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1

镜头一:好玩的斜坡

不知是谁用木板、方桌、轮胎等材料搭建了一条长长的小路,这条小路其中有一段是用方桌和木板搭成的斜坡。梓吴来到斜坡的时候双腿跪在木板上,从斜坡上爬了下去。别看只是爬行,由于木板窄窄的,而且是从高处往低处爬,所以在爬的过程中梓吴差点摔跤,于是他放慢速度,调整好姿势再慢慢向前爬去。过了会梓洋也来了,他从山洞里钻过去之后,站在木板的一头,然后慢慢站直身体,像小螃蟹一样小心翼翼地横着走下了斜坡。接着来的凯凯从斜坡上走下去之后,马上转过身来助跑了一段路,就从斜坡低处快速往上走,以相反的方向通过了小路。

一块木板、一张方桌,搭建出了简单的斜坡,但是简单的搭建却有不简单的玩法。有小朋友从木板上爬下来,有小朋友从木板上走下来,也有小朋友从木板低处走上去……面对木板搭建的斜坡,孩子们玩得兴趣盎然,在游戏中积极而主动地探索木板的不同玩法。

我们的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在自由自主的组织模式下,孩子们成了游戏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在与材料的频繁互动中,不断探索各种材料的新玩法。创新实践是我们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幼儿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只有勇于创新实践,才能打破固有模式的约束,寻找到最佳的实施途径。要想驾驭创新实践,我们从意识到行为都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所以创新实践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乐于创新、大胆实践,创新游戏带来的愉悦,成了他们最好的奖励。

二、面对问题,勤于思考

镜头二:放弃竹梯之后

妙可搬来一把竹梯,想把竹梯搭在两个木梯之间做成一座小竹桥,但是竹梯两根竹竿之间距离太大放不进木梯里。起初妙可想通过调整梯子的位置把竹梯放进木梯里,但是试了几次之后还是不行,于是她就放弃了。接着妙可拿来了一块木板,她把木板一头搭在桌子上,一头塞进轮胎里,一个滑滑梯就搭好了。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之后,妙可又拿来了一块木板,她把木板搭在两只桌子之间,从木板上面走是独木桥,从木板下面钻就是一个山洞。

在组织开展本土户外区域活动时,我们没有要求幼儿玩什么、怎么玩,而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他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在游戏开始之后,幼儿三三两两结伴搬运搭建所需的材料,然后利用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组合搭建运动场景。案例中妙可在放弃竹梯之后,又进行了多次尝试,利用木板搭建出了“滑滑梯”和“山洞”。可见游戏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孩子完全有能力通过尝试、探索来获得新经验,习得新本领。

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法有多种。直面问题、正面迎战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曲径通幽、以退为进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游戏中,妙可多次尝试之后发现竹梯放不进木梯,她就放弃了,继而用木板进行搭建,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像妙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受原有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判断、设想可能不会马上成功,但是他们会在不断尝试以及同伴的互助互学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最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及时帮助,而是有效观察、适时等待,给孩子留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在本土户外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他们积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慢慢体会“方法总比问题多”的道理。在问题情境的磨炼中,孩子们懂得了在面对问题时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勤于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优良的品质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参与,善于合作

镜头三:轮胎山

成成和轩轩拿来了一些轮胎,他们想将两个或三个轮胎叠起来,铺设一条高一点的路。正在他们忙碌搭建的时候,菲菲搬着轮胎也参与了进来,只不过菲菲有不同的主意,她想把轮胎一个挨着一个摆放形成一片。经过简单商量之后,轩轩和成成同意了菲菲的建议,大家一起搬来了更多的轮胎。还没有搭建好的轮胎山就把轲轲和杰杰吸引了过来,他们在轮胎山上爬上爬下。菲菲见了对他们说:“还没搭好呢,你们先不要玩。”杰杰和轲轲听了就从轮胎山上下来,加入了搭建轮胎山的队伍。毕竟人多力量大,一会轮胎山就搭建好了。瞧,小朋友不仅可以从这个轮胎爬到那个轮胎,还能躲在轮胎的洞里,弯腰钻过“轮胎桥”呢。

传统的体育游戏,往往是教师根据活动目标预设好了锻炼的内容与材料等,幼儿没有选择的权利。而本土户外区域活动给了幼儿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与内容进行搭建与运动,基于幼儿兴趣的游戏让幼儿兴奋不已,因此每一次本土户外区域活动幼儿都会积极参与。正如案例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成成和轩轩搭建轮胎山的时候,没有指派没有邀请,幼儿自发地参与到了轮胎山的搭建中,大家齐心协力搬运来了许多轮胎,很快就搭建出了有趣的轮胎山,大家在“山”上爬上爬下,感受爬山的乐趣。

