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1: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长期电磁辐射的危害,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据专家介绍,目前电磁辐射源大致可分为公共电磁辐射源和个人生活电磁辐射源。其中公共电磁辐射源包括:变电站、移动电话基站以及遍布城市的地铁、电车和电气化列车等;而个人生活电磁辐射源主要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子电器产品,如微波炉、电磁炉、洗衣机、电冰箱、电视、电脑、手机、电话、现代办公设备等。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每4个手机用户中就有一个在我国;同时,我国还拥有3亿台以上的电视机、4亿台以上的电脑,我国每年新增的微波炉超过一亿台……这些产品和设备都在向生活在周围的人们传播着不同波长和强度的电磁波,导致生活环境中的电磁环境总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电磁辐射成为新的致病源
电磁辐射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但它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如今,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
大量研究显示,当肌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环境中时,就会“受激”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容易诱发神经功能紊乱、激素分泌异常甚至诱发白血病、癌症等严重疾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活动十分活跃,所以对环境电磁辐射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
此外,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并影响到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表现为心悸、失眠、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免疫功能下降等。最新研究显示,手机辐射还与失眠、老年痴呆症、儿童行为问题、男性不育等有密切关系。
减少电磁辐射有章可循
有关研究显示,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影响的家用电器,按照危害程度排序分别是:微波炉、电磁炉、手机、电脑、子母电话机、无线对讲机、电热毯、配电箱等。不过,电磁污染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才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
根据国家对家电辐射的相关标准,只要小于12伏/米,家电的电磁辐射就达标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电磁辐射不必过于紧张,草木皆兵,只要学会主动防护,就可以大大减少或尽量避免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
别让电器扎堆。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
与电器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般只要摆放在离人经常逗留处1.5米之外,就能大大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手机充电器在充电时应该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尤其不要放在床头;手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更应远离微波炉、静电复印机以及高压输电线、变电站等。
缩短电器使用时间。看电视、用电脑时,隔一段时间休息―下,使用电吹风时,尽量远离头部,不要连续长时间使用;尽量少用或别长时间使用手机、电热毯、理疗机之类与身体接触较为密切的电器。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危害动物实验和对人群受辐射作用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受到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后,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细菌的数量均有所下降。此外,受电磁辐射长期作用的人的抗体形成会受到明显抑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受电磁辐射作用的人常发生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的通透性和张力降低。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人们多出现心动过缓症状,少数人出现心动过速症状。血压出现波动,开始时血压升高,后又恢复至正常,最后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心电图出现RT波的电压下降,这是迷走神经的过敏反应,也是心肌营养障碍的结果。此外,长期受电磁辐射作用的人,其心血管系统的隐患会更早、更易显现和发展。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电磁辐射可能会引起白细胞不稳定,主要呈下降倾向,红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网状红细胞减少。对操纵雷达者的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白细胞降低。此外,当无线电波和放射线同时作用于人体时,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较单一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而有害。
Abstract: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in Chin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harm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re discussed. Points out the urgency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 X83
一、电磁辐射污染及其特点
1.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危害性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过量的电磁辐射会造成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电台、电视台、高压线、变电站、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等大型设备;电子仪器、医疗器械设备、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甚至包括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手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电磁波,这些频率不同的各种电磁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这些无形的电磁波不但无色无味,还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
随着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生活空间中人为的电磁能量增长十分迅速,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污染源之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公布数据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危害之一。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有三个效应: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长期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类若长期处于强电磁辐射环境下,有可能造成儿童白血病,人体癌细胞加速繁殖,诱发癌症,生殖系统受到影响,使得儿童的智力受到损害;强电磁辐射还会影响人的视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2. 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
电磁环境是存在于给定场所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包括了自然的和人为的,有源的(直射波) 和无源的(反射波),静态和动态,它是由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电磁辐射污染作为一种新型污染,其主要特点有: 隐蔽性强 ;损害后果的长期性和潜伏性;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还存在科学上不确定的因素 ;
二、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现状
1.电磁辐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污染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电磁辐射设备被应用到我们的生活空间中,这些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分布也越来越广、设备的功率也不断变大。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的密度不断增大,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污染源。同时在农村,居民家用电器不断增加,电力、通信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可见电磁辐射污染已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散。1999年5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公告: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2000年3月28日,国家经贸委下发安全第189 号文件:电磁辐射需加以防护。2001年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第9号消费警示:日常生活需防电磁辐射。
2.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不断增加,矛盾不断激化
近年来,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日益增多,电磁辐射污染投诉率居高不下,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提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污染的损害后果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一般不会因电磁辐射污染立即对人体造成显而易见的损害后果。故以电磁辐射污染所致人身伤害为由要求损害赔偿的纠纷相对较少。但也有越来越多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现已出现可能与长期电磁辐射污染有关的严重损害后果的人,向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所有人或使用权人提出了侵权损害赔偿的要求。 因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引发的纠纷 ,在使用中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很多,如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但消费者最为关注和引发大量纠纷的产品是手机。但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手机电磁辐射的国家标准,监管部门也没有做出在手机上标注辐射量的强制性要求,使得手机电磁辐射纠纷长期难以解决。
3.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纠纷,大多数解决不力
电磁辐射污染直接关系到大范围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公众的敏感度很高,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解决却往往难以获得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科学宣传不够 ;不尊重公众私权,造成对立局面 ;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作为一种迅速出现的新污染源,我国对电磁辐射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电磁辐射污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我国在这块还存在空白和矛盾的地方,而且环保执法“刚性”不足,有加大了解决此类污染纠纷的难度。
三、我国电磁环境监测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科技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电磁环境监测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一批电磁环境实验测试中心相继建立。但是,目前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某一实际干扰问题的防护水平上,比较成熟的电磁环境分析和预测软件目前还没有。由于我国电磁环境近场测量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开展比较晚,目前国产的近场测量仪器及设备存在屏蔽性能差、灵敏度低、频带范围窄、测量费工费时、型号少、精度差等问题。
四、以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
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3.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因为环境监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始终掌握能力建设的主导权。没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五、结束语
迄今为止,电磁环境对人类影响的许多问题仍无定论,而随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突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因此,有关电磁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值得庆幸的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治理及监测,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