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环境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A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highwa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greening more and more universal attention. Do a good job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design of highway and discuss launch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highway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长期以来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还没有对公路的环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一、路线设计中考虑的环境保护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好的线位要远离环境敏感区。谈到环境敏感区,许多人会立即居民点、医院、疗养院等,其实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环保敏感区是就人类的生存区域而言,它还包括水资源、气候、野生动植物的栖息或生存区域等诸多方面,而后者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在选择线位的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这样才能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在路线平纵设计中,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平面线形:公路应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减少填土高度和挖方面积,尽可能少破坏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如挖方过大(挖方高度一般规定不超过20米为宜),则应采取与隧道方案进行比选,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使公路设计更好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二、改建公路项目中的环境保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改建公路仍将作为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复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有必要从根源上进行探讨。
(1)公路建设必须着眼于高起点。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和对远景交通发展规划不足,公路等级和技术指标采用较低,不论是线型、纵面、横向宽度还是路面结构,都只能缓解短期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公路运输对道路技术标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公路建设的发展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输业的要求,在旧路改造中还存在着短期效应的现象。对公路发展缺乏预见性以致刚改造的公路通车不久,很快就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不得不进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须要着眼于高起点,线型上要满足发展要求,红线范围满足拓宽要求,无论在断面上一次改造,还是分期改造,都应将环境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考虑周到,并付诸实施。同时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废弃公路要合理处置。旧路改建必然要废弃一部分原有旧路,在本着尽量利用原有线位、提高路线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开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处理好废弃的旧路也是必要的。对于改造成高等级的公路,废弃旧路可视其价值的多少作为辅道,否则应因地制宜进行旧路还田或者绿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这项工作应在公路改建中完成,旧路路堤可作为新路的取土场,或者平整周围地表的土方来源。废旧油皮及其他不适宜于还田绿化的废弃物,运走集中处理,以便有效地保护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公路设计新技术中的环境保护
(1)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
土工织物类材料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圬工砌体,便于绿化,使公路易于融入周围的景观。在坡度较缓时,可用土工格栅、三维植被固土网垫等代替六棱花饰或圬工砌体护坡,其成本低,便于绿化。对于上边坡,采用三维植被固土工格栅等护坡墙也是比较经济的。当采用三维植被固土网垫或土工格栅等护坡时,宜在其下铺一层腐殖上,以利于植被生长,特别是土质差或石质路段更应如此。
(2)对路面水进行处理
由于磨损、车辆漏油或运输货物中飞扬的微生物质,车辆排放废气中的颗料物质,都会积聚在道路表面,当其与降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径流后会对沿线的水源、土壤形成污染。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公路边沟都是和沿线的农业排灌系统合在一起,因而会对农作物带来一定污染。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路面水与农业排灌系统分开,并在沿线设计一些集水池,把路面水导入集水池后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受纳系统。由于这一办法造价高,目前国内公路沿线还不实际,但在个别路段,如加油站、平交路口等经常停车的路段及服务区采取这种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公路绿化设计中的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合理可起到安全驾驶、美化和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降低噪声,还可减轻车辆尾气、杨尘带来的污染。
(1)合理设计,优选绿化模式。公路生态绿化的目的是在满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采用植物绿化手段有效地改善行车安全、生态环境和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的景观。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公路使用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景观绿化的需要,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群落成层特性,搞好生态绿化。一是要重视长期效果,不能过分强调绿化效果,简单照搬园林绿化的模式,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二是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进行植物绿化设计,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空间绿化效果;三是强调整体布局的统一性,点、线、面结合,局部地区重点绿化,中间地段过度处理,路域绿化体现多样性;四是结合本地区地方特色,使公路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游览性于一身的综合体系。
(2)科学选择植物。在树种选择,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除考虑其满足绿化设计功能、易生长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其具有较强的抗污染和交货空气的能力。可采用混播和草、灌、乔相结合的技术,避免在大范围内种植单一植物或品种,以防病虫害沿线传播。绿化带应有足够的宽度,乔木品种不宜单一,做到有高有低,在绿化带两侧要种植一定的灌木,其作用是防止气流沿地面通过绿化带,既可保持绿化带内封湿润、又能避免强风折断树木的树杈。
结束语:
在公路建设中,我们要承担保护建设环境的责任,不能也无权恣意消费。作为一个公路设计者,要设计良好的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更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开始大量进行公路建设,公路的建设有利于人们的出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在公路的设计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如何去减少或者免除公路设计中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恢复道路周边地区的生态原貌,是需要广大公路设计者们慎重对待的问题,而且也是他们需要长期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公路的设计阶段考虑到可能的环境影响及尽量减少由于公路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公路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将公路建设的成本以及公路的质量和后期的维修费用作为设计的重心。而对环境的影响却忽略了,这就造成了公路建设完成后,周围的环境遭到破坏,一些车流量大的地方还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等等。
