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国内经济形势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篇1

[摘要]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战略目标,由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电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是每年因发电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呈现上涨的趋势,因此在电力企业发电中采用新型能源,有效减少对碳的排放,是低碳经济环境中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当前电力企业基于低碳经济时代新型发电项目中新能源的利用及其发展前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电力企业;发电;前景

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基础的,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节能、减排,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经济管理措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

低碳经济是基于当前生态安全考虑的,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到空气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展经济首先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减少碳的排放,这种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1.1经济发展要以全球公共利益为基础

当前所倡导的低碳排放、低碳交易都是以国际协议标准来实施的,对于全球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话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气候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人类道德标准的全球性课题,各国都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经济的发展形式进行约束,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1.2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有所区别,各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发达国家对于实现低碳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人才也比较充足。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尤其是还处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国家,对于实现低碳经济还是有很大困难的,这样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更加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一些国家实现低碳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2新型发电项目前景分析

2.1风能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将风能用于发电工程,在当前可再生资源发电项目中是应用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风能发电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碳的排放,在实现低碳经济方面成效显著,目前风能发电技术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据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时候,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2.08万兆瓦以上。我国在风能发电技术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到2010年的时候,我国风电装机总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瓦,提前完成了原来制定的2020年的装机目标。

从当前风能发电的现状来分析,风能发电项目仍然具备非常广阔的投资前景,一是风能发电不会造成碳排放,完全符合国家所倡导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国家制定的许多优厚的扶持政策,比如电价管理方面设立了特许电价和指导性电价,对于风能投资企业都非常有利。三是国家对于投资企业的融资与技术研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所以说投资风能发电风险非常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风能发电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2生物质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生物发电的原材料主要是秸秆,国际能源机构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秸秆属于良好的清洁能源,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其含硫量仅为0.38%。长久以来,秸秆都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而浪费掉,每年所丢弃的秸秆大概在1亿吨以上,有数据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废弃的秸秆可能达到2亿吨以上。所以将这些秸秆进行合理的利用转化成电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沼气发电也属于新型发电技术,将废弃的有机物通过发酵的方式获得沼气,然后利用内燃机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来发电,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方法。目前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应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了重大突破,并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团队,加快了沼气发电技术的发展。

2006年的时候,我国共有两座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运行,一个是山东单县的首座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此项目耗资达3亿多元,该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2.5万kW;二是江苏兴化的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项目,该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5.5兆瓦。据统计,2010年的时候,我国生物质发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550万kW,而2012年底的时候,直燃发电项目并网容量达到3000兆瓦以上,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并网容量也基本达到2500兆瓦。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生物质发电方面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且将这些生物质转化为电能,是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利用生物质发电,可以消耗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可以发挥更重要作用的电能,燃烧后的物质再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能源的转换,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研究力度,在当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推广价值。

2.3光伏发电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型方式,其原理就是光生伏特效应,将光伏发电系统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光生电流流出,实现太阳能与电能的有效转化。光伏发电涉及到的技术较多,比如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技术、孤岛效应检测技术以及聚光光伏技术等。

(1)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目前,光伏发电系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发电系统,是一种独立发电的装置,不和电力网络连接,通过自身的运行实现太阳能发电,以满足自身对电能的需求,这种发电系统多数应用于偏远地区或是野外作业。但是这种独立的发电系统一般稳定性较差,有时候需建立普通电站来进行辅助,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投资的成本,不是特殊情况很少会用到。二是并网发电系统,是指将光伏发电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接入到电力网络中,一般分为商用和民用两种类型,将自用余量上网,国家采用收购的方式并入到电力网络中。并网发电系统不需要自己配备蓄电池,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电能的转化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发电也比较稳定,在光伏发电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

当前光伏发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于LED照明:LED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和光伏发电系统组合,充分利用光生伏特原理,能够实现光能电能光能的快速转化,完全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环保高效的发展理念,使用寿命长,维护简便。如果在该系统中加入可充放的蓄电池系统,将会显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

