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慢性疾病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8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年龄50~68岁,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规范(草案)中关于COPD的定义。pH≥7.25,PaCO 2 >45mmHg。COPD急性发作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胸片。
1.2 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如应用气管扩张剂、祛痰剂、茶碱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同时加用BiPAP通气治疗,初始PEEP2~4cmH 2 O,渐加至4~6cmH 2 O。首次无创通气的维持时间需达2h以上,前3天保证每天累计时间达12h以上,第4~5天保证每天累计时间达8h以上。持续使用7天。
1.3 观察指标 动态监测通气前及通气后1h、2h、24h、48h至第7天的呼吸频率,手指血氧饱和度、血压、动脉血气分析值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配对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
2 结果
2.1 通气前与通气后第7天各监测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通气前与通气后第7天各监测指标的变化
2.2 临床症状变化 常规治疗加NIPPV治疗后,患者紫绀、呼吸困难、心悸得以改善,辅助呼吸肌动用减少。其中有4例拒绝通气,经耐心解释后,能继续接受通气治疗。
2.3 自觉不适表现 通气过程中出现口咽干燥2例,恐惧1例,胃胀气2例。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患者对鼻(面)罩通气不了解,在接受治疗前均有恐惧心理,有窒息感,不能达到人机同步,有的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士应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给病人讲解这种治疗的目的和好处,让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有4例患者拒绝戴鼻(面)罩,经耐心劝说后,能愉快的接受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
3.2 准备 患者治疗时可取半卧位、坐位,但均要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变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 [3] 。
3.3 氧气连接及氧流量的调节 在接BiPAP呼吸机前,应先将氧气直接与面罩上侧孔相连,氧流量2L/min,吸氧20min后再打开BiPAP呼吸机开关辅助通气,这样既能提高病人的耐受性,又能减少面罩本身的死腔。
3.4 严密监测 包括一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监测(呼吸困难程度、呼吸频率、胸腔动度、人机同步等)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最初24h内,更应注意病人与呼吸机配合是否协调,有无人机对抗。对首次使用者,开始可对病人喊:“吸……呼……吸……呼”口令,指导病人深而慢有节律的呼吸,以触发呼吸机送气。同时还应进行循环指标监测、呼吸机通气参数监测等。
3.5 常见不良反应与护理措施
3.5.1 口咽干燥 多见于使用鼻罩又有经口漏气时,寒冷季节大为明显,避免漏气和间歇喝水,通常能缓解症状。严重者可用加温湿化器。
3.5.2 罩压迫和鼻梁皮肤损伤 压迫性损伤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发生率在7%~27% [4] ,应选用合适形状和大小的罩,摆好位置和调整合适的固定张力,间歇松开罩 让病人休息,均有利于减少压迫感和避免皮损。使用额垫可减少鼻梁压力,也能减少罩的上下滑动。
3.5.3 胃胀气 主要是由于反复的吞气,或者上气道内的压力超过食道贲门括约肌的压力,使气体直接进入胃。防治办法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避免吸气压力过高,有明显胃胀气者,可保留胃管持续开放或负压引流。
3.5.4 误吸 口咽部反流的胃内容物或呕吐物的误吸可造成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因此在NIPPV治疗时,应避免饱餐后使用,适当的头高位或半坐卧位和应用促胃动力药,可减少误吸的发生。
3.5.5 漏气 防漏气可嘱患者在送气时避免张口,不能配合的患者可使用下颌托,托起下颌。本组2例患者使用下颌托,有效的防止漏气,并取得满意疗效。
4 讨论
随着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于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早期给予NIPPV可降低患者的呼吸负荷,缓解呼吸肌疲劳,使通气和呼吸形式得到改善,显著减少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常规治疗加BiPAP通气治疗疗效肯定。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中pH、PaO 2 、PaCO 2 、SaO 2 都有明显改善,通气前与通气后第7天各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避免了气管插管。
参考文献
1 陈昌荣,曾远祥,黎毅,等.用面(鼻)罩压力支持辅助通气治疗呼衰急性加重患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15:285.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19-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症状;稳定期则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1]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单纯医疗技术的进步已不能满足患者健康的需求,心理问题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文献对COPD患者缓解期的心理状况所作的研究表明,患此种慢性病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会孤立、孤独、精神不集中、无助和失望等[2],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疗效,从而降低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COP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认识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疾病的严重性后,可出现坐立不安、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悲观失望等情绪表现或害怕用药后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药,拒绝服药等心理反应,更加重呼吸困难而影响生活工作能力。
临床工作中,住院COPD患者多处于急性加重期,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切实体会到许多患者有精神、情绪等心理方面的改变,有时甚至可以妨碍正常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国外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心理及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多,说明国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较重视,逐步接近人性化护理。而国内的多数资料还只注重于对COPD治疗方面的研究,心理方面尤其是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24例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应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我们日常护理的薄弱环节以提高护理质量。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科2013年3月21日至2013年5月27日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4例。
入选标准:
