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非遗文化的价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68-01
“科学”一词的反面是“伪科学”,是“迷信”。所以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的同时,当然的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伪科学和迷信。在此二者对立的语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历史上的文化形态,主观地将其中的一些捧上“宝座”,而将另一些打进“囚笼”,这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否科学呢?这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又是否科学呢?
科学不仅是我们认识到的知识,更是我们认识的态度和方法。“科学”一词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虽然也用“科学”一词,但多指“科举之学”。中国古代与今天所称“科学”意思相近的是“格致”,《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今天一般认为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显示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科学,发现科学。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是科学的哲学批判,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我们崇拜科学,追求科学而信奉科学的真理。无论古今、中西,又或是某个地域的人对自然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向度,这些认识融入到生活中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文化表现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如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如实的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格致水平即科学水平,是他们追求科学精神的产物。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即在于这些思想和认知以及由此而表现的文化形态对他的发现者和认知者的价值。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只是我们今人对其认识后于自己,于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无法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来时的时代环境,也无法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心态和感悟。我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是尊重,而且是无条件的尊重,无条件的尊重不是服从,尊重是不歪曲不自以为是!发现,探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当事人”的联系。并且,探讨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都应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入手,尤其是与“当事人”的关系,而不是我们这些“不了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不断传承到今天就在于人的力量,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现、认识和联系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巨大作用。
因为科学认知水平的有限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纠结不定的事例有很多,今天我们对待中医的观点就是最显著的一例。中医药具有科学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有着相当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中医药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其人文化的表现形式所掩盖,因此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有人据此认为中医药是“技术”、“前科学”、“伪科学”,而不是科学。按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医理论因不能被证伪而被认为不科学;按照库恩的观点,中医范式只是前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范式等。针对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学者们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角度对中医药的学科特性、学术地位、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晓彤认为,科学即规律之学,任何探讨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活动均属于科学,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与性质,而与具体的探讨对象和方法无关。从这一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做出中医是科学的肯定回答。董廷汉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但它必然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不能通过实验室和数字化处理,所以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因而它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概念。但是科学在发展,实验手段在进步,科学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只要不懈努力,多发现和创造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相互理解和沟通,它必然被未来医学科学所接受。西方现代科学不是惟一的科学体系,也不是检验中医是不是科学的惟一评判标准。只有树立起中医学也是科学的认识,才能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①
十年,陈秀燕女士奔波各地,劳烦自己,成全别人,却不曾怨悔一丝。“不辛苦,讲机缘。”这是原话。这样的她,可敬!
陈秀燕女士出生在香港本地,之前和大多数女性一样,以事业和家庭为主,直到2001年参加社团服务,才转换了原先的生活轨道。但与许多服务者不同的是,她从事的是有关艺术的服务活动。
乍一听“艺术”,已让人遐想联翩,脑海中出现一幕幕与超凡脱俗、与优雅相连的情境。而实际上,这背后,曾隐藏的巧合,常人却不易想象。当然,最困难的时候已然过去,而今,对于所遇阻碍,她已游刃有余,更在圈中渐次闯出生气。
十多个艺术协会的顾问,两个交流协会的主席,一个社区服务奖,头衔和嘉奖已然证明,陈秀燕女士既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也获取了政府的鼓励。而在漫漫征途中,她曾经付出的百般努力,又岂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
陈秀燕女士的丈夫曾是一名画家,在八十年代时,响应政府的号召,创立了最早的香港传统文化交流协会,但很遗憾,他不幸英年早逝。之后,为了继承丈夫的遗志,陈秀燕女士开始踏足此行,进入该会,从此,为文艺工作的进步奋斗不已。“为了认识画家,什么都做。”那段时间,作为外行,她刻苦用功,可喜的是,举步维艰的时光不再,2006年,她还被推选为该会主席,与达成初衷日益接近。
对于推广文化事业的锺爱和牵挂,陈秀燕女士可以说是“一发便不可收”,从最初的本港“活动”,到后来的两岸搭桥,经过摸索和尝试,已越来越收放自如。“那一年,听闻内地前景一片大好,我便带着一众书画家前去‘试水’,看能否拓宽一定的发展之道。”不想,这一尝试便倏然见效,慢慢地,她便闯出了名堂。如今,不仅本港画家对她青睐有加,时常也有内地相关组织或从业人员,拜托她从中牵线,以来香港开设展览,供于交流。
今年4月16-19日,江门书画家联谊会抵港举办为期四天的书画展,陈秀燕女士就将一尽地主之谊,届时,带领本土画家至北京推广,也已在计划之中,还待实践。
“现在与场地租赁都较熟,不论何时联系,对方都会给我们一定优惠,优先予以使用。”她微笑着说。语气欢快,略含小小的雀跃,令人亦不免受到感染。打交道的次数愈多,人情味儿也就愈益显现,难怪,她带领画家前往展览的动力更足,积极性更高!
