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化学工程的伦理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1课程内容
《电化学催化》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课程。本课程在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电化学科学的发展,重点介绍电催化基础和重要电催化过程两部分,内容包括从纳米结构、表面结构、电子结构出发认识电催化过程和催化剂材料的性质,到电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从电催化还原基础,到电化学固氮、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以及光电催化、燃料电池等电催化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催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电催化技术的应用,了解电催化科学的前沿方向,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基本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将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领域专业课的研究已见报道。然而,在“电化学催化”这门课中几乎未见报道,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问题所导致。常见的如下:(1)一些专业教师对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这门课还是一头雾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时,传统教学方法也侵染了部分教师,会出现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电化学催化”现行教材内容缺少思政元素。目前出版的“电催化”教材主要涉及电催化原理、特征等基础理论以及重要的电催化过程部分,材料多偏重科学理论知识,没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内容,更缺少电催化领域一些人文精神的灌输。(3)教学方法还是以前的多媒体教学,“电化学催化”课堂设计参考的常见方式为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对学生社会责任、价值观的教育,对思政元素的探讨和发现需要加强。(4)课程考核形式没有多样性,无法证明“课程思政”的关键性。目前,“电化学催化”课程考核形式为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课程各部分知识点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欠缺,而上述能力的考核过程中无法体现课程思政的存在。
2在电化学催化课程引入思政的初步研究
就如何把课程思政引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本文将结合“电化学催化”的教学内容,探索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思政内容由浅入深地添加进去,初步研究思政的可行性。
2.1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以“电化学工程”教材中的内容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可以切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思政案例(表1)。《电化学催化》基于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调整,仔细梳理和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内容的引入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润物无声地同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2.2探索多元化课堂设计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实验型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将上述梳理的思政内容通过历史纪实、新闻资料、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资源呈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互动,课后引导学生继续对课中思政内容进行反思和拓展[4];同时在理论引导的基础上,关键电催化体系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催化剂的实验,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在催化剂制备、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方面的引导与实践,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网络课程资源学习有机融入现有的电化学催化线下课程教学模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促进师生结合时代热点案例进行思政讨论,提升教学效果[5]。在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催化公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3考核思政效果
本门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40%,含课堂问答、实验操作、线上证书获取等;课堂问答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催化剂产业的发展历程,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实验操作主要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工匠精神。线上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在慕课上观看一些相关视频,弥补课时量不够的缺点。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形式。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想政治素质评价融入课程考核的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课程思政,分别从专业技能和思想两个维度综合评价教育效果,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使学生能力和思想同步提高[6]。
3电化学催化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反思
3.1分清内容主次,注意教学技巧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要主次分明,必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教育为辅。教师要明确专业知识的关键性,同时要使思政教育扮演辅助角色,这一系列定位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如一。在教学安排中,仍要突出电化学催化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避免思政内容反客为主,占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空间。要让专业知识作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催化剂,使学生主动学习这个“过程”高效而持久的运行。因此,在引入思政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不能生搬硬套、毫无章法地加入思政内容,而要与专业知识这个载体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在中国故事、人物事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经典案例、身边案例中寻找专业知识、思政教育、学生情感三者的交融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且印象深刻,使得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教育有内容、有温度、有趣味,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实施的行政辅助
为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要重视高校层面的支持,学校要从制度、经费等宏观层面支持和帮助专业教师,保障思政教学常态化、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教研室需要严格执行上级的部署。通过举办教学竞赛、课程观摩、教研室研讨等形式,为调动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绩效奖励,减少一些专业知识教学的工作量。
3.3丰富《电化学催化》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评价形式,可以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生参与评价思政在这门课教授过程中所起到的效果,这样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提升思政内容和方式的不足。课程评价的时间可以不限于一学期,通过跟踪教学,观察和记录课程思政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对于电化学催化这门课来说,适度的实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到前辈在这个领域奋斗的艰辛,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把学生塑造成有理想、有担当和善于团队协作的人。
3.4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产教融合
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专业支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优势,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课程组应积极配合创新创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电化学催化”课程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选拔学业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一项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等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水平的战略性工作。同年,太原理工大学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太原理工大学立足本校实际,突出地方性工科大学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选择依托,确定目标
1.依托国家特色专业实施“卓越计划”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理工类专业占本科专业数量的70%以上,是学校传统的办学优势所在。经过认真比较和慎重遴选,学校确定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优势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并且这5个专业均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承担“卓越计划”的5个专业拥有鲜明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5个专业培养了大批可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级人才,在山西地方经济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正因如此,5个专业均具有雄厚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大量的科研创新成果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与省内及周边省份的诸多大型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立足区域、服务地方,是地方性工科大学办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
