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化学工程和技术

化学工程和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工程和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化学工程和技术

篇1

一、活动名称

“一二·九”拔河比赛

二. 活动宗旨

团结拼搏、健康活力

三. 活动目的

为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组织比赛的形式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研究生创造运动机会,提供展现集体风采的舞台,通过拔河比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使学生们集合集体的力量,以提高我院研究生团体合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丰富研究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提供展现个人、集体风采的舞台。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得校园气氛更加活跃,加强各届同学间的交流。

四. 活动对象

研究生

五. 活动时间、地点

2019年12月5日下午14点、六. 活动报名方式

由各班班长和文体委员确定本班参加人员,并于12月4日晚6点前将参赛人员名单发送至2524323582@qq.com

七. 主办单位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会

八.

参赛要求

1>

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各参赛队伍

2>

每班总人数不少于20人,最多25人,女生总数不少于3人,具体人数以各班实际情况为主,保证两队男女人数相同。

3>

参赛队员必须是本学院研究生。

九.活动规则

1.报到:比赛开始前,各队领队必须到赛场登记台签到。参赛队伍按照比赛场次提前10分钟到场参加比赛,如有特殊情况请提前通知。开场后5分钟不到的队伍取消参赛资格。

2.队员人数的规定:

每班总人数不少于20人,最多25人,女生总数不少于3人。参加比赛的队员必须是本班学生,其余人员不得参加。

3、比赛方法:

1)比赛赛制为淘汰赛。

2)比赛分组及比赛首场的站位选择由各队领队抽签决定。

3)每队抽签分成组。每组比赛采用三局两胜积分制,每局后双方交换场地。当两局即可分出胜负时,比赛宣告结束。每组获胜者晋级。

4、比赛流程

1)首轮抽签有一个轮空签Q,剩余为A1、B1、C1、D1各两个,抽到字母相同的队伍两两比赛。

2)次轮抽签为首轮获胜的4个队伍以及首轮轮空的1个队伍进行抽签。一个轮空签Q,剩余为A2、B2.各两个,抽到字母相同的队伍进行比赛。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3)第三轮为次轮获胜的两个队伍以及一个轮空的队伍进行抽签,一个轮空签Q,和A3两个,抽到轮空签的队伍直接晋级决赛,剩下两只队伍赢者晋级决赛,输者为季军。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4)最后一轮为第三轮的胜者与第三轮的轮空签争夺冠军。

拔河比赛

参赛人员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备注

2017-2019级全体研究生班级

A1vsA1

A2vsA2

A3vsA3

A4vsA4

抽过轮空签的队伍不得二次轮空。

B1vsB1

B2vsB2

Q3

C1vsC1

Q2

D1vsD1

Q1

5、比赛收尾

比赛结束后由院领导进行颁奖,并进行合影留念。

十、注意事项

1、赛前10分钟点名检录,三次点名不到的代表队视为自动弃权。

2、参赛人员不得冒名顶替,啦啦队员不准上场帮忙,一经发现取消该队所有成绩及参赛资格。

3、比赛前由各队伍领队抽签决定对阵。

4、必须听从裁判员的裁判及工作人员的指挥,遵守比赛纪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违反比赛规则,又不听从劝阻的,判输。

5、在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得借助比赛规定以外的物体以至达到获胜的作弊和为,如一经发现将做出该队该局比赛自动认输处理。

6、比赛时由于双方都是用力拉,所以拔完后一场后不可立即松绳,以免造成对方队员受伤,各领队谨记,转告给各队员.

7、各队伍需努力完成比赛,不可有缩水现象.

8、获胜队伍完成一轮比赛后不得离开比赛现场,必须在比赛现场旁边等候工作人员做出下一轮的比赛安排。

9、比赛以裁判第一次吹哨为号发令表示比赛正式开始,当裁判吹第二次哨时表示比赛已有胜负,该局比赛结束。当完成第一局比赛时,双方交换比赛场地,进行第二局的比赛。

十一、比赛用品

两个口哨、一根粗绳、一个扬声器。由文体部、生活部及组宣部负责比赛用品及奖品现场布置。

裁判:一个主裁、两个边裁。研究生会各部门部长协同负责,赛前清点人数的时候由主裁判负责抽签,两位边裁监督;并维持现场秩序(维持秩序主要包括赛前清点双方上场人数,观众秩序安排3-4人)。

篇2

作者简介:李向宾(1975-),男,河南洛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讲师;陆道纲(1965-),男,

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28-02

为适应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世界新格局,高等学校需以崭新的方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技术变革。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世界各国都对其高等工程的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1]

