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篇1

当前,很多教师对教材过度依赖,更多扮演的是执行者,很少是开发者或建设者。这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还是思维习惯问题。我们可以将当前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合理计划、有机组合、有效施,进行基于教材整合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

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通过对各版本教材的比对我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先通过“数据统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西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则是直接从生活的具体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义。前者突出了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后者突出了百分数存在的必要性。四个版本的教材都着重呈现“部分与整体”的百分比的素材,帮助学生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只不过西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在学科素材中增加了“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百分数概念。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资源做了如下思考与调整。

1. 改变数据凸显百分数学习的必要性。生活中,百分数更多出现在统计领域。北师大版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踢球总数和种子总数都是100”,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易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并且学生容易简单地将百分数与分母是100的分数等同起来。因此,可以将数据改成更为一般化的数据,增加思考的难度,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引入百分数比较的优越性。

2. 增加“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素材。百分数概念的内涵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外延是两个数量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可以是“两个独立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北师大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如出勤率、绿化率、食物蛋白质的含量等)中百分数所表示的两个数量都局限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呈现“部分与部分”的百分比,帮助学生完整地建构百分数的内涵。

二、基于主题学习的课程资源建设

人具有整体性,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是全方位、整体性地认识和思考新知识与事物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其实,人的整体性的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及自我的结果。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综合性的情境中,才能更容易理解,更任意地迁移,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依据儿童需求,把握时代特征,搜集各种资源,进行基于主题的课程资源整合。

【教学案例】换个角度思考(适用于六年级)

教材原型:苏教版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1. 整合课外生活素材,体验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对象也有不同。

(1)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图1)。以黑色为背景看到的是杯子,以白色为背景看到的是两张人的脸。学生体验到以不同的背景来观察,看到的就会有所不同。

(2)美容产品广告图片(图2):正向看上去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倒过来则看到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

(3)阅读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的文义及意境。学生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可能不同。

2. 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关知识(选择三个学习材料)。

(1)计算:1/2+1/4+1/8+1/16。

(2)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3)用分数表示图3的涂色部分。

3. 阅读古代经典益智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雨伞店的;二女儿嫁给一个开洗衣作坊的。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同学们,该怎样劝劝这位老太太呢?

4. 换个角度思考,消除生活中的“烦恼”。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烦恼吗?说出来,让我们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帮你消除烦恼,好吗?

以“换个角度思考”为核心主题,将美术作品中的“鲁宾杯”、商业领域的美容产品广告图片、语文中的诗词作品、数学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生活中蕴含哲理的小故事,以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烦心事等进行主题整合,促进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与挑战!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烦恼事”,其他同学用换个角度思考的方式进行帮助或劝解。可以想象多年之后学生要是真的遇上了什么烦心事,再想想今天的这节课,带给他们的收获远远不止数学知识的获取。

三、基于学科统整的课程资源建设

教育是一种生活过程,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杜威认为:学校科目联系的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活动性课程将这些科目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当下,更关乎未来,在于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科内容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与儿童经验联系起来,从儿童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确定“组织中心”,围绕“组织中心”,整合教育目标和儿童需要,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等人员的合