篇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要从幼儿的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这一教育目标,一线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宜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幼儿德育的实施途径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中,环境的作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不能像教育成人那样向幼儿传播道德知识,因此在进行幼儿德育时,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诸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渗透德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格外注重榜样对幼儿道德行为塑造的作用,即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修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二)注重日常的道德教育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悉心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积极寻找进行道德教育的契机,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随机的道德教育。在幼儿与同伴、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人与人、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例如:“喝水”在幼儿园中是一个必需的生活环节,在喝水过程中,如果幼儿不排队,一哄而上,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因为幼儿的拥挤导致水的外溢、幼儿滑倒等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排队,还可以将“排队”这个道德品质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回忆除了喝水要排队外,还有做什么时也要排队。

(三)开展专门的德育活动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德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道德教育,这种德育活动的系统性和目的性较强,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幼儿获取教师预设的德育知识,形成一定的德育行为。但并不是说专门德育活动的内容完全是由教师预设的,教师在选择德育活动的主题时要尽可能地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吸收和掌握德育知识。除此之外,德育活动还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别进行,保证每位幼儿都能获得应有的道德发展。

(四)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德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身心是愉悦放松的,情绪是高涨的,在这样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幼儿更乐于接受游戏中渗透的知识。除此之外,游戏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幼儿的情感、道德行为、人际交往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深入了解幼儿的道德水平,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道德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给予幼儿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更易吸收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五)将德育延伸到家庭中

影响幼儿最大的两个环境就是幼儿园和家庭,如果两者严重脱节,就会出现“5+2=0”的状况,教师不仅要注重幼儿在幼儿园中的道德教育,而且要将幼儿园中的道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积极地与家长进行联系,经常性地向家长传播科学的德育知识,提高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家长达成德育上的共识,促使“5+2=0”转变成为“5+2≥7”。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热爱与尊重幼儿

埃里克森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幼儿期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解决成功,那么幼儿将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得到成功解决,那么会形成自卑感。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首要前提是尊重和热爱幼儿,只有幼儿对成人产生足够的信赖感,才会主动接受教育。

(二)遵从德育的规律

每一种品德都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构成的,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这四个因素不是同步发展的,相对来说,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发展得比较慢,因此,幼儿德育要从情感入手,特别注重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是在选择德育内容时,要注重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具体都抽象,循序渐进地不断扩大范围;二是在选择德育方式时,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方式,切记说教和空谈,这归因于幼儿思维水平的限制;三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他们的游戏活动,深入了解幼儿的德育水平,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德育,保证每位幼儿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四是要注重指导幼儿的技巧,可以采取强化、预估、转移行为、让幼儿理解行为后果等方式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篇3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德育任务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各育,需遵循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其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热爱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并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这几点对完成幼儿园德育任务尤为重要。

由于幼儿德育具有时年性特征,(即幼儿时期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并由此构成了幼儿德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必须依据这些特点,采用相应的德育手段,才能使幼儿园德育任务得以实现。

一、德育具有直观形象性

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决定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基本上处于一种直观感知阶段,因此,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也必须以直观形象为基本特征。

1.德育内容不能超出幼儿直观认识的范围

避免抽象、教条、成人化,而应当在幼儿能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即,德育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培养幼儿助人为乐的精神,从幼儿生活的小事选取;帮助小班的小朋友系鞋带,帮助老奶奶提篮子等,而用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如:雨夜送大嫂,假日在工地劳动等来进行教育则离幼儿生活太远,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2.德育进行过程应让幼儿进入角色

只有身临其境,幼儿才能体验所扮角色的心理、情感、体力等方面的体验,所以说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德育的良好手段,在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中也可发扬一点奥林匹克精神,重在让幼儿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身体验,从而矫正过失,产生良好品德。

3.直观形象的多次重复

行为值得肯定,就会再生,对幼儿更是如此。在幼儿身上发现好的行为和品行,必须及时肯定,这样幼儿记忆清晰,多次重复到了正强化效应,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幼儿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逐步在幼儿身上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强调幼儿园德育的一贯连续性,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二、幼儿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

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对于成人,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对于幼儿,整个德育进程具有非程序性或称为具有多向开端性。幼儿园的德育强调养成教育,渗透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好行为、好品德都需要对幼儿讲明了道理才让他付之行动的。

三、幼儿德育以情感体验为主

幼儿的情感纯正,他们本能地与真善美的事物共鸣,他们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真诚、善良、奉献、助人等,在感情上本能地相通。他们对好的感情的体验和对坏现象的厌恶都比成人来的直观和强烈,所以“动之以情”是幼儿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情感发展是幼儿的主要需要,情感的发展大大领先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规律不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萌生,外部的因素可以影响内心情感,这时需要教师创造各种外部情感条件,做一定的启发和诱导,使幼儿形成正确、健康、合理的情感,即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克制消极情感。

幼儿德育既要从幼儿情感入手,充分利用幼儿纯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又要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有助于良好品行形成的健康情感,比如:爱心、自尊、耻辱感、同情心等。

四、幼儿德育应以能力要素培养为基础

幼儿要形成某些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独立能力、行为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如果幼儿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就无法达到道德行为。传统德育出现种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幼儿道德要素形成的基础作用,而急于良好品德的最终形成。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人格,即在相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面前产生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我们幼儿园德育事倍功半,甚至是无效、徒劳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5期,《经验交流》栏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