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

篇1

1.2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湿地面积萎缩严重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黄河三角洲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在黄河三角洲摆动改道多达50余次。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截流后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0余年。由于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线迅速向深海处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线出现蚀退,所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通过观测计算,水沙较丰时期,河口淤积延伸迅速,每年造陆25km2左右,90年代后黄河水沙锐减,2m等深线年均蚀退速率432m,10m等深线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又如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后,因径流与泥沙断绝,海岸由淤进变为迅速蚀退。通过实测资料计算:1976-2000年,15km宽的海岸线平均蚀7.67km,蚀退面积115.1km2;2m等深线处蚀退5.37~7.89km,海床侵蚀下切了4.22~6.67m;10m等深线处蚀退0.82~4.3km,海床侵蚀下切了0.75~5.9m。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严重萎缩。

1.3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所增高,生物资源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为退海新生陆地,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地下水位高而被渤海海水渗透。因此,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的土地上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造成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近年来黄河来水流量的明显减少以及两岸导流堤的建设,影响和阻碍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滩淤积,隔断了陆、海生态交会,造成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陆域湿地逐渐减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②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③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也造成物种减少。

1.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质量状况不均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胜利油田部分油气资源区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严重交叉,勘探开发石油势必破坏地表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大量农田,因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污染突出,重大河流中除黄河能够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广利河、支脉河基本达到V类水体水质要求外,其余河流尚有差距。城市地表扬尘较多,造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已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个别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如大王镇、史口镇、胜坨镇等工业集中区域异味污染较重。

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2.1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河口生态用水保持黄河正常生命活力的基本水量要考虑3个方面的要求:①通过人工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基本水量;②满足水质功能所要求的基本水量;③满足河口地区主体生物繁殖率和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补给要求的基本水量。目前,利津水文站流量不小于50m3/s,仅具有象征意义,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确定出河口生态用水量,通过统一调度加以保证,远期可通过“南水北调”彻底解决。

2.2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涉及气象监测、潮位监测、侵蚀监测、环境监测、土地监测、土壤盐渍化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业开发污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多个领域。在行业方面,涉及气象、海洋渔业、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是一个多行业协调运行的系统。在运行程序方面,由水文站、气象站、验潮站、农牧站、鸟类观测站等地面台站实时检测数据、历史记录数据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构成东营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将接收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各个业务运行子系统,结合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库,以及分析与决策模型,由相应行业部门运行其监测预警子系统,再由东营市主管机构集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篇2

1水资源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37mm,地下水位低但因矿化度高含盐量大而不能被利用,因此黄河、引黄干渠、数量多面积大的人工水库蓄水是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无可替代的水源,也是形成和维持本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根据利津水文站的实测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年径流量为286亿m3,上世纪90年代后年平均径流量仅为140亿m3左右。除黄河外,该区还有溢洪河、挑河、神仙沟等排污、排涝河道单独入海,且均为季节性河流。

2湿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共有天然和人工湿地402071公顷。其中以浅海湿地面积最大,有16794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其次是滩涂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再次是沟渠湿地,有35150公顷,占9%;沼泽和草甸湿地,有23459.7公顷,占6%;其它类湿地所占面积均不超过5%。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是沿海区(县)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随着向内陆的深入,主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分布也较零散。从行政区划来看,湿地在该市各区(县)的分布也不均匀,以河口区的湿地面积最大,占全市湿地的41%;其次是垦利县,其湿地占全市湿地的35%;东营区占全市湿地的10%;利津县和广饶县分别占8%和6%。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黄河经过了10次调水调沙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动植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三角洲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有海洋浮游植物116种,有各种植物393种,海洋浮游动物有79种,陆栖动物331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有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31种;世界上鹤类共有15种,中国有9种,该地区已观察到灰鹤、丹顶鹤等5种。

4后备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国土总面积8053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8公顷,高于山东省人均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携带1亿吨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该地区每年新增淤地1230公顷,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

