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内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增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内经济增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就有1000万左右,加上每年转移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企业破产产生的失业人员以及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排出的大量富余人员,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约为2000万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拉动就业增长。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9.75%,平均就业增长率为3.03%;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为9.26%(2000—2008年),但是就业增长率却下降为0.89%,比80年代减少了2.14个百分点。虽然我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但每年创造的就业也只有900万个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就业岗位就能增加200万个,而到了本世纪,仅能增加60万个岗位左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已经越来越乏力了。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在资本积累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可变资本就会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扩大。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处于快速的量的扩张阶段,资本总量的迅速扩大导致可变资本的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整个80年代我国将轻工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由于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随着资本量的扩大就业人数也大大增加。而90年代后,由于世界技术革命对我国的渗透和扩张,以及我国国内技术改造和进步的作用,我国经济逐步从量的快速扩张向质量提高与规模积极方向发展,我国第二产业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过渡,主导产业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这使我国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大提高,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我国就业增长率的下降。

三、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无疑是失业产生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的片面观,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从单个生产部门看,只要该部门资本总量的增长快于资本构成的提高,就业人数也是会绝对增加的。此外,在资本积累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由于新机器的使用,“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因为,大工业下机器的使用会创造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新的产业部门,还会创造配套的产业服务,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元化,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从而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就业增长。

(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要保证我国就业的稳定增长,首先必须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因为,只有资本总量扩大了,可变资本才会增加,进而才有劳动力需求增加的可能性。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保证资本总量的绝对增加,是就业增长的前提。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积累中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被用于非生产劳动和仆役阶级的人数增加。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会从简单的物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发展。所以,劳动力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它作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就业增长点对扩大我国就业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力发展知识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积累中,技术进步会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业的诞生,从而创造出巨大的就业需求。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蓬勃兴起,正在替代工业经济主导着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在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下,各技术等级岗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因此,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结构性失业,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和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秦兴方.《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8,8.

[3]于林.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与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篇2

旅游业的兴起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产生的,逐渐发展成影响国家外汇平衡的重要经济点。旅游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娱乐活动,对国家而言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旅游业诞生之际就同时产生了对旅游业的研究,其中包括社会学、统计学等等不同的学术层面,但无疑都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旅游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由此关于旅游经济的研究也被推向了一个高峰。我国的旅游业研究则兴盛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开放向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在富裕起来的同时开始把国内游和出境游作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旅游涉及到的经济因素不仅仅是这一活动本身,还牵连到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比如住房消费和购物消费等等,因此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从旅游活动的两种主要类型入手进行分开探究,也即国内游和国外游,这两种方式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正日益提升。

二、国内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方兴未艾,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一个层面。

(一) 促进国内消费,活跃国内经济

众所周知,旅途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就是消费,特别是团队旅游,其给旅游地区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在旅游过程中,具体包括交通费用、住宿消费、购物消费、饮食消费等等分支,而这些消费金额既会增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直接给旅游区就业人们带去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向的收益过程,旅游者通过消费获得精神享受,而旅游区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物质收益,而且其最大的贡献是以促进国内消费、活跃国内经济的方式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

(二)开辟就业新门路,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以江西庐山为例,在未开发以前,庐山脚下只是一些普通的住户,而开发以后附近的民居点几乎全部改造成了旅游休憩区,居民通过建造旅社和饭馆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到庐山风景区投资和就业,这就在无形中解决了当地一部分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其他的景区也是一样,但凡一个景区得到开发,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岗位空缺,吸引有志之士到此谋业。

(三)开发旅游景点,促进地区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勃兴,旅游景点的开发程度也不断扩大,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经过一定的考量和评定之后,一旦被确立为景区,就有可能为当地带去可观的旅游收入。由于我国民众的旅游热情居高不下,所以也催生了一大批景点、景区的发现和开发。以每年节假日我国的旅游人流来看,旅游业正处于非常好的发展态势,而景区的开发正好为喜欢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去处,从而带动当地的地区经济发展。

三、国外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所谓国外游,主要是指以我国地区范围为旅游目的地的入境游。国外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以下方面来探析。