(1)入院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2)伴或不伴肺心病;
(3)有咳嗽加重、咳痰增多、喘息加重、喘鸣声、气短等急性期症状两项或两项以上;
(4)伴或不伴肺部感染;
(5)意识清楚;
(6)能配合调查。
排除标准:
(1)肺结核患者;
(2)严重肺、心、脑合并症;
(3)为非阻塞性肺疾病;
(4)有意识障碍。
1.2 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见附表),为现状调查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访谈法或由患者自评法来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
一般状况及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情况、付费方式以及住院次数。入院诊断、入院天数、病程、其他疾病、发病时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吸烟、吸烟年限、戒烟年限、平均每天吸烟支数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吸烟。
自我照顾行为评定:包括11项内容。主要来自Self-Care Behavior Scale for COPD patients(COPDSC)量表,来评定患者某些方面的自我照顾行为。包括饮水、锻炼以及吸氧等方面。另外,量表中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为自设题,此量表为二级评分。
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4],其中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为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因其使用简便,应用颇广。有20个项目,评定患者的主观感受。SDS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没有或很少时间,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为1、2、3、4。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编于1971年,评定方法同SDS。
1.3 统计分析方法:数据录入及统计结果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单因素相关分析。
表1 患者一般情况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COPD心理状况:完整的机体包括躯体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情绪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COPD是一气流阻塞为特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由于疾病呈慢性迁延和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呼吸肌功能不全,肺功能减退和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丧失,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社会活动受限、家庭依从性增加,长期就医使经济拮据,加上疾病困扰,使患者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无望、无欲、自责、自罪、焦虑等心理情绪症状。[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某些精神活动状态如焦虑可使耗氧量增加、抑郁情绪则使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依从性下降,所以情感障碍可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症状如气急,气急反过来又影响情感,形成恶性循环。[6]Yohannes[7]等对合并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从四方面(情感、社会角色、日常活动和娱乐)调查生命质量,发现抑郁是最主要的情感异常。国内资料也有调查显示COPD缓解期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及躯体功能(主要通过FEV1)。[8]
本次调查显示,24例患者中有62.5%有抑郁,超过所调查人群的50%,说明患者抑郁程度较高,这与Yohannes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有33.3%患有焦虑,占总人数的1/3,说明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的心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2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有研究显示,本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与肺功能减低、病程、年龄、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相关,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不符,可能与本次调查的局限性有关。相关分析结果为患者抑郁可能与民族、婚姻状况及居住情况不同有关:①汉族的患者抑郁程度较回族高,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习惯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确实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状态。②已婚患者的抑郁程度较低,说明家庭支持会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程度。相关资料也显示我国COPD患者的家庭支持水平比较高(91.83%)[8]。③患者与家人同住可降低抑郁程度,分析理由可能也是同家庭支持有关。与焦虑有关的因素除民族外还有付费方式,自费者的焦虑程度较医保者高,说明付费方式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给予自费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护理工作者也确实感受到在护理某些急性加重期患者时,患者的负性情绪会对治疗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必然会有影响。
3.3 患者自我照顾行为未引起充分重视:从自我照顾行为方面,只有“用咳嗽和深呼吸方式清理肺部”、“遵医嘱服药”和“家中吸氧”3种方式是患者较能遵从的,而其他8项仍未引起患者的充分重视。因此,我们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应教给患者正确的健康行为,预防疾病的再发生,如教会患者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这两项是对COPD患者有益且简单易行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等。
此时患者还同时伴有痛苦的躯体疾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更需要护理工作者加强对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程度,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变我们可改变的因素。可采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人性化护理。
3.4 局限性:本次调查的阳性结果不明显可能与样本量小、调查时间短、调查范围局限等客观因素有关。今后应扩大样本量、延长调查时间、扩大调查范围来更加详细地反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
4 结论
通过对24例COPD急性加重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急性发作期患者大多数存在焦虑及抑郁心理,它可能与民族、婚姻状况及居住情况以及患者的付费方式有关系。多数患者缺乏良好的自我照顾行为。因此,我们在日常护理中应根据不同民族及居住情况以及不同的付费方式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尤其对丧偶及独居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缓解患者躯体痛苦的同时改善心理状态,并教会患者一些健康的自我照顾方法,鼓励其恢复期多锻炼,减少复发次数。促进医疗护理效果,使生物-社会-心理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1):15~18.
