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环境的意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6)01-0171-02
1当前高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
当前,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多少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对如何保护环境的认识也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①同学们大都对环境保护没有多少兴趣,保护环境的行为相对比较滞后;②不少同学缺少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对如何保护环境的态度也不明确,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加强;③当前我们接受环境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这样的教育缺少一定的实践,其枯燥的讲授方式也容易让我们的兴趣全无。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我们高中生在实践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与社会组织也可以建立健全有关对环境保护行为的激励机制,鼓励高中生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当中,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引导我们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得以提升,使我们做好未来环境保护的当家人与接班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环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日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干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勃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ARBONWORLDLOWCARBONWORLD2016/1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2高中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们自身的环保意识以及实际行动将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我们在上学期间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等我们长大在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切切实实的对环境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当前,相关单位务必要提高对高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人;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确保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技能,思想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使得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得以增长。
3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与方式
3.1高中生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绿色健康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鲜明素材。当高中生们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就会在休息、活动、学习时,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从而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情感倾向。环境对于高中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刻转化为学生的行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学生们以后的行为。因此,高中生们应该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自身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3.2高中生们可以经常参加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教育实践活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和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已经让学生们充分的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为此,高中生们可以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优质资源,和同学们联合起来,集中统一的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实践将会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从而从思想认识上更加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2.1高中生们要尽快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高中生们由于自我年龄较小且没有独立生活经验,因此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关于自身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住宿生更是如此。对待这种情况,做的较好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锻炼出一个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2.2高中生要增强自我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认识
抓住时机,指的是当前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等高精尖技术的推广,我们周围充斥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困扰感染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钚保,增强自我辨别能力,对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说不,不断的提高自我环境保护意识。
3.2.3高中生们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在曰常学习中,学校会经常开展一些关于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针对空气污染的现象,老师们会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些化工厂等厂房附近,让我们深刻了解到空气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在课外活动中,学校倡导同学们自我编排话剧、小品的形式并让学生们角色扮演,让我们懂得了千净的饮用水,纯洁的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学校还设置了一些辩论赛和话题活动,让高中生们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一一辩论,在辩论中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对此,我们高中生们应该积极回应,积极参与,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去。
3.2.4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是万物之母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地球才生机勒勃。有水的地方,万物才能生存。高中生们要号召周围的同学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与此同时,高中生们可以自我设置一定的场景,利用机会让自己体会到没有水的滋味,这样一来,就会使们真切的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的珍贵。此外,高中生们也要加强对水知识的探索,让自己认识到可以一水多用,从而更好的保护水资源。
3.3高中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丢弃物,变废为宝