二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建筑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屋顶结构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对用户进行实时供电,然后可以余量上网。第二种将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中,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将光伏发电装置考虑进去,使其成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比如将普通的玻璃幕墙替换成光伏发电系统的玻璃幕墙,利用安装在屋顶和墙面的光伏器件吸收并将太阳能进行转化。在这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研发的力度,将彩色的光伏模块替代建筑外墙装饰材料,既建筑装饰的要求,又实现了光伏发电,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这一技术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前景广阔。

三是在泵站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光伏发电技术在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太阳能水泵,借助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然后转化为动力来带动水泵运行,从而建成了大量的光伏水泵站。在规模比较大的泵站中一般都会加装逆变器,将转化的直流电再转换成交流电,实现大型泵站的运转。这种光伏泵站开始的投资成本较高,但是投资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却很低,而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2.4燃料电池发技术在发电工程中的应用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原理是将空气里面的氧与氢两种物质进行转化,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所用到的转化装置就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预处理装置、燃料电池堆、并网逆变器(PCU)等。其特点是电能转化率高、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便于操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燃料电池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推广。目前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日本,我们国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却受到国家及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视,已经列入了“十五”规划之中,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对这一项目的实施提供是大量资金。由此也可以看出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异常广阔。

3结 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新型发电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来替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新型发电技术的应用不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减少发电过程中碳的排放。低碳经济是全球化共同的发展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的排放,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阶段新型的发电技术种类有很多,每种发电技术都有其发展优势,各地区要结合本地的电能需求与资源利用现状选择适合的新型发电方式。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宏调控,加大对新型发电技术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补贴政策,强化管理措施,比如利用城市垃圾和农林废弃物进行发电的要给予相应的补贴,在项目建设中可以提供低息贷款给予扶持,加快项目审批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等。相信新型发电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快速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仲昭阳,王述洋,等.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2008(03):36-37.

[2]郭红玉,殷刚.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01).

[3]张铁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村电气化,2011(06).

[4]徐海勇.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2(21).

[5]赵晶,赵争鸣,周德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电气应用,2007(10).

[6]岳胜兵,张衍林,梁浩,等.沼气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01).

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路径分析;商业模式

Abstract:Scale preferences of system supply,pursuit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revenue maximization of credit expansion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city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analyze the mode of expansion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in recent years,we can find that expansion of off-site branch and liability from financial markets are two important ways. And with the growth of scale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liabilities from financial market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expansion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However,blind pursuit of scale expansion does not mean the sustained value creation.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f banking sector,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usiness model to adapt to their own mark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is the key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scale expansion,path analysis,business model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65-05

一、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金融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2年6月,网易财经了“2011年中国金融500强”名单。在中国金融500强名单中有101家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上榜,上榜城商行总资产达到9.05万亿元、占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为90.68%;平均资产规模超过800亿元、中位值超过500亿元;101家上榜城商行除位于四川的达州商业银行位列第320位外,其余100家全部位列前300位,占中国金融前300强的比重达到1/3;北京银行以9564.99亿元的总资产排名第19位,超过广发银行,成为20强中的一员;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以6558亿元及5141亿元位列第21位和第24位。可见,城商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行业一支重要力量。

二、城商行规模扩张式发展的利益诉求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多的政策红利,特别是对处于成长壮大期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规模更是其最重要的考量目标之一。目前,一定程度上“规模为王”的发展思路还在主导着许多城商行,这个特征在股东的利益诉求及地方政府的政绩要求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就城商行本身而言,一定的规模是政府及同业认可的重要标志,更大的规模意味着更高的地位,这种基于高增长速度及规模扩张的游戏规则及利益平台进一步强化了股东及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资源投入力度。对于绝大多数城商行而言,规模逐年扩张已进入既定发展路径,它们认为只有沿着这一路径发展下去才是经营成功的标志。在此背景下,宁波银行2011年资产规模的下滑在业界成为一个重要新闻就不足为奇了,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报忧的城商行。