公路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名胜景区的破坏。一些公路的修建需要对修建的地方要进行清理,如果是在一些名胜景区就可能会破坏名胜景区的自然环境。而这种损害是无法修复的,这对于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巨大的损失。
第二,水土流失。因为公路修建一般是利用混凝土或沥青结构,而这种化学物质就可能会破坏水土的原始结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大量的化工产品会导致附近的河流污染,如果破坏了水源,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干涸;
第三,破坏生态平衡,公路的大量修建会造成植被破坏,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附近的动植物的生态体系失衡,一些化学污染会导致物种的变异,也可能会引来其他区域的物种,如果将原来的食物链打乱了,就会使大量的动植物的死亡,甚至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第四,破坏环境的协调性。在公路的设计方面,有时候建设方为了节省资金,要求设计采取不合理的线形或护坡形式等,使得公路与周围环境整体布局显得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公路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性。
(2)公路设计中的环境问题
在国内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技术水平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从实践来看,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成为当今公路设计中的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在当前国内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从交通功能的发挥和施工建设方面着手,而且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但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当前国内多数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做的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高价的土地资源规划占用与规划不合理,规划设计时多占用农业、森林以及野生植物的保护用地,导致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浪费非常的严重;第二,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生态自然环境、植被破坏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公路设计沿线的植物所受到的威胁更大。第三,公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很多公路工程会穿越风景区和生态保护区,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人文景观的完整性,甚至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此外,国内部分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现象非常的普遍,水污染非常的严重,这对公共工程项目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桎梏。
2、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公路设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公路工程项目设计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公路的整体设计
在工程设计中,公路工程设计是其中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比较强的工程,尤其在路线选线等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平、横、纵等各项技术指标,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现状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设计中还需要考虑路基处理方式、边坡防护、排水形式、路面结构以及公路建成后的养管维护等问题,使得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机结合。
公路周边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
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能够使修建的公路工程有效的对公路与沿线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还能够有效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对沿线环境造成的污染,以此提高沿线公路的环境质量。在进行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设计的时候,首先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公路施工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来设计苗木的选取,于此同时还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对于当地的苗木应该有效考虑。对于公路沿线两侧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这样的设计不仅使修建的公路能够有效的对视线进行了诱导,还能够对公路两侧出现的不协调以及不利行车的构造物进行遮蔽。
水土与环保保持方案设计
公路建设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农田,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环,还因为在公路施工中要进行大量的填挖改造,从而出现水土流失等情况,与此同时在施工的阶段,由于施工机械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以及施工中所产生的噪音,都对人与自然造成危害与污染。因此在进行公路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公路施工与公路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进行水土与环保保持工作的设计,以便于在公路施工阶段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回收利用废弃物
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因为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需要非常多的土,并且在取土的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针对这个情况公路施工方在进行取土阶段可以对火电厂所产生的粉灰进行使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耕地,还减少了因为粉灰所给国家带来的负担以及粉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的众多行业都会产大量的废渣,这些废渣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应该对于此类废弃物应该进行回收利用,以此来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对于旧路不能予以废弃,应该在旧路的基础上进行热再生或者冷再生的施工,这样不仅变废为宝,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优化防护设计工作
优化防护设计主要是对防水排水工程进行设计。在公路工程防护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浆砌片石公路护坡,虽然这种防护形式时常被利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防护形式在审美角度以及环保角度上来看与自然已经极不协调了,因为,这种防护形式给人一种乏味以及单调的感觉,与此同时,这种防护形式对于土地的水分涵养能力进行了破环。公路设计时可以考虑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拱形防护或者植物防护来替代之前的浆砌片石防护,这样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还能够对公路沿线的环境进行了美化。
参考文献:
[1] 闫兴山,李新蕾.浅析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2] 张文武,薛志超,吴世泉,陈宝强,赵秋宇.高速公路设计中节地技术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08).