缔结情谊 回报社会
与陈秀燕女士结缘的书画家,不一定国际知名,但一定具备两项要素。“一是人品优良,二是作品出色。”介绍自己的原则,她正色道。与如是画家一起,彼此信任,相互尊敬,才能真正合作无间。正是坚守这一信念,令她行走圈中,为众接受,配合愉快。有一年,甚至一举组织了二十四场节目,不仅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业界的影响和声威,还加强了艺术的社会效应。
由于长年累月地保持联络,陈秀燕女士建立起一定的关系网络。迄今为止,她对本港的大多数书画家都已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不论是百岁高龄的退休教授,还是业余习字绘画的爱好者,她都仅闻其名,便知其详。不少人与她见面不过几次,但那些岁月淘尽铅华,所遗留下来的宝贵情谊亦是令人难忘,不免为之感动。有关实例,她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位高龄书画家。“我曾和他一道参加了一次书画节,第一年,他兴致很高,说好第二年再次莅临,但不曾想,第二年盛会即至,却得知他在医院昏迷不醒的消息。”虽说世事无常,但这般突然,仍令她恻然。
比较上一辈书画家的热情有余,年轻人就显得投入不足。“他们很少肯为艺术下功夫了,都不太接受,尤其师承岭南派系,似乎有些吃力。”陈秀燕女士这般感叹。到底接触了十年,她也在无形中培养出与这一行息息相关的使命感,对文化的推广工作也愈发地注重现实意义。
尤其胜任香港油尖区文化艺术协会主席期间,陈秀燕女士就参与组织了不少大型展览,旨在通过义卖作品的方式出心出力,为灾区或所需之处筹集善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得知南亚海啸爆发,她接连打了三天的电话,电联拍卖行和一百多个书画团体,联合赈灾;同年,又曾组织新春书画雅集,为“苗圃行动”义卖筹款。这样奉献己力的行动不胜枚举,热心的她乐此不疲,并不骄矜,却对其它同仁表示不经意间的感激,“举办展览并不十分困难,有一半工作人员都是义工。”大家一条心,都无偿付出,世界才越发和谐美好。
时刻怀抱一颗助人之心,对其它地区尚且如此,对家乡自是不在话下。多年来,陈秀燕女士与江门政府合作,举办的书画展也是引人注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有一次,当地政府为修建妇幼保健院,还专门找到她,希望组织展览,为之筹资。“我是江门人,一定帮你。”只此一句话,已足教闻者倍觉温暖。
陈秀燕女士细心收藏了少许书画家为表感谢而相赠的字画,但她并非将之全部纳为己有,而意在妥善保管,以备较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举行之时,可和盘送出,派上用场。真正的服务并非是简单的口头表达,她俨然在用事实证明。
真心实意 快乐之旅
时光荏苒间,陈秀燕女士秉着一腔真心实意,带领许多书画家踏足了不少祖国的秀丽山川,广东的深圳、广西的南宁、浙江的绍兴、繁华的上海,足迹之深、广,恐连“当事人”也已记不太清,但值得一提的是,她始终客观地站在推动者的位置,细致地制定路线,安排行程,而从未收取任何费用,有时甚至还要为书画家提供贴补,只为“文化之旅”顺利进行。
“和书画家熟识以后,也有人说想教我,可惜,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几乎都拒绝了。”她仍旧醉在推广交流之中,正因为这样,陈秀燕女士十年如一日地为他人奔忙才显得更加难得。辛苦大概是必然的,但她轻描淡写地带过,而将快乐的体验摆在首位。“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就是我的开心之处。”开朗豁达的性格让她博得了大家的广泛尊重,各种书画团体纷纷邀作顾问,一同协作,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在一来二去的交流中,有些年轻一辈还受她的乐观和积极所吸引,把她认作干妈。“我只认男孩,不认女孩,怕我女儿吃醋,现在我有21个干儿子了。”说完,幽默的她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在耳边回响,这种快乐,非当事者不能体会吧。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