三、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及金融市场业务情况

下面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城商行,通过剖析其年报信息来展示城商行规模扩张的路径。

(一)跨区域经营是城商行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

2009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规定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将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由此国内城商行开始大规模推进跨区域经营,城商行异地分行数量明显增加①,跨区域经营从此成为城商行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手段。许多城商行在自身管理能力及相关资源允许的条件下积极谋划跨区域经营,逐步突破城商行区域经营限制,并利用宝贵的跨区域分行牌照推动同城支行开设。以异地分行为中心,建立“异地分行—异地同城支行”二级链式规模扩张模式,在经营规模上实现快速扩张,从而领先于其他尚未实现跨区域经营或跨区域经营有限的城商行发展。

1. 北京银行异地分行资产规模堪比大型城商行。北京银行于2006年成立第一家异地分行天津分行,随后又在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设立八家异地分行。其中,2007年成立的上海分行目前已成为一家下设9家同城支行、资产规模达到656.68亿元规模的分支机构,接近温州银行全行的规模(2011年温州银行总资产为670.63亿元),而深圳、西安两家分行的资产规模也超过400亿元,并已分别设立了4家及3家同城支行。截至2011年底,北京银行九家异地分行资产规模达到2754.55亿元,超过宁波银行全行资产规模,与南京银行(2817.92亿元)相近,占全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28%;2012年上半年,九家异地分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长了约56%,达到4132亿元,占全行资产规模的比重达到37.53%,较上年末增加近10个百分点,异地分行的贡献可见一斑。

2. 日照银行以跨区域经营为契机实现规模扩张。截至2008年底,日照银行存款规模约为130亿元,虽然在日照地区市场份额居于首位,但相对于国内其它地级市城商行,日照银行存款规模还较小,且增速也不快(见图1)。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日照银行很好地把握住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黄金期,跨区域设立了两家异地分行,成功实现了存款规模的飞速增长:2009年4月,日照银行第一家异地分行——青岛分行正式开业。到2010年末,青岛分行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60亿元,贡献了2009年及2010年全行存款余额增长的34.29%;时隔一年,第二家异地分行——济南分行开业。当年年底济南分行存款余额即达到33.15亿元,贡献了当年全行36.83%的存款余额增长。截至2010年底,两家异地分行的存款余额合计93亿元,超过2006年日照银行全行的存款余额,占2010年底全行存款余额的比重达到30.56%。成功跨区域经营为日照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截至2010年底,日照银行存款余额突破300亿元,资产规模超过378亿元②。

2011年是日照银行规模扩张的第二个转折期。当年,银监会全面停止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审批。受此影响,日照银行当年未新设立异地分行。反映在规模扩张上,2011年存款余额仅增加了23亿,增速降到近六年最低,远未达到2010年末制定的25%的增长目标。受负债低增长的拖累,当年资产仅增长不到5%。

3. 跨区域经营受阻,城商行寻求异地支行扩张。始于2011年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审批收紧到目前仍无解冻迹像。关于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的量化评估标准至今尚未出台③。因此,很难判断监管层何时会重启城商行新设异地分行的审批。即使未来监管层重启跨区域经营审批,相关条件的设定将会更加严格,通过跨区域经营实现规模扩张难度将加大。

然而,正如前面的分析,通过跨区域经营业已建立起来的异地分行将会成为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异地分行——异地分行同城(异地)支行”二级链式规模扩张的有力武器。通过新设异地分行下辖同城或异地支行,城商行同样可以实现现有约束条件下的规模扩张,而这一路径俨然已成为特定政策环境下许多跨区域经营城商行的默认扩张路径。2011年12月,哈尔滨银行新设了成都双流支行等5家异地支行;2011年北京银行全年新增分支机构17家,其中除南昌分行外,新增异地分行下辖同城支行11家、异地支行1家,共计新增异地分行下辖支行12家,占当年新增支行数量的75%;2012年成功更名为广东南粤银行的湛江商业银行,2012年把重点放在异地同城支行的布点建设上,该行已规划广州番禺支行等14家异地支行网点 。