2005年,美国工程院发表了《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其中描述了对未来工程师的期望与其关键特征,为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一项战略设计,提供了顺应未来需求的变革途径和具体措施。[2]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向工程实践的回归,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发动了“回归工程运动”,特别强调实践训练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发“以问题为中心”,融合“理论教学”和“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尤其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其另一大发展趋势是更加强调通识化。通过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学生普及工程教育以及保持工程实践的活力,通过宽泛工程教育扩大学生职业选择范围并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工程教育更加通识化来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3]欧盟和欧洲各国同样也在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其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采用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今后若干年内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目标。如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划分为理工科大学(TU/TH)和应用技术大学(FH)两类。TU/TH属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对象为偏重理论的大学文凭工程师,学制一般5年左右,培养过程偏重于科学与研究方法,理论教学占较大比重,毕业生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开发能力,大学文凭工程师毕业后可攻读工学博士学位;FH属于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的重点放在实际生产与运用上,以培养中层及以下的技术应用人员为目标,学习期满合格者(含6个月实习)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文凭工程师学位,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这种理论与应用分明的做法,不仅适应了人的个别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选择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重心,使工程教育能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4]此外,欧洲也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强调课程教学模块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产学研密切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已达1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400多万,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5]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多次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我国要成为教育强国和创新大国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教育部在其后于2009年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探索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61所高校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成员,此后又有133所高校加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大致可分为“985”大学、行业背景的大学、“211”大学和地方一般院校四类。预计到2020年,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数为本科高校总数的20%左右,参与的全日制工科本科学生约10万人/年,参与全日制工科研究生约7万人/年。[6]

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扎根于学校强大的行业优势,一直致力于打造具备鲜明特色的核学科品牌。其所属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成立伊始,即带有深深的工程烙印,此次作为我校首批进入“工程实践型”卓越计划的三个实施专业之一,必将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揭开新的篇章。

一、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特色

篇3

【作者简介】丑幸荣(1955—)男,汉族,大学本科,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数控加工操作是高职数控专业、数控加工技术的三门核心课程。这三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直接面向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通过这三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数控加工所必需的工艺分析、数据处理、编程、机床床操作及工件加工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1.该核心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A.教学现状

数控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加工标志性技术并逐渐得到普及,而数控人才(现代制造业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人才,社会需求巨大。目前虽然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但始终不能满足我国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操作技能不高,职业性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技术学院都将数控专业作为教改的重点专业,并已经把数控专业部分核心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尝试。然而,大多学校是把各门课程单独进行项目化教学或部分整合,并没有把数控专业相关性较紧密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系统串联。学生不能在学习中真正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不能理解岗位群中的内在联系,缺乏就业竞争力和岗位升迁的能力。

B.三位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本项教学改革就是解构原有高职数控专业数控加工技术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模块相互独立的传统知识体系,把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与就业岗位紧密相关、且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的核心课程中;对该三门核心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创新数控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机械制造业的典型零部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为导向,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使学生牢固掌握职业技能,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课程改革的内容

A.以职业岗位(群)能力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

通过企业调研得知,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有:数控工艺员、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其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下。

a.数控工艺员

·具有编制和实施数控加工(车、铣削/加工中心)工艺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程序验证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利用MasterCAM等CAM软件自动编程的知识和能力。

b.数控机床操作工(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

·具有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调整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及其常用刀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进行对刀并确定相关坐标系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进行程序的输入和调试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操作车床加工中等复杂程度的轴、套、盘类零件(能操作铣床/加工中心加工凸轮廓类、型腔类、孔系类零件)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长度、内外径、螺纹、角度等精度检验。

可以看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含了传统课程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中的内容。为满足专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将相互紧密关联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的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进行重构,实施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教学模块的系统化串联,即三位一体,并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B.项目规划

根据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保证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满足于职业岗位需要。

根据企业的岗位设置,将本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数控车削工艺设计、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削工艺设计、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自动编程。

一般机械行业的数控加工零件的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程度以下,以手工编程为主,所以,前两个模块中的数控编程为手工编程。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实质是计算机软件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所以将自动编程内容单独设置一个模块。这样也便于教学实施。

根据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结合生产实际,每一模块设计了若干个项目。共计理实一体化授课116课时,机床操作实训44课时。课程项目及课时安排如下(括号内为课时数:理实一体化授课课时/机床操作实训课时):

概述(4/0);

模块一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

项目一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分析(8/0);

项目二 数控车床操作(4/2);

项目三 阶梯轴加工(8/3);

项目四 螺纹轴加工(6/3);

项目五 圆弧面轴加工(6/3);

项目六 盘套类零件加工(6/3);

项目七 非圆弧曲面轴加工(4/4)。

模块二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

项目八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8/0);

项目九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4/2);

项目十 平面凸轮廓零件加工(8/4);

项目十一 型腔类零件的加工(8/4);

项目十二 孔系零件的加工(8/4);

项目十三 曲面铣削加工(6/4);

模块三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

项目十四 Mastercam数控加工基础(12/0);

项目十五 二维零件铣削加工(8/4课时);

项目十六 三维零件铣削加工(8/4)。

其中“概述”部分为非项目化内容。主要讲述数控机床的分类、数控机床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功能、数控编程方法、数控机床坐标系、数控程序的结构与格式等各模块中的共性内容,为项目教学打下基础。

C.项目设计

根据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每一项目首先确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指出难点和重点。每一项目包含四部分内容:项目导入、知识学习、项目实施、项目实训。

项目导入:导入来自生产实际的项目,说明项目要完成的内容。所有加工类项目都包含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三个基本环节,使学生在每一项目的学习中都能体验数控加工的完整生产过程。

知识学习:该项目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项目实施:完成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对该项目实施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模拟)。

项目实训:对该项目导入的工件进行数控机床加工。

项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举例,以下是项目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