在老师的动员下,高中生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绿色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养成变废为宝的节约理念以及相应的动手创新能力。具体到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利用那些没有毒害_的纸盒、塑料杯、纸板、散布等废物,将它们分类整合,制作成游戏物品,使自己在游戏当中懂得节约,懂得循环理念,培养了自身保护环境的情感和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废物的选取,高中生们事前要做好一定的查阅工作,对废物要把好关,在将环保节能循环理念灌输到自身脑海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甄别能力。
3.4高中生们要在所住社区、学校积极宣传,号召周围人群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来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高中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认识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此,高中生们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区,学校大力宣传环保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增设宣传栏、黑板报和文化窗,对相关坏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众所周知,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走了一条牺牲环境的道路,虽然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乡村、河流等受到了极大的污染,高中生们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更好的投入到荪境保护当中去。总之,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后起国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展经济的同时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高中生应该加强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实践当中。
4结语
一、公众总体的环保意识水平
公众对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评价偏低,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众整体环保意识水平的低下。调查表明,69.6%的人认为其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偏低,其中,认为“较弱”的为45.4%、“非常弱”的为17.6%或“几乎没有”的为6.6%。只有29.2%的人认为“较强”,1.1%的人认为“很强”。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68%的人认为其周围的人环保意识“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城镇居民中,这一比例达到70.8%。从文化程度的高低看,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人,对其周围人的环保意识评价最低,77.6%的人认为“较弱”、“非常弱”或“几乎没有只有22.4%的人认为“较强”或“很强”。此外,83.4%的人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知识“非常少”(16.5%)或“较少”(66.9%);16.1%的人认为“较多”;只有0.5%的人认为自己有很多的环保知识。
为考察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公共场所,您认为周围大部分人将如何处理他们的食品袋、果皮等废弃物?”可供选择的做法有四种,“随手扔掉”,“趁人不注意时扔掉”、“扔到街角不显眼的地方”和“其它方式”。从调查结果看,64.7%的人认为其周围大部分人将“随手扔掉”;10.4%的人认为将选择第二种做法;19.3%的人认为将“扔到不显眼的地方”。仅有5.6%的人认为会采取其它方式,如“包装好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扔掉”等。当问及被访者本人在同样情形下将如何做时,选择一、二、三、四种做法的比例分别为31.0%.7.3%,36.7%和25.0%。根据个案及典型调查材料,许多被访者认为,人们(自己)之所以选择前三种做法.是出于“随大流”、“满大街都是脏,你一个人保护也没用”、“别人都扔了,你带着垃圾走,有点犯傻”等考虑。实质上,许多人都对他人的环保意识缺乏信心,并且自己也缺乏“正人先正己”的勇气,结果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环境,没有负疚感。终止这种心理上的恶性相互刺激,一方面应充分强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法制,控制、减少日常生活中这类破坏环境的从众行为。
二、环境资源观
为了考察公众的环境资源观,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三种说法,一是“我国各种资源很丰富,不必担心短缺”,考察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的认识;二是“人是最重要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考察公众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看是否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乃至掠夺;三是“下一代人肯定会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所以我们现在不必为环境问题过分操心”,考察公众对代际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是否注意到下一代人与这一代人有平等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从调査结果看,只有14.6%的人对第一种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4%的人则表示“不太同意”(12.4%)或“不同意”(73%)。对第二种说法,61.7%的人表示“同意”(51.6%)或“较同意”(10.1%);只有38.3%的人表示“不太同意”(14.5%)或“不同意”(23.8%)。对第三种说法,14.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85.7%的人表示“不太同意”(9.6%)或“不同意”(76.1%)。可见,大多数公众对我国资源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不像有些人所说,中国公众都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而随意浪费资源。同时,大多数公众对下一代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反对把环境问题推给下一代,实际上意味着每一代人都应该对环境问题负责,上一代人有责任留给下一代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但是,与此同时,超过六成的人仍有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之征服和利用的倾向,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应当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事实,这是环保意识较弱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们设计了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问被访者对“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经济发展过快的后果”这一说法是否同意?以考察公众对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二列举了两种观点:“(A)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这样生活水平提高快些;(B)保护环境是主要的,宁可让经济发展迟缓些,生活水平提高慢些,也不能破坏环境”,以考察在这种二难抉择下被访者的倾向性。第三则设置了一种情境:“假设在您这个地区,有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造纸厂,地区居民的主要的经济收入也来源于这个造纸厂,但是这个工厂的废水排入了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下游地区的水源,造成下游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现在国家要关闭这家工厂”,问被访者是否赞成?以了解当环境保护确实损及公众经济利益时公众的态度,考察公众是否具有整体环境观(即认为各地域的环境问题是相关联的,保护环境要有全局观念。
