能创设社会情境,把一些正面的人物角色,通过道具或者语言让幼儿去扮演,让他们付诸行动,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道德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幼儿逐步领会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过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将道德认知付诸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以节日活动为节点,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节假日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日子,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节点。我园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培养幼儿的美好品德。

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重要节日,我们结合节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三八”节开展爱妈妈、爱奶奶、爱阿姨的活动,“五一”节开展爱劳动教育,“六一”节开展好儿童教育,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等,如利用重阳节邀请小朋友的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老师教小朋友制作礼物送给爷爷奶奶,让爷爷奶奶给小朋友讲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故事,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孩子们了解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幼儿尊敬老人的情感,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活动,挖掘德育工作的深度。

三、以课题教研为推手,维护德育工作的鲜度。

幼儿的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懒于理会。通过课题教研可以不断开发幼儿德育的新领域,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我以省级德育课题《国学经典教育与幼儿德育的有效结合》为推手,挖掘德育工作的鲜度:每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韵律美;编写国学情景剧《或饮食》和《一饭千金》等,在大班的表演游戏中深受幼儿喜欢。幼儿通过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实践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认真读书的良好品德行为。

除大型的省级课题外,也提倡开展短小灵活的县级课题、校级课题。它们团队小,周期短,见效快,更有利于及时更新德育课堂的内容和途径,保持幼儿德育工作的鲜度。

篇3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太多,总是强调孩子小,不会干,一切都由大人来代替。结果五、六岁的孩子,不会穿衣,不会好好吃饭,不爱劳动,也不爱惜劳动成果针对这些特点,我常常结合实际,随机向他们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育他们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自己做。为了培养法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我常常利用上课、游戏、户外活动和区域活动时间,教给孩子们穿衣、戴帽、扣纽扣、系鞋带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整理桌椅、自己摆放玩具,自己收拾区域活动材料,教育他们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自己洗手,吃饭时让孩子们自己分发餐具,教育孩子们不剩饭,不掉饭;吃完饭后,自己收拾餐具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勤劳节俭的美德。

二、加强集体观念教育,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不尊重他人,缺少协作,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集体观念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每个孩子从各自的家里来到幼儿园的那天起,我们就把园舍布置得很美丽,把活动室收拾得干净、整齐,让孩子们一来到幼儿园就爱上了这优美的环境,再通过老师们亲切的关怀,使孩子不再感到生疏,然后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特别娇惯,离不开妈妈,一来到幼儿园,眼含泪水,坐在一旁不吭声,也不好意思哭出来。这时,老师佯装没看见,打开VCD,播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这时候,这些孩子的泪水不但没有了,他们反而拍着小手哈哈大笑起来。

幼儿园的孩子大都喜欢听故事,我常常针对孩子们之间发生的问题,编成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有的孩子总乐意自己单独玩,不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我便讲了小鸡离群差点被大灰狼吃掉的故事。又讲了拔萝卜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此外,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小朋友们的一起活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品质。例如:“团结友爱”“同情他人”“尊重他人”“强烈的正义感和坚持到底的勇气”等。

三、注重自立能力的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和活动能力

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会很过分地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充分地进行活动,因而造成孩子的意志薄弱,依赖性很强,不能吃苦,耐挫力缺乏等。而培养孩子成长,没有坚强的独立性是不行的。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活动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充分地进行活动。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去。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让孩子走在前面,自己退下来!让孩子自己充分地进行活动吧,直到他们感动满足为止!必须赋予他们以经验。只有经验,才是他们所需要的营养素。这是独生子女父母应该铭记的最重要的教育原理。”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教师也应该针对独生子女的某些具体情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多让胆小的孩子锻炼胆量;多关心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孩子;挑选组织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孩子为小朋友服务等,以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良好的品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