(二)金融市场业务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第二渠道

毫无疑问,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机构扩张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首选路径。然而,单一的规模扩张路径容易招致增长困境,规模增长不具可持续性。如何在机构扩张、从而吸收更多的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之外寻求第二规模增长渠道,是城商行规模稳步增长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商行规模扩张历程中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扩张及同业交流日益频繁,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逐步成为这些城商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主要包含五类,即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代客资金交易、以债券和黄金等为交易对象的自营交易、证券承销业务,以及以短期流动性管理为目的的货币市场拆放与回购交易。以国内某中型城商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为例,该行金融市场业务就包括融资业务、同业业务、债券业务等在内的五大类常见金融市场业务。其中的融资业务就是城商行规模扩张的一项重要金融市场业务。

融资业务中的同业拆借所形成的同业拆入款项以及同业存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形成的主动负债都是城市商业银行融入短期资金的重要途径,是城商行主动负债的重要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商行做大规模提供了重要手段。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及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战略需求,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日趋频繁,同业负债业务日渐成为城商行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特别是同业存款中的结算性款项,券商、基金、期货等第三方存管和托管业务在银行体系的沉淀资金不断上升,由于其成本较低(采用活期存款利率)和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已成为众多银行青睐的资金来源。下面以两家代表性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及其结构变化来展示城商行规模扩张的第二渠道。

1. 广州银行: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经历2007—2010年的规模快速扩张,广州银行资产规模2011年末增长至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45%。在这一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负债来源日趋多样化,除吸收除居民及企业存款外,其他负债来源成为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2008—2011年间,广州银行存款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22%,同期来自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款项以79.51%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这一项资金来源由2008年的63.12亿元激增至2011年末的365.14亿元,在负债中的占比由2008年末的6.12%提高至2011年末的18.76%;与此同时,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从无到有。2009年达到46.40亿元,2009—201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1.73%,至2011年末达到249.16亿元、占比达到12.80%。上述两项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占比从2008年的7.64%提升至2011年的31.56%,逐渐成为广州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吸收的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则由2008年的92.36%降至2011年末的65.52%(见图2)。分析表明,来自金融市场的主动负债对广州银行负债扩张贡献逐年提升:2009—2011年三年间,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对广州银行负债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19.14%、59.80%和78.01%。上述两项主动负债对负债增长贡献度迅速增长,而同期存款贡献度则由82.35%降至28.84%。

2. 厦门银行:主动负债成为规模扩张的第二路径。与广州银行这样的大型城商行类似,中小城商行也在积极寻求主动负债来扩张自己的规模,主动负债逐渐成为中小城商行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

厦门银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负债结构多元化、金融市场主动负债逐渐成为规模扩张的重要生力军,而存款对规模扩张的贡献则逐渐下降。2007—2011年五年间,厦门银行的负债规模从171亿快速增长至670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增长最快的2008—201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3%。在这期间,包括同业存款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内的主动负债实现了111%的年复合增长,在负债中的占比从13.3%上升至28.2%,而同期存款年复合增长只有51%,其占比则由85.17%降至67.41%。

可见,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包括同业存款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在内的金融市场主动负债都成为其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成为其规模扩张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

四、规模扩张背景下的发展模式思考:规模为王还是模式制胜

经营及盈利模式的单一化使城商行严重依赖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了维持利润的可持续增长,一定的规模扩张成为重要手段。制度产品供给上的规模偏好④进一步成为倒逼城商行持续扩张的重要推动力。