[2]Williams&Bury; 1989; Scarieretal, 1990; Lee etal, 1991; Millerm, 1992.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1):25~26.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35~39.
[5]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1987, 20(4):199~203.
【关键词】肺疾病;阻塞性;问卷调查;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状态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ch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in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Tang Xiuguang,Wu Xiangwei,Lai Wen.(The outpatient departmet,Jiangbin Hospital,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life(QO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patiemts with chronic od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 in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Methods:A total of 136 patients with COPD and 129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were tested with general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I-74) and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Results:Health dimensional degree,psychological health dimensional degree,social functional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ontrol subjects,which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all P
【Key Words】 Pulmonary;Disease;Questionnaire;Quality of life;Mental health statu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r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疾病。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肺通气功能受限致使患者的活动耐力下降,日常活动逐渐减少,最终脱离社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为此,笔者对江滨医院管辖区内门诊中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比较,为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整体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COPD组选择2006年3月~2008年6月在江滨医院社区门诊就诊的COPD缓解期患者136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2002年发表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排除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重叠或难以鉴别的患者、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患者。其中男128例,女8例;年龄56~78岁,平均(62±12)岁;病程5年以上,其中10~20年86例;文化程度:大学38例,中学82例,小学22例。
对照组为2007年3月~2008年6月来医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者,体检结果均正常,自愿参加测试共129例,其中男117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平均(60±15)岁:文化程度:大学41例,中学63例,小学25例。
两组受试者均享有医疗保险,已婚,无独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在调查者给予统一指导语的前提下,两组自愿填写下列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最后由调查者收集数据由专业人员进行评分。
1.3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调查对象GQOLI-74、SCL-90、SAS、SDS评分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调查数据由专业人员核准记录无误后输入微机,并采用SPSS 7.0程序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调查对象GQOLI-70评分比较:COPD组在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均差于健康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物质生活维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2 两组调查对象SCL-90评分比较:COPD组在总分、躯体化、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调查对象SAS与SDS评定结果比较:COPD组SAS均分为(43.63±7.26)分,对照组为(38.25±5.44)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SDS总粗分的界线为41分。136例患者其中35例有抑郁,占25.7%,大多数为轻中度抑郁。129例对照组有18例有轻度抑郁,占14.0%,两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124,P
3 讨论
生活质量包含多方面的因素[4],一般指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人际关系和谐使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保持完好,通常作为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的敏感指标。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注意它与疾病的关系,寻找促进健康的方法。
COPD患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5],其中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等与COPD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联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COPD患者组的总体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对照组。在GQOLI-74数据比较表明,COPD组在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及社会功能维度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SCL-90、SAS、SDS调查中发现COPD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同时伴有躯体不适现象,部分患者有轻中度抑郁情绪。这可能由于COPD患者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病程,并呈进行性发展,常对病情的预感产生顾虑和恐惧而出现抑郁和烦躁,从而使COPD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下降。
生活质量是评估COPD患者康复疗效的一项早期和敏感的指标,也可作为评价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指标[6]。因此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从身体、心理、社会全面进行,而不要仅限于提高医疗技术改善患者的预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问题的充分识别,调控情绪,调整生活方法,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技能,包括自我保健措施,增强呼吸功能的锻炼[7],以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4 结论
社区COPD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显然低于健康体检者,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改变,因此对COPD患者的治疗应注重综合性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红,万双艳.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436~343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353~460.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8~100.
[4] BarbtteE,Guilleminf,Chau E.Prevalence of impairments,disabilities,handicap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qeneral population: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Bull world health organis,2001,79:1047~1055.
[5] Celli BR,Cote CC,Marin JM,et al.The body-mass index,airtlow obstructio,dyspnea,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 in chrom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 Exgi J Med,2004,350(10):1005~1012.
[6] 孙健新,尹梅祥,邵红等.呼吸肌训练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98~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