调査表明,对第一个问题,多数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占60.7%,有39.3%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这表明公众基本上不认为快速发展经济与环境问题加剧之间有必然联系,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第二个问题,多数人赞成“B”观点,占64.1%,只有35.9%的人赞成“A”观点,大致可以认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明显矛盾时,多数人还是能够优先考虑保护环境,作出暂时牺牲的。交叉分析表明,农村人中赞成“A”(42.7%)观点的比例高于城市人中的比例(30.9%);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人中,赞成“A”观点的比例(分别为46.2%和47.2%)明显高于认为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只属“较高”、“不高”或“较低”的人中的比例(分别为36.4%,35.3%和34.1%)。这表明,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同时,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或很高的地区,也几乎面临着同样的经济发展压力:前者为了摆脱贫困而先发展经济,后者在比较效益的诱导下更加倾向优先发展经济。对第三个问题,多数人是赞成关闭造纸厂的,占58.7%。这再次表明,多数人能够顾全大局,为保护整体环境,作出必要的经济牺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说清楚,群众是可以逐渐理解环保工作的。
四、环境保护中个人的作用
调査表明,94%的人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事,与我个人无关”这一说法,其中,明确表示“不同意”的人占84.6%。这说明,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大家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但是,大多数人对个人的努力信心不足。63.3%的人对“单靠个人的努力,无助于解决环境问题”这一说法表示“较同意”或“同意”,其中,表示“同意”的人占51.3%,21.8%的人表示“不同意”。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只有9.0%的人选择“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5.8%的人选择“公民自发的保护环境运动”;36%的人则认为靠加强环境法规建设。如果碰到有人(单位)在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时,大多数公众认为社会上一般人不会去过问,这一比例占64.9%。只有35.1%的人认为可能会去过问,但也只是过去说说而已,很少有人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行动。“不会过问”的主要原因是“不关自己的事不必管”(39.7%),“管也没用”(44.3%),“应由有关环保部门去管”(9.8%)。
上述数据说明,虽然大多数公众认为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总的看来,公众对其自身努力和民间自下而上的环保运动的成效没有信心。面对破坏环境的各种行为,大多数人不愿过问,主要是因为“管也没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观念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于环境是关系到大家的事,一般人以为终究会有人出面管,自己不必冒冒失失地带头。第二,在政府与公众个人之间缺乏各类民间环保组织这一桥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组织自身的发展仍受到抑制,不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和影响力,因而公众对其缺乏信心。但是,目前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是某些企业、单位和部门,它们都是正式组织。因此必须扶植、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并使其正规化、法制化,避免其某些消极后果。第三,在制度上,一方面,公众个人的保护环境行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没有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抑制了其积极性;另一方面,现有的环保政策法规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一些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的现象出现,在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公众积极自觉地参与环保。
五、环境保护费用
对于“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交纳一定的费用?”这一问题,被调查者中有74.8%的人表示“愿意”交纳,只有25.2%的人不愿意。交叉分析表明,农村居民中有71.4%的人表示“愿意”交,城镇居民中则有77.3%的人表示“愿意”;在文盲当中,有62.4%的人表示“愿意”,而在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当中,则有79.9%的人表示“愿意”,相差近18个百分点。
但是,在表示“愿意”交纳环保费用的人当中,很多人也表示了许多顾虑。如果将征收“环保费”付诸实际政策,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国普通民众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既要合理测算征收的数量,还要坚决把征收“环保费”与“乱收费”区分开来;第二,在现阶段,仍应强调“谁破坏环境谁付费”的原则,让那些破坏环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应由专门机构征收、管理环保费,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第四,应建立民间环保团体和公众个人参与监督环保费使用情况的正常机制;第五,要切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公众了解环保费使用在某些环保项目上的意义。征收环保费后,没办成的事必须让公众知道,而且办成的有意义的“实事”更应让广大公众了解。
交叉分析还表明,公众期望社会上的高收入层更多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一说法,6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57.5%;只有3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对另外一种说法,S卩“买汽车的人应该付空气污染费”,则有90.9%的人表示“同意”或“较同意”,其中,明确表示“同意”的人占81.7%;只有9.1%的人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收入越高的人对“社会上的有钱人应该对环境保护负更大责任”这种说法越倾向于表示不同意。其中,城镇居民中这一情形更明显。在家庭人均月收入150元以下的分组中,对此说法表示“同意”或“较同意”的人占了71.3%;而在家庭人均月收入801元以上的分组中,这一比例只有51.1%。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收入阶层与普通公众在环保付费问题上的态度分歧。
六、环境保护与法律
当问及“您认为目前改善环境问题主要的是靠什么?”时,前四位的回答分别是:环境法规建设(36.0%);环境保护宣传(21.0%);国家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12.8%);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努力(9.0%)。由此可见,公众非常强调“环境法规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公众有一定的依法保护环境的心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公众的法律知识又非常缺乏。大部分公众对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缺乏了解,认为自己“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人只占31.8%,其中“很了解”的人仅占0.65%;认为自己“只是听说过”的占42%;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占26.2%。在农村,只有16%的人表示“很了解”或“了解一些”有关环保政策法规;39.1%的人表示“只是听说过”;44.9%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城市,上述比例分别为43.6%、44.1%和12.3%。从年龄上看,青年组的情况比中年组及老年组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同样难以让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