(一)规模扩张不等于价值创造

仍以北京银行为例。2012年上半年九家异地分行贷款余额占全行比重达到40%⑤,可是创造的利润仅占20.39%;即使考虑设立时间,以成立时间相近的上海和天津两家分行为例,上海分行资产规模730.85亿元,创造的利润总额为3.36亿元,而规模仅有396亿元的天津分行同期利润总额则达到3.63亿元。因此,机构的扩张、从而实现规模扩张并不代表价值创造能力的增加。因为不同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是不同的,资产越大并不代表价值创造能力越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置于不同区域的不同资产所能创造的利润具有质的差别,资产创造价值不仅考验其规模大小、是否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它还考验创造价值所需花费的成本大小。一味不计成本的追求规模扩张,最终可能导致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幅下降。

(二)商业模式制胜: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价值创造贵在可持续,短期利润增长并不能代表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只有构建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方能建立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的那样,“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1. 商业模式助推城商行竞争优势的培育。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和蓝本,是指导其创造价值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成功的商业模式所产生的差异化营运可以为城商行创造一整套属于自己的系统、流程和资产,有效避免竞争对手的复制和模仿,使其具有“异质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当前,以小微金融为信贷发展转型主题的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金融产品的开发。因此,单从产品的差异化上很难区分不同城商行的商业模式。因为无论是从其产品的构成要素还是客户及市场定位都难以达到差异化的发展标准,而且即使在产品趋同的市场竞争中,营运的差异化并不代表产品差异化。但是这种一整套的由系统、流程及资产构成的全价值链整合性营运模式的差异化,更能创造出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竞争优势。比如以差异化、专业化的信贷调查技术解决小微信贷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诸如“三品”、“三表”等专有信贷调查技术,以及专业化的培训及绩效考核模式,这些小微信贷的专业化营运模式都已成为这些技术拥有者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 不同商业模式下的优秀城商行代表。在小微信贷方面,地处浙江台州的台州银行是典型代表之一。这家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的城商行以其创新的信贷调查技术来解决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以客户账户现金流测算技术“测”客户经营现金流、以客户财务数据分析技术“算”客户资产负债账、以客户信息交叉检验技术“验”客户信息可靠性,基本能够真实地摸清客户真实经营信息,有效地解决小微信贷调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台州银行这一商业模式为其带来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及发展能力:台州银行单户融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占比超过99%,金额占比超过85%。2008—2011年,全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4%、2.46%、2.67%和2.60%,达到同业平均水平的2倍。与此同时,其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的0.43%降至2011年的0.33%,成本收入比从26.73%降至25.69%⑥。

南京银行则以发展资金业务、构建债券市场特色商业模式在差异化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南京银行是国内最早设立“资金营运中心”这一独立专职营运机构的城商行,“资金营运中心”全面负责全行资金业务的日常交易、投资、管理等工作,实现资金业务的专业化、高效率运作。正是凭借在这一领域的先发优势及后天经验的积累,南京银行在债券交易、债券结算、债券做市及债券承销等各个方面均位于国内商业银行前列,更是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商行⑦。

注:

①2009年共有27家城商行设立了36家分行、2010年则有45家城商行设立了59家分行,即使在跨区域经营审批受限的2011年仍有至少28家跨省分行、55家省内分行正式开业(2011年开业的异地分行多为2010年获批筹建的)。上述数据来源于城商行网站、《金融时报》等公开年报披露信息。

②数据及相关信息详见日照银行官方网站及年报。

③《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于2011年5月底透露,银监会正在就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拟定新的评估政策,各城商行正在进行自我评估,6月底或出阶段性数据,之后还将进行复评和抽评,最早8月底或有结果。但至今,具体的量化评估标准还未出台。

④如部分金融市场牌照对商业银行网点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制约其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规模、证券资金清算及基金托管业务资格的规模要求等等。

⑤详见《北京银行2012年半年度报告》。

⑥数据来源于台州银行2008-2011年各年年报。

⑦丰富的债券交易经验及高素质的交易团队使南京银行能够对债券市场走势做出及时研判,通过主动的资金交易、规模及结构调整获取市场超额收益。截至2011年末,南京银行资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4.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4.09%,占全行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9.24%,较上年同期增加5.32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刘惠川,陈一洪.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之管控模式浅析[J].福建金融,2011,(9).

