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篇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坚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重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拓展。因此,本文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践。

一、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作用的探索

理解性阅读是指以理解理论为基础,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理解性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阅读教学方式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对于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理解性阅读教学方式强调通过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深入体验和感悟具体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理解性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思路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过度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理解性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科学引导深入理解、感悟和体验教学内容,形成情感的交流、互动和共鸣,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拓展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理解性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增强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丰富和教学内容的体验是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理解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根据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可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对生动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元素的运用,可以形象的模拟或再现课本中的情景,具有强烈的感官效果,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造特定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深入文章情境进行理解性阅读,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情感共鸣的达到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声音要素的介入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显著作用。音乐是用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的音韵和节奏吸取了音乐的技巧,与音乐的特定节奏、旋律、速度等要素形成默契的配合。伴着美妙的音乐进行诵读、感悟和体验等教学活动,让音乐创造的特殊情境帮助诠释文本,有利于对文章的题材风格、层次脉络、语言表达的理解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可以在课前或教学过程中播放《黄河大合唱》,用铿锵激昂的节奏、雄壮的乐曲旋律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对中国母亲河的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教学方式的丰富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采用教师逐句逐段讲授基本知识点,学生被动的记录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单一,学习氛围不够活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对设置开放性题目采用主体讨论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景感悟能力。主题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的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生《安塞腰鼓》时,先组织学生对“你眼中的黄土高原”这一开放性题目进行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发言并给予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等具体内容和基本知识点进行学习、探索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体验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将理解和感悟传达给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和贴近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自主体验和感悟抽象的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自主体验抽象的课本知识和教学内容。初中生正处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期,通过走进自然生活实践体验阅读教学内容,对于加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思维逻辑的锻炼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教材角色的扮演进入课文教学情境,获得真切体验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初中生教学的特点,有利于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训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切体会杨二嫂等人物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色,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

理解性阅读教学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想象力的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特定教学情境,为初中语文的理解性阅读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主体讨论等方法丰富教学方式,结合社会实践体验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梁慧琴.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篇2

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可谓层出不穷,热衷自由,追求刺激,赏夜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和认同,也得到了提高。

二、关注学生基础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知道,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三、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2.确定区域,勾画圈点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要养成勾画圈点、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篇3

一、 引言

一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对阅读教学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同时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也通过实践不断经验总结,在阅读课的教学方法上似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通过课堂观摩,我们仍发现阅读课并非那么完美。比如:有人以“阅读课”的名义进行单纯的词汇、语法教学;有人在阅读课的导入时,兜很大圈子,导致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处理阅读;有更多的人在上阅读课时,走程序化的路线:Pre-reading(回答一两个问题)——Skimming(1~2个选择题)——Scanning(更多的选择题)——Language Points(如果是公开课,则改为Discussion),但是这里的讨论活动,如果放在阅读前展开,学生也能进行差不多的讨论。林林总总,这些现象折射出教师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语言点上。而这种文本解读,没能充分使用阅读教材,无论对学生还是阅读教学,都是种浪费。而且教师如果对文本解读不深入,解读不到位,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正确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 文本解读

文本是由一连串的信息符号、语言符号构成。阅读时,读者须将这些结合体同原先储备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加以思考。阅读教学不仅不能脱离文本,而且还应从不同角度多元解读文本。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考虑。

1.解读文体,明确体裁

2.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技巧

3.解读文本特征,探究写作意图

4.解读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5.解读语意,拓展学生思维

本文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Section B中“Super Chicken Sandwich" 为例,设计阅读教学活动,探讨教师如何深度解读文本,以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一)解读文体,明确体裁

为了能让学生宏观把握阅读篇章,教师可从篇章体裁入手。根据篇章特定,英语阅读体裁可以分为叙事型、议论型、描写型和说明型。“Super Chicken Sandwich”属于程序说明文。程序说明文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生产中,往往有着一定的进程和次序。生活、工作按着这个次序去做,就会顺利地达到目的;反之,就会走弯路、窝工,甚至会达不到目的。

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 文章中,作者按照制作流程进行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说明时,分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相应的任务。每个步骤之间,都用合适的连接词加以衔接。文章短小精悍,所以在授课时,就该明确的让学生知道程序说明文的特点,尤其是如何学会使用连接词,如何将说明文写的清晰,让读者明白所说明的事物。