5矿产等其他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矿和地热资源,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其独特的黄河入海景观和极富特色的动植物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大量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存在,不仅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重要越冬地,而且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局部气候;湿地的部分水域更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对地区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黄河口造陆速度之快,尾闾河道迁徒之频繁更是世界罕见。黄河高含沙水流和河口弱潮作用,使黄河在给河口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沙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大环境的不稳定。黄河自1855年在黄河三角洲实际行水156年,较大改道变迁有11次,决口50多次,入海口门摆动弧线距离近150km。黄河尾闾每次改道、决口和口门摆动,就使原天然湿地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泥沙淤积造成的河口频繁变动以及洪水、冰凌,给油田和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困难和威胁。随着油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三角洲地位及作用的日益重要,保持黄河入海流路长期稳定、确保防洪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

2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均水资源仅有288m3/a,低于山东省334m3的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黄河是该地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供水源,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用水量增加,加上降水偏少等原因引起的水资源量减少,黄河天然径流量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东营为例,该市多年平均引黄量为9.55亿m3,但是按照国家的分水方案,东营的分水指标为7.3亿m3,超指标引水30.82%。黄河水量持续减少,不能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加之水资源浪费和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危及到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3风暴潮灾害严重三角洲沿岸是我国风暴潮的多发区,平均约10年一次。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渤海沿岸发生风暴潮12次,平均3-4年一次,其大风暴潮4次,也平均10年左右一次。每次风暴潮,特别是特大风暴潮,都发生较大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三角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还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为抵御风暴潮灾害,三角洲地区20世纪50年代就修建了部分防潮堤;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防潮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为减轻风暴潮灾害损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已建防潮堤大部分标准偏低且不连续,有的经海潮多年侵袭,损坏严重,已失去防潮作用,与防护对象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4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每年以13km2左右的速度造陆,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多数地区土壤以粉细沙为主,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草甸发育程度不够,海拔低,潜水位高,盐分易升地表,导致土地盐渍化,加之旱涝灾害影响以及海潮的侵袭,使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5工农业生产、油田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矛盾黄河三角洲原为农业区,但近年来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大片的林木、草地、池塘等被工厂、企业、城镇、油田开发建设所代替,不但在利用面积上把天然植被全部破坏,而且在周围相当大面积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和动物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开发存在矛盾。

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1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黄河尾闾的每次改道和决口,都使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水文生态系统。为此,必须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以求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要解决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的实体资源,一条河流不可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单目标开发、治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能只图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而应该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统筹考虑各行各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方方面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力争使有限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为此,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水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其次要继续实施调水调沙工作,使黄河下游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南水北调后水量到黄河后,通过河道可以将清洁的水资源直接送到河口地区,通过现有的引黄渠道可以把调来的水量配置到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平原,这样做不仅将大大减少调水、配水工程投资、节省工程占地,同时也改善了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篇3

1.1水资源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37mm,地下水位低但因矿化度高含盐量大而不能被利用,因此黄河、引黄干渠、数量多面积大的人工水库蓄水是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无可替代的水源,也是形成和维持本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根据利津水文站的实测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年径流量为286亿m3,上世纪90年代后年平均径流量仅为140亿m3左右。除黄河外,该区还有溢洪河、挑河、神仙沟等排污、排涝河道单独入海,且均为季节性河流。

1.2湿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共有天然和人工湿地402071公顷。其中以浅海湿地面积最大,有16794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其次是滩涂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再次是沟渠湿地,有35150公顷,占9%;沼泽和草甸湿地,有23459.7公顷,占6%;其它类湿地所占面积均不超过5%。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是沿海区(县)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随着向内陆的深入,主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分布也较零散。从行政区划来看,湿地在该市各区(县)的分布也不均匀,以河口区的湿地面积最大,占全市湿地的41%;其次是垦利县,其湿地占全市湿地的35%;东营区占全市湿地的10%;利津县和广饶县分别占8%和6%。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黄河经过了10次调水调沙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3动植物资源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三角洲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有海洋浮游植物116种,有各种植物393种,海洋浮游动物有79种,陆栖动物331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有鸟类265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31种;世界上鹤类共有15种,中国有9种,该地区已观察到灰鹤、丹顶鹤等5种。