[2]程晓云,王红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研究[J].投资研究,2011,(3).

[3]林舒.同业存放与同业拆借业务的比较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2011,(8).

[4]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7).

[5]程愚,孙建国等.商业模式、营运效应与企业绩效——对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方法创新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篇3

1 我国境内经济型酒店现状概述。

随着旅游与旅行市场的快速恢复和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的市场增长点的出现,中国酒店产业呈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 目前,自主决策的国内旅游者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与国内旅游市场相匹配的“经济型饭店”开始受到业内人士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经济型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较星级酒店低廉,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经济型连锁酒店始于美国,这类型的酒店也叫有限服务型酒店,其规模和硬件设施要高于汽车旅馆(Motel),属中档水平。经济型酒店规模不大,房价不高但却舒适、干净、实惠、便利。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其便利性,经济性、简单化的服务风格带有明显的美国式生活的烙印。其知名品牌有:圣达特集团(Cendant)的天天(Days Inn)、豪生(HowardJohnson)、华美达(Ramada),法国雅高集团首家“宜必思”,巴斯集团(Bass)的假日(Holiday Inn)等等。

2 经济型酒店成长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经济型酒店”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经济型酒店,如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和“中江之旅”等。二是低星级饭店,这类饭店与第一类饭店在档次上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前一类饭店的装修和设施配备的自由度更大,而后一类则主要执行的是星级标准;三是大量未经改造的社会饭店;四是旅游景区、景点的乡土气息浓厚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农家饭店;五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青年旅馆。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型饭店目前仍处于一种良莠不齐的粗放经营状态。

3 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在经济型酒店的成长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运用SWTO分析法来分析一下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

3.1 外部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众的休闲度假意识已逐步形成并日益增强,国内旅游需求日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往来频繁,旅游者中自助旅游者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因而对经济型饭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大众旅游发展需要物有所值的住宿设施,同时日益繁重的商务旅游产生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国内旅游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等等。2005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12亿,产生的住宿市场已经达到3亿/人天,目前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包括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的数量约为8万家左右,客房数量为400万间左右,其中70%以上都是一些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及服务部规范,没有卫生和质量保证的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另外,25%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有适合规模效应的低星级酒店。而真正符合“舒适、卫生、方便、安全”的现代经济型酒店非常少,客房总数不足5万间。

商务旅游对经济型酒店所产生的驱动,中国目前的商务旅游年支出在103亿美元左右,商务游客人数超过1亿,商务旅游酝酿着巨大的住宿市场。越来越多的民营私企,中小企业,以及改制后的国企,因为报销制度的改革,所以一些政府机构他们在进行商务和公务活动的时候所需要的住宿层次明显低端化,原先可能在报销制度改革之前,他们可以住四五星级的宾馆,但是在改革之后,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比较低价的又能够保证舒适性的住宿居所。所以,商务旅游的发展对于经济型酒店也具有非常强大的驱动。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企业的内部优势。

(1)网点众多。在公务商务和旅游目的地,一般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经济型酒店,酒店数量上具备相对的优势, 如“锦江之星”,是“锦江集团”的经济型酒店的品牌“,锦江集团”在中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口碑,这样其在推广自己的经济型酒店品牌时便可以利用原有的在国内的网点进行营销。

(2)有的有一定客源背景。和高星级酒店、普通社会旅馆一样,经济型酒店也存在数量巨大的客源,如“锦江之星”“, 如家快捷”在国内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客源市场。

(3)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相对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的运营成本较低。一些经济型酒店的运营费率远远低于高星级酒店的水平,而且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本来就是国内企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样经营起来就会更加的顺利,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4)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在中国土生土长,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特性和生活习惯最为了解,这样其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更能适应中国消费者。

3.2.2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企业的劣势。

(1)服务较不规范。自营或承包是大多数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方式,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服务准则,经营理念也跟不上。

(2)舒适度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备。这是绝大部分经济型酒店的缺点之一,没有真正理解“经济”的涵义。

