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0: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2.九环沿线的3个村主要以旅游观光产业为主,村民建立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年底合作社和公司按比例分红,高半山的2个村主要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建立合作社,统一购买和销售。
3.5个村均为合作社代村民管理集体资产。
4.经验启示
2012年起,各村积极落实松潘县委县政府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战略部署,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源,纷纷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的实施载体,采用“支部+农户+公司”模式,规范旅游市场,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就业渠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三个一点”现代农村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党支部带动引领
近年来,各村党支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以党的组织建设理念抓合作社管理和人才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管理能力提升,为以党建促发展找到了契合点,为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搭建了平台,村支部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管理有序。
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组织,越是在发展集中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发动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在建设过程中坚决服从组织领导,在半农半牧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服务产业主导,实现了干部有为。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战略
依靠产业支撑,突出基础先行,为重构产业发展秩序,围绕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好推进服务工作,带领全村群众坚定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项目、民族团结进步中药材种植项目、安全饮水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基础先行。
坚持强化村民综合素质能力
为走好乡村生态旅游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规范村民议事规则和各项管理制度,所有重大事项均召开班子会议或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决定。合作社还通过带动部分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石。注重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巩固发展成果,多次组织外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厨艺、家政、礼仪培训,按照“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收入、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的管理模式,提升川盘整体形象。注重维护团结稳定局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全村和谐稳定,近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及涉稳事件,实现了社会和谐。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村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与经济发展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受气候影响,高原地区各项基础建设使用寿命有限,后期管理维护往往难以跟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传统集体经济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统一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既丧失了私人财产权,也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在这种政策下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实行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承包、租赁、合资等经营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落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因而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使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有事无钱办”的尴尬境地,集体经济组织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3、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够。各乡镇往往只强调村干部的带头致富作用而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4、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匮乏。贫困地区农村几乎所有的村都把土地及生产资料分给了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缺少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农民也不愿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生产要素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需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有人干事,有钱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健康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立足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进一步解放思想,敢破难题,理清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1、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过程。大体上来说,发展前以外界“输血”为主,发展中以自身“造血”为主。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都离不开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帮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帮扶,这属于“输血”的范畴。而在新条件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在“输血”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造血”机能,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技能培,重视新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能及时解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使之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
2、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必须由“小而全”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完全不同于集体时代的大生产,以前的大生产是脱离市场的样样都有,样样都发展不起来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而发展大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联姻,以市场供求杠杆调节农业生产,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所以,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突破过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缚,实力大农业观念,用自身优势找市场,以市场需求定生产。要跳出狭隘的地方观念,着眼于全区域乃至更大的范围,统筹规划,兼顾本村实际,有差别的、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二种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形成优势,从而培育成特色产业,凸现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