(二)解读策略,培养阅读技巧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仅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会如何进行高效、独立的阅读。每篇阅读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Super Chicken Sandwich这文章,就可以教学生阅读技巧中的略读和寻读策略。

略读策略教学:略读策略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大意、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问题。在教学时,学生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来运用略读策略。比如,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这文章,进入课文阅读前教师让学生略读文章标题及文章的首句,并回答如下问题:

1. What does the title tell us?

2. Can you guess what the text is about after reading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寻读策略教学:寻读是在略读的基础上,为了获取文中的详细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 一文中,由于语篇的信息比较清晰,教师可有针对性的设计针多种形式的练习进行现场训练。比如选择、填写表格、匹配等方法。

具体的寻读操作见下表格1。 (表格1)

(三)解读文本特征,探究写作意图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学生运用文本特征来帮助阅读。文本特征是指文本的视觉特征,如插图、图形、方框、说明、表格、颜色等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①。文本特征对阅读教学有很多功能。但在本文中,我们仅教给学生第一个功能,如何运用文本特征激活背景知识。

教学活动:通过题目来预测

学生反馈:从标题“Super Chicken Sandwich”来看,作者想介绍Chicken Sandwich如何super或者写和Super Chicken Sandwich有关的一件事情。

接着让学生看插图。插图是对文字的图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图解可以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本文的插图是一副刀叉和一个介绍 Chicken Sandwich所需材料的表格。

教学活动:插图和所需材料的表格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反馈:通过这些信息,文章应该侧重介绍Super Chicken Sandwich。通过所需材料并结合这个单元前面的内容,应该介绍如何制作Super Chicken Sandwich。

通过以上的文本特征解读,激活了学生头脑的相应背景知识。接着,让学生就如何制作Chicken Sandwich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自己的知识,自然过渡到阅读教学,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一一检验。

(四)解读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作者为了更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都会采用最合适的结构组织自己的语篇。但读者如果仅从单词、词汇的层面去理解每个句子。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方式,属于文章表层信息的加工,并不能完全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换言之,如果读者通过解读文本结构来总体把握语篇知识,就能高屋建瓴理解文章,有利于揣摩作者的思想。基于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把握篇章的结构组织。以《Super Chicken Sandwich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主题句,本文的标题即是主题句。全文就围绕着如何制作Sandwich进行。其次,通过填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具体操作见图表2。

(五)解读语意,拓展学生思维

阅读中,在宏观把握文章语篇的基础上,要了解篇章以何种方式形成连贯以及语意以何种线索衔接。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信息的这些联系。在Super Chicken Sandwich一文中有典型的连接词将各个步骤加以贯穿。比如first, then, next, finally等等。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将文本信息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六)优化教学设计

在多角度深刻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设计,这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1) 语言技能目标:学生能描述制作三明治的过程:first,…then,…next,…finally,…

2) 语言知识目标:学生描述制作三明治的动词和短语:Put…on; cut up; add…to;

学生能用一些食品的单词:a slice of bread; on the top; relish

3) 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运用阅读技巧中的略读和寻读技能,以更快的方式获取文本信息。

4) 文化意识目标:通过学习三明治的制作过程,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学会尊重他人的风俗。

5)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学习厨艺的过程中提高语用能力,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习过程生活化。

2、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①导入

从问题“What western food can you make?" 入手,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复习本单元前面学过的内容。接着谈论到sandwich。然后学生讨论,制作三明治需要哪些材料。导入围绕着制作展开,学生积极参与,导入效果良好。

②阅读教学过程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语篇,教师通过依据不同的目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活动。

* Reading for theme

让学生看文章的插图:What does the picture remind you of?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标题:

What will the passage be about?

* Reading for structure

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完成思维导图。见(图表2)。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

* Reading for details

以操作流程为线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连接词的使用。并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制作三明治的一些动词及其短语。在这过程中,学生使用寻读策略。见表格(1)

③ 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在学生学会如何制作三明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What special food is there our city? How to make our special food (choose one kind of food)?该活动能将文本阅读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 结语

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本身,它起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学生,语篇和作者的互动。而文本解读的深度将决定阅读教学的广度和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如何解读,并用最佳的方式阐释文本的内容和理念,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领会作者的构思。基于上文的四个维度,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本文的主线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文章的最大特色又是什么等等。当然,不管如何解读文本,教师始终要明白:学生才是文本的加工者,教师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