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4: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 R27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55-02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套应用于ICU重症监护室内的疾病程度评估指标,该理论首先于美国危重疾病研究小组所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应用[1]。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进年来所接触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实际情况与预估数据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224例危重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47例,女77例;年龄18~87岁,平均(54.20±2.13)岁。住院时间为15 d~25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2.97)个月。将全部患者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处理,第一种分组方式为:APACHEⅡ评分20分者一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第二种分组方式为: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区分:冠心病者一组,共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心脏瓣膜病者一组,共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心肌疾病者一组,共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肺源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先天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分别对比这两种分组方式中,不同患者之间的实际死亡率与死亡预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对APACHEⅡ评分制度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做出计算和分析。
1.2 预测方法
APACHEⅡ评分主要由两个主要计算内容组成:(1)APACHEⅡ得分结果=年龄评分结果+病前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急性生理学评分结果(反应疾病严重程度)。(2)R值(死亡危险预测评分),R值是由APACHEⅡ得分结果和ICU主要疾病评分结果推导得出,国际通行的APACHE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可表述为:ln[R/(1-R)]=0.146×APACHEⅡ得分+ICU主要疾病评分+0.603(主要针对急诊手术患者)-3.517。评分中所有涉及参数均取患者进入ICU重症监控室后的第一个最差值。其中年龄评分范围为1~6分,APACHEⅡ的评分范围为0~7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采集,使用SPSS 17.0对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结果,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确定数据范围,用字2检验对不同评分组预测死亡率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224例患者中实际院内死亡19例,实际死亡率为8.48%;预测死亡49例(以≥70%为标准),预测死亡率为21.88%。实际死亡结果与预测死亡结果相差约为13个百分点。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详见表1。
由上表可知,在不同实验组内,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等不同,20分组预测死亡率为76.9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虽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危重疾病评分机制,但对ICU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死亡预估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重症心血管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于其他原因的、以心脏或大血管病变急性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重症,此类疾患发病急、进展快、诊断或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2]。APACHEⅡ评分体制主要是对患者的危重疾病程度(死亡可能)和预后进行评估,但由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危重病情,该评分机制不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向指标[3],而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数据参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院内的治疗质量、提高对患者死亡趋势的预测结果[4]。由本次研究数据可知,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所以其预测结果不可作为临床实际的判定标准,仍需进行综合考虑[5]。APACHEⅡ评分结果值越高代表患者死亡可能性越大[6],根据笔者所在医院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将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实际死亡率之间出现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年龄较低,会导致年龄分数降低[7]。(2)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神经功能的评分结果较低[8]。(3)评分时,心血管疾病无有效的分类规定,导致结果有偏差[9]。(4)心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导致评分结果的偏差。(5)APACHEⅡ评分没有长期随访内容,可能导致死亡预估结果偏低或偏高[10]。
综上所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标准虽然是一项完善的、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死亡判定指标,但对临床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预估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要结合评分标准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预估患者的死亡趋势,从而提高院内的死亡评估质量以及疾病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盂新科,邓跃林.APACHEⅡ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7):1430-1432.
[2]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4):2195-2197.
[3]刘毅,马树林,阎素英.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评估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7(4):531-533.
[4]汤日波,刘晓辉,谢莲娜,等.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82-668.
[5]梁建业.危重病患者病情评定法――APACHE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1152-1156.
[6]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Ⅱ,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14):249-253.
[7]黄文庆,张孟贤,王江桥.APACHEⅢ评分对危重患者病情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1):694-695.
[8]江学成,胡宁利.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4):1246-1247.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均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摆脱了传统社会生活条件的束缚。在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患慢性疾病的几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常见的慢性疾病有很多种,例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就目前患者患病几率来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整个慢性疾病体系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这就需要各大医疗机构完善对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然而,通过对社区慢性疾病的管理及治疗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慢性疾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管理现阶段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医院近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1.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1.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护人员存在数量严重匮乏的现象,不但缺少专业的治疗人员就连基本的医护人员都相对短缺。并且社区医疗服务站不像各大医疗机构那样,社区的居民一般在分布上较为松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时需要医护人员进户诊治,同时在站点需要预留主要的值班人员,能够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人员数量显然有些不足。尤其是在一些距离城市较为偏远的地区这类现象更加突出,在站点仅配有1名或者2名的慢性疾病的专业医疗人员,从而更加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能按照常规管理方式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的管理教育、以及身心开导等工作。
1.2 健康教育缺乏宣传力度
通常情况下,主要负责对社区中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多为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专科医疗人员,然而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较为专业的专科医疗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在教育传授过程中受到人数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进行大范围的健康宣传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于慢性疾病知识普及的真实有效性及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度。从而导致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对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危害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及充分的了解,对其预防治疗措施也相对较少,知晓率普遍较低。
1.3 慢性疾病管理缺乏规范性
相对于大型医疗机构来说,一般中小型的医疗机构在慢性疾病方面都有专业的管理体系,而相对于有基层医院转型后产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规范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第一,没有相关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的内容,在检查项目上不够全面。第二,尚未对慢性患者的病情进行阶段性的诊治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不能分阶段治疗,那么便难以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阶段性以及针对性的治疗。第三,由于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对患者后续的病情不能进行随访观察,导致在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时,不能及时赶到。
2.社区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对策分析
2.1 注重对患者档案的管理
由于社区居民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要尽可能的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要全面的进行掌握控制,针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切实而有效的慢性疾病防治计划。与此同时,要不断的完善社区慢性疾病防治的相应组织网络,落实责任到人制度,重视督导以及考核工作,加强质量控制,做好效果监控;完善患者的电子档案,为实现动态管理提供便利。
2.2 加强健康教育
要想进一步提高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水平,首先要大力宣传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广大疾病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认知度以及了解度,在宣传教育过程中⒙性疾病的危害性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广大患者能够明确慢性疾病对其自身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增强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意识。其次,尽管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但是这种慢性疾病并不是高危害疾病,通过采用科学的治疗手段便可以彻底治愈。减轻广大患者对慢性疾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克服自身的恐惧,以良好的心态进行自我抵抗,不仅有病情有所缓解,还能够有效的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3 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制定一套能够有效且能够长期执行的培训计划,聘请大型医疗机构或者各大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内的医疗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将现阶段最全面、最新颖的慢性疾病临床分析研究传授于社区医疗人员。其次,还可以组织社区内的医疗人员到大型医疗机构进行深造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及讲座,增强其自身的专业能力。
2.4 逐步完善防治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慢性疾病患者的评估工作,有针对性、阶段性的对患者病情中所含有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治疗后的随访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对患者进行随访时要对其病情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要及时地调整临床治疗方案,及时地更新患者的信息资料。
3.结语
总而言之,慢性疾病是我国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各个社区内,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及健康教育的管理成为广大患者近期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人员匮乏、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止及管理水平,促使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健全完善。
1.2研究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相应疾病的常规检查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采取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①慢性疾病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义诊等活动,详细介绍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等;②教育患者养成经常性体检的良好习惯:向患者强调经常体检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及时准确地把病情向医生反馈;③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通过举行各种患者见面会,让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绍成功的经验,使患者获得更加实际的疾病防治建议,增强患者的生活积极性和乐趣,有利于病情的好转;④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提醒并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3评价标准: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评价主要有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等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分别为83.74%和15.62%,而对照组患者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4.69%和68.9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患者对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