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劳动力市场状况

劳动力市场状况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劳动力市场状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2003年二季度全国89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总体情况看,受“非典”疫情影响,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根据89个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信息,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177.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劳动力约200万人,求人倍率 约为0.89.

与上季度相比,求职人数减少了29.5万人,下降了12.8%,招聘人数减少了20.1万人,下降了10.2%.由于求职人数的下降幅度高于岗位需求,导致求人倍率略有上升,上升了0.03.下图显示了2001年一季度至2003年二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变化情况。

“非典”疫区城市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54%、40.9%、26.7%和17.9%;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石家庄、包头、北京,分别下降39.6%、38.2%、38%和10%.

2.第三产业由于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较大,二季度用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小。

二季度89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32.3%和65.9%,仍然保持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1.8和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1和3.6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减少了16.8万人,下降了12.6%.第二产业减少近2.3万人,下降了3.8%.

“非典”疫区城市中,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下降明显。其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天津,分别下降51.9%、39.2%、19.4%和18.6%.

3.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二季度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但对制造业用人需求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行业需求看,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0.2%、26.9%和17.3%,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的74.4%.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分别下降2.9和1.6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则分别下降了0.3和0.8个百分点;而制造业依然呈现上升态势,分别上升了2.1和4.4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下降幅度较大,分别比一季度减少了11.8万、4.2万人,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18%和11.9%.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也相对有所下降,比一季度减少了1.46万人,比一季度下降了21.2%.

“非典”疫区城市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三大行业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广州,分别下降51.9%、36.8%、36.5%、21.1%和18%;建筑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石家庄、包头、北京,分别下降92.2%、51.8%、48.8%和26.9%;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天津、石家庄、太原、北京,分别下降65.5%、64%、41.5%、32.6%和15.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太原、石家庄、包头、北京、广州、天津,分别下降59.6%、48.5%、42.5%、36.8%、14.1%和11.6%.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二季度企业用人需求减少,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用人需求出现下降趋势。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2.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63.8%.

总体而言,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用人需求略有下降,其中,与上季度相比,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分别下降了2.5和0.4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企业的用人需求比一季度减少了20.07万人,平均下降幅度为10.9%.其中,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分别减少了9.8万和8.4万人,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18.7%和11.9%.

“非典”疫区城市中,企业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54.9%、40.5%、21.1%和18.1%.

5.劳动力市场中供求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受“非典”疫情影响,商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下降幅度较大。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既是需求主体又是求职者主体,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71.8%和65.6%.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各类职业的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人员,前者分别上升了1.5和7个百分点,后者则分别下降了0.4和4.5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用人需求减少了8.5万人,下降了11.1%.从求职总量看, 与一季度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人数减少了9.4万人,下降了12.2%.“非典”疫区城市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其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广州,分别下降55.9%、38.9%、17.7%和13.2%;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包头、石家庄、北京,分别下降53.5%、43.6%、31.7%和7.9%.

6. 各求职人员类别中,失业人员仍然占主体;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达58.9%,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5.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其他失业人员占13%;下岗职工占9.2%;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4.4%.

从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减少17.6万人,下降幅度为36.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减少约5万人,下降幅度为11%,就业转失业人员减少10万人,下降幅度为16.2%;下岗职工减少2.5万人,下降幅度为11.9%;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1.6万人,下降幅度为3.2%.

7.劳动力市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8.4%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40.2%;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7%.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大专分别下降了0.7和5.7个百分点,大学分别下降了0.4和2.7个百分点。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

与上季度相比,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0.5和0.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6.9和1.3个百分点。硕士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减少了近6万人,下降了16.2%;求职人数共减少近8万人,下降了15.7%.

与去年同期 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减少了近10万人,下降了25%;求职人数共减少近20万人,下降了32%.

以上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一些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会临时取消,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供求比例出现下降。

“非典”疫区城市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太原、天津,分别下降77.2%、44.8%、31.7%、28.6%、1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66.8%、51.4%、29.6%和14%.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除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求人倍率大于1外,其余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求人倍率小于1.求人倍率较高的是硕士以上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求人倍率分别为1.14和0.98,其余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86、0.79和0.81.

篇2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1.进一步从理论上给劳动力以科学的市场定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劳动力作为商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社会各界所公认。现在的问题是必须真正确立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允许其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论观点。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劳动力的流动,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克服劳动就业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行政壁垒,正视并解决劳动力自由流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2.对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一样,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一个局部,是市场体系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与否反映一个国家的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也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劳动力市场还不同于其他要素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所以,劳动力市场是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市场。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状况离WTO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些西方国家至今还不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并尽快解决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3.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定位。首先,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健全的、全国统一的,运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平台;其次,通过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完善,使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使困扰宏观经济发展的失业特别是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从而减轻劳动就业方面的社会压力;再次,通过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化的就业机制相结合,实施“就业型经济增长”战略,克服“增长型失业”,改变我国当前就业弹性偏低的状况。

篇3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日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决摩擦性失业的难题,就必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特别是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功能,尽可能使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异性相对缩小,从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必要的信息条件。

2.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扩大异地就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没有劳动力市场,国家通过高度统一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加以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率是很低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有所上升,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调查,在北京、无锡、珠海三城市,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改变过工作单位的个人比例仍较高,达30%以上。这一比例与日本横滨1970年的比例(34.9%)大致相同,高于美国底特律1970年的比例(13.9%)。这种状况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流动程度是比较低的,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的流动幅度(即劳动力流动的频率与跨度)已经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缓解摩擦性失业的社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的需要。摩擦性失业几乎在所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我国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一定时期内某地某种劳动力严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种劳动力却大量过剩,处于失业状态。这种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业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力总供求基本均衡状态下的失业,其解决路径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完备和对称。而后一方面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摩擦性失业问题得以缓解的制约因素,有必要作为我国政府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加以解决。

4.进一步提高就业弹性,遏制我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趋势的需要。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弹性应在0—1之间。一般地说,就一国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但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非一致性。一方面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却逐步下降,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1991—1997年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保持在0.08—0.17之间,明显偏低。2002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比1996年又下降了0.02个百分点。要遏制劳动就业方面这种非正常状况,除了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调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协调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路径

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不完善、不统一的“三不”状况,使劳动力市场成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健康有效的平台,并做到与国际劳动力市场接轨,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