1.4后备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国土总面积8053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8公顷,高于山东省人均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携带4.1亿吨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该地区每年新增淤地1230公顷,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2.5矿产等其他资源黄河三角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盐矿和地热资源,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其独特的黄河入海景观和极富特色的动植物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大量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存在,不仅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重要越冬地,而且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局部气候;湿地的部分水域更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2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1黄河入海流路不稳定对地区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黄河口造陆速度之快,尾闾河道迁徒之频繁更是世界罕见。黄河高含沙水流和河口弱潮作用,使黄河在给河口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沙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大环境的不稳定。黄河自1855年在黄河三角洲实际行水156年,较大改道变迁有11次,决口50多次,入海口门摆动弧线距离近150km。黄河尾闾每次改道、决口和口门摆动,就使原天然湿地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泥沙淤积造成的河口频繁变动以及洪水、冰凌,给油田和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困难和威胁。随着油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三角洲地位及作用的日益重要,保持黄河入海流路长期稳定、确保防洪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

2.2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均水资源仅有288m3/a,低于山东省334m3的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黄河是该地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供水源,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用水量增加,加上降水偏少等原因引起的水资源量减少,黄河天然径流量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东营为例,该市多年平均引黄量为9.55亿m3,但是按照国家的分水方案,东营的分水指标为7.3亿m3,超指标引水30.82%。黄河水量持续减少,不能满足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加之水资源浪费和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危及到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2.3风暴潮灾害严重三角洲沿岸是我国风暴潮的多发区,平均约10年一次。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渤海沿岸发生风暴潮12次,平均3-4年一次,其大风暴潮4次,也平均10年左右一次。每次风暴潮,特别是特大风暴潮,都发生较大的风暴潮灾害,不仅给三角洲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还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为抵御风暴潮灾害,三角洲地区20世纪50年代就修建了部分防潮堤;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防潮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为减轻风暴潮灾害损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已建防潮堤大部分标准偏低且不连续,有的经海潮多年侵袭,损坏严重,已失去防潮作用,与防护对象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2.4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每年以12.3km2左右的速度造陆,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多数地区土壤以粉细沙为主,成土时间短,质地均匀,草甸发育程度不够,海拔低,潜水位高,盐分易升地表,导致土地盐渍化,加之旱涝灾害影响以及海潮的侵袭,使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5工农业生产、油田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矛盾黄河三角洲原为农业区,但近年来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大片的林木、草地、池塘等被工厂、企业、城镇、油田开发建设所代替,不但在利用面积上把天然植被全部破坏,而且在周围相当大面积范围内的天然植被和动物资源也受到严重破坏,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开发存在矛盾。

3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3.1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黄河尾闾的每次改道和决口,都使原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文生态系统演替,又发育成新的水文生态系统。为此,必须加大河口尾闾部分的治理力度,使入海流路尽量保持长期稳定,以求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3.2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缩小水资源供需矛盾要解决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流动的多功能、多用途的实体资源,一条河流不可分割开发、治理,也不可单目标开发、治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能只图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而应该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出发,统筹考虑各行各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方方面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力争使有限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为此,统筹规划和统一调度水资源,在黄河流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其次要继续实施调水调沙工作,使黄河下游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南水北调后水量到黄河后,通过河道可以将清洁的水资源直接送到河口地区,通过现有的引黄渠道可以把调来的水量配置到广大的黄河三角洲平原,这样做不仅将大大减少调水、配水工程投资、节省工程占地,同时也改善了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