目前任何一个工程的建设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电网建设依然如此。虽然,客观存在不可能不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环境影响和避免环境破坏的。关键就是从工程的规划到施工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预防工作。
1 环境保护从规划开始
如今,环境保护已成为评判一个工程规划是否合格的决定要素,可见在一个工程规划中要相当的重视环境保护。规划工作作为一个工程的龙头工作,且工程是否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本工程的规划思路密切相关,所以要做到一个工程很好的来做到环境保护必须先从规划入手。所以,在输电线路工程规划的时候首先就要在规划里面融入环境保护的意识,然后还要明确环境保护的制度和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在线路规划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线路的路径和走向,在路径的规划中就要考虑环境的保护,要做到规划出一条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路径。最具体的就是应根据电力系统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电网结构、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城镇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影响小。
2 设计上推行新理念和新技术预防环境影响
电网建设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个关键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中要大力提倡对环保有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2.1 新理念的推广
如今最推崇的设计理念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全寿命周期最优化设计,贯彻标准化设计,提高输电线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尤其是环境问题被如此得到重视,所以设计中就要更加提倡减少环境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通道,多采用同塔多回路的线路设计理念。
2.2 新技术的应用
在现有的设计规程、规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近年来成功的理论研究、试验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是降低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措施。
2.3 采用高塔跨越树林
以往送电线路在跨越树木时,一般多采用砍伐的方式,即在线路走廊范围内剃光,严重破坏森林植被,引起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环境。近年来,国家对森林植被的滥砍滥伐严格的进行了控制,从而输电线路在跨越树木一般都采用高跨设计方案,根据各种树木最高自然生长高度,确定跨越树林弧垂对地距离及杆塔的呼称高,这样就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
2.4 多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保护环境技术
在塔基工程设计中多应用人工挖孔桩基础。这种基础的优点就是可避免大量挖方,受力均匀,减小基础沉降,可穿透地基中的软弱土层、液化土层或湿陷性土层等,使建筑物支撑在稳定的土层上,其适用于任何土质。从表1中还可以发现就是这种基础对环境的影响是最小的。
3 电网建设的环境保护,铁塔制造质量不可忽视
在电网建设中,很多时候铁塔的制造常被大家所忽视。如果提到环境保护的高度来说,铁塔的制造质量就要引起重视了。现场施工人员最清楚的道理就是:如果铁塔的加工质量好一些,不仅会提高施工的效率,还会大大降低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为铁塔制造质量好话,一基塔就能顺利的一次完成组装,这样就可以减少施工人员重复关顾同一个塔位的的次数,从而就减少了人员作业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
3 多措施抓好电网建设施工中的预防工作
电网建设现场施工是最容易对环境造成直接破坏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项目管理中就要特别关注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工作。最具体的就是要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预防工作,从细从实做好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工作;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施工工艺改进、环境防治和恢复工作。
3.1 环境因素的识别、运行控制及环保目标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环境的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大气、水、土壤、生态等造成一定污染和影响。因此,就要对每一个工程进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对减小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破坏,保护环境是有重要意义的。
3.2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根据施工经验及对线路调查分析,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环境因素识别,其中以下几个施工过程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影响。
线路复测需要砍伐树木。基坑开挖对植被的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树木进行砍伐。原材料的运输、工器具的搬运对植被的破坏、生态的影响。基础浇制、杆塔组立、架线施工中张、牵场地的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生态的影响、土壤的影响。施工过程及作业活动中产生的施工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3.3 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
有作业活动就伴随着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要保证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需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和控制措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的环保要求,加强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止因施工不当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林木砍伐。
3.4 环保措施
工程施工对施工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或影响分析
对植被的影响:永久破坏完;全清除植被,造成植被永久失去、不能恢复。短期破坏;在施工中损伤、踩踏灌木或草本植物,造成对植被群落结构的破坏,施工活动结束后这是可以恢复的。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的影响,主要有:一是砍伐或清除;二是改变植物的生态环境。
3.5 环保管理措施
开工前,项目部要组织召开线路经过沿线的各县、乡政府的协调会,与当地政府、林业、城建、土地、环保等部门联系协调并取得其支持与配合,邀请一名地方政府有关分管领导参加工程协调小组,以便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环保问题。
施工时需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影响到施工现场周围地区的单位、居民时,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事先通告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现场管理人员应把施工现场管理列入经常性的巡视检查内容,认真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意见和反映,及时抓好整改。经常检查现场布置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开工前,由项目部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环保法规、环保措施的学习教育,提高职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做到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规、执行环保措施。
项目部环保员应协助技术部门,在工序作业指导书中,编制一般塔位或地段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特殊塔位或地段,必须分项具体编制特殊施工方案和环保防治措施,在各工序的技术交底时,应把环保措施交底作为交底的重要内容。
项目部应随时进行现场检查、监督,确保环保工作符合招标书和措施的要求,完工后必须邀请地方有关主管部门和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验收。
3.6 拟采取的防治、恢复措施
线路在经过林区时,设计考虑了采用高塔跨越,在架线完成后,线路通道内不满足运行安全距离的树木砍伐,以实际测量的安全距离为依据按照设计要求砍伐,并做好补偿工作,通过林业等相关部门做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工作。
在施工开挖后水土易流失、滑坡的塔位,设计都考虑了护坡、保坎、排水沟等,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
对在施工操作范围内确需损坏的经指认、登记、标识的珍稀濒危植物,项目部应积极配合保护区管理部门,尽可能对植物进行移栽。
对因开挖基坑、排水沟、砌筑护坡等造成永久清除的植被,由项目部配合运行单位按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交纳植被恢复费,由相关部门组织人员重新种植恢复。
4 电网建设的环境保护,铁塔制造质量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