(3)酒店负担较重。特别是经营时间较长的国营经济型酒店(据调查,北京的国营经济型酒店占经济型酒店数量的70%,平均已营业10.1年),在人员等问题上负担较重。

4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经济型酒店在市场营销中应采努力改善不利于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劣势条件,回避潜在的威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谋求新的发展。因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4.1 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战略。

建立合理精确的市场定位。经济型饭店的市场定位应面向普通的观光旅游者和商务旅行者,即所谓“中产阶级”。他们的特征是年龄在28~45岁之间,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其次,中小企业商务人士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他们活跃的商业活动形成了以国内消费为主、出国消费为辅的商务客源群。这两类核心消费群体接近总人口的20%,他们常常对价格较敏感,同时又对公共卫生间和公共浴室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目标市场的这些需求特征将直接决定经济型酒店的功能定位与产品设计。

4.2 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策略。

4.2.1 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品牌营销。

连锁化经营是我国经济型酒店业发展的普遍成长模式,首先酒店管理公司要加快发展速度,中国酒店总体数量已经达到较高值,但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这给中国酒店管理公司的扩展带来历史性的新契机。其次经济型酒店也会考虑加入酒店连锁经营,让专业的高水平的酒店管理公司提供系统的酒店管理技术,利用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客源网络提高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水平。“连锁”和“品牌”是经济型酒店成功的两个要件,前者可以使酒店企业做大规模,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订房降低成本,提升出租率;后者可以提高酒店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竞争力。

4.2.2 提供规范化服务。

我国的酒店管理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其服务模式“从情绪化到规范化”的提升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大部分经济型酒店的服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制度性和标准性,员工中存在较强的自由情绪化服务倾向,服务的非规范性无可厚非会影响酒店整体服务质量的水准和稳定性,酒店的品牌和声誉也会受到较大影响,而企业的服务质量将决定连锁经济型酒店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服务规范化是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必经阶段,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后备人力资源的支持,以及严格统一的标准是服务规范化的必备条件。

4.2.3 注重情感营销。

首先我国民族品牌的经济型酒店是中国本土的酒店,这样,在营销过程中可以把情感融入其中,激发消费者的民族情感,使消费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民族品牌,为之创造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酒店更适合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的思考模式和潜意识的印象,从情感上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其次,要在平时的服务中真正的为顾客着想,体现出对顾客的关怀和尊重,使顾客来到这里,喜欢这里,并留恋这里,为顾客真正的提供一个“家外之家”。

4.2.4 利用网络资源。

基于客户完善的信息建立酒店企业支持系统是连锁经济型酒店必须做到的,把网络技术的优势整合到服务和销售业务中,完善信息支持系统,将从管理、销售和服务等多个角度大大降低酒店运营成本。

互联网同时给酒店增加了一个富有竞争力的营销手段。酒店的网站是酒店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窗口,实际就是利用传统名片,但同时又比传统的杂志、电视、报纸其他的广告形式更有成本效益的一种广告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传统的酒店集团的网站,比如锦江、如家之类的集团网站,让他们可以在移动网站上看到集团酒店各个区域不同酒店的情况,了解每个单体酒店的客房和价格信息,进行网上预订,这样就为集团提供了一站式服务,集团各酒店可以在网上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互联网现在对单体酒店的帮助是更大的,因为在没有互联网之前,连锁酒店分布在全国各地有销售网络,有订房系统,但单体酒店没有,所以集团酒店在客源上有一定范围的垄断优势,单体酒店缺乏竞争力,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单体酒店可以通过跟各个订房网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同时单体酒店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时候显得更加灵活,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更快地调整应对策略。

  

图1 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营销模式。

由图1可知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应该在市场定位准确和成本优化的基础上,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向顾客提供标准服务,通过网络和情感因素去影响顾客的消费决策,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系,从而形成酒店自身的特色,使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增加。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机遇与成长战略规划[J].财贸经济,2005(08)。

[2] 刘德光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