(一)平衡外汇收支

国外游客选择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货币兑换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所以入境旅游的发展必然为我国赢得足够的外汇收入,具体的收入来源有货币兑换、刷卡消费等等,总之旅游消费不仅仅是物品与价值之间的交易过程,也是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时我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更大的作用是可以平衡外汇收支。众所周知,在入境游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出境游也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而入境游则恰恰可以时外汇收入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二)促进本地旅游企业与国外旅游企业良性竞争

不论是出境游还是入境游,由于涉及到国界的问题,所以时下最兴的通过一定的旅游中介机构来办理相关旅游业务。这就在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良性的竞争态势有助于我国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激烈的竞争坏境下,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往往会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盈利来源。

(三)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牵涉范围非常广,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带动周边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国外游对我国的贡献还有一点就是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的是以旅游服务为中心的其他产业链条的延伸,这些不同的产业连接在一起会形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规模产业圈,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

篇3

一、经济结构失衡,国内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不可否认,投资和出口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蕴藏了一些隐患。

首先,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引起消费与投资失衡,国内产能过剩。目前国内产能过剩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并存。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业、钢铁、水泥、汽车和能源等传统产业,导致产能过度扩张;另一方面是一些新兴产业的备受追捧,大批企业缺乏有序规划和论证设计就纷纷上马,如风电、太阳能发电、多晶硅等新兴行业不断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超级产能背后的产业很多都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核心部门。因此,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对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外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易受国际市场影响。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节节攀高,但是我国出口的依然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了稳定外部需求促进内部增长,实际上我国一直是以低估人民币币值、压低劳动力价格为代价的。因此,虽然出口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多、就业面广,但是利润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很容易出现“国际市场一咳嗽,国内经济就感冒”的状况。

最后,产能过剩与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困扰着中国经济。我们寄经济增长之希望于出口和投资拉动,使得政府的投资行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国外经济动荡、出口环境恶化时,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现象:危机前用外贸,危机来用宏调。但是,针对国外经济危机,政府每一次“救急”都会一方面阻碍落后产能的淘汰,另一方面导致国有经济的非理性介入,进一步形成过剩产能。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决定性的。生产的产品只有最终被消费,实现了“惊险的跳跃”,整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社会再生产也才能顺利进行。投资消费是对中间产品的消费,虽然在短期内能形成需求刺激经济,但是,投资也是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启动环节,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消费的检验。如果投资与消费不能协调发展,那么投资形成的产品将不能被消费环节所接受,就会出现所谓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不仅投资与消费要相匹配,而且消费也应该内外需协调。强调外需固然可以弥补内需不足的问题,但过度依赖外需会使国内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一旦出口受到影响,则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就会一波接一波地接踵而来。而且,过度依赖外需不利于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要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进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相匹配、国内消费与国外需求相协调。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

三、国际经济危机倒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特别是欧洲经济目前尚处于衰退边缘,加之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的汇率不断升值,使得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虽然目前国内经济企稳向好,但这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拉动的。政府投资固然可救一时之急,但也是造成中国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根治的直接原因。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产能过剩高峰已渐次出现。而且,这次经济危机引起的外部市场的萎缩不仅是短期的,更有可能是中长期的,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经济能否持续回升不能依靠政府的持续投入。

事实上,欧美债务危机为中国加速经济转型提供了倒逼的压力:欧美的债务动荡促使中国经济加速扩大内需。内忧外患之下,扩大内需势必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虽然解决内需不足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必须以这次国际经济危机为契机,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四、经济结构调整是重点

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必须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首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债务问题严重,经济前景黯淡,使其输出技术设备的内在要求趋于加大,我国应抓住机遇,促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加工业转型升级。其次,拉动经济增长要以内需为主,内外结合。我国应着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最后,扩大内需要更多的依靠消费拉动。国内需求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但是我们应看到目前我国国内投资增长较快、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所以,今后扩大内需主要是更多的依靠消费拉动。

五、优化收入分配是出路

内需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5以上,分配严重不均等。因而,要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就要优化收入分配,解决居民无钱可花和有钱不敢花的困境。

首先,我国收入差距的大部分形成于初次分配领域,因此,要优化收入分配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城乡、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其次,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目前,普通居民的消费预期过于沉重,无论是生老病死、房屋购置、孩子教育等,都对其他的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社保体系尚未完善,教育、住房、医疗等缺乏充分保障,这些都成为老百姓不敢花钱的关键原因。因此,扩大内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让居民有钱敢花。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