在选定依托专业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选择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在5个专业中选择出具有较强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350名在校本科生加入“卓越计划”。
2.结合实际要求确定培养标准
实施“卓越计划”,既要有坚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更要有明确的培养标准。整体来看,学校“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品格结构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1)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数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动态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充实、深化和发展,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工程领域。
(2)能力结构。着重于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即: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探索和实验的能力,整体性、系统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进行工程实践的个人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3)品格结构。着重于人文素养和身心素养两方面,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眼全球,服务社会,并能自觉地献身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从容应对危机和挑战。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培养标准,各专业又结合本专业实际,做出更为详尽的安排。把“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具体化到各个培养阶段和各个培养环节中,从而使“卓越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最终的培养标准展开,凸显培养过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深化改革,突出实践
“卓越计划”不是评审和评优项目,而是教育改革项目[1]。这也意味着“卓越计划”的核心在于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存在两种不同工程师培养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与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创新性,培养集管理、人文、经济、生态、伦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工程人才毛坯,本科毕业之后,仍须在企业工作,经过实践锻炼之后逐步成长为工程师。欧洲大陆模式则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工程师成品,大学毕业之后,学生会获得一种社会公认的工程师文凭。学校在研究确定“卓越计划”的改革方案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尽可能缩短工程师的成长周期。根据这一思路,学校确定了“突出实践,力求创新,彰显特色,提升内涵”的“卓越计划”实施原则。在学校“卓越计划”实施总原则指导下,5个专业各自实施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确立了全新的培养方案并独立运行。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refers to the behavioral disciplines and moral principles abided by engineer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project. Now, something unreasonable and unsystematic exist in the dividing of Firstly, we put out the inner and outer conception of engineer then summarize the search of engineering ethics in the essay.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theory we divid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ivil engineer into five parts as follows: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engineering entity,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wners, 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for employers and colleagues,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ublic, th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civil engineer; ethic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土木工程作为最古老、曾长期处于前沿位置的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对社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忽视,在土木工程的历史上,也发生过许多具有严重影响的工程事故。譬如, 1907年,正在施工的加拿大魁北克桥轰然倒塌致使82名建筑工人死亡;1999年,我国重庆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倒塌,造成40人死亡;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震撼我们心灵的同时,同样引发了我们对工程质量和工程伦理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水平,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土木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肩负何种责任,这个问题迫切需要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SRT学校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35B29)
1工程伦理的概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程”的定义是: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专门技术。工程(engineering在十八世纪欧洲的出现时,专指作战兵器的制造和执行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工程。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外延很广,包括土木建筑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电器工程、水利工程、航空工程、环境工程等众多技术种类。
余谋昌指出,工程伦理是指工程技术人员(涉及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工程建设活动中,以及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秉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1]。工程伦理是调整工程与社会、工程与技术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在工程领域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原则。
2工程伦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余谋昌认为,工程伦理是从工程问题中演化而来,把工程问题提升到伦理道德高度,既有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又有利于保证工程的质量,最大限度避免工程风险的发生。同时,他还提出,工程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利益方的利益关系,其中主要涉及工程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工程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和业主与承包人的利益关系[2]。余谋昌指出,一项工程活动通常涉及多方利益,工程伦理的道德基础是,公正地处理有关的各种利益关系,主要是业主与承包人的利益关系、工程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工程与自然的利益关系 [3]。
然而,在一项工程中,土木工程师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与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还一个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直接的物即是工程实体,把工程实体纳入工程师伦理责任对象,不仅完善了工程伦理责任体系,而且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期有效地运用运筹学的方法更全面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工程的最优效益。此外,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系统全面的工程师伦理责任体系对于提高土木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意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工程师的责任
当前,工程伦理学研究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责任问题[4]。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其职能不同,可将土木工程师可分为决策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建筑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等。然而,不论履行何种职能的工程师,虽然其具体工作有所差异,但是各类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对象却是同一的,再者,在同一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的实体目标是明确而特定的某一项工程,因此,他们所应负有的伦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统一定义与讨论的。
按照土木工程师在一项工程中所交涉的物与人,可以将土木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划分为四大类,依次是:对工程实体负有的伦理责任、对业主负有的伦理责任、对雇主及同行负有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公众负有的伦理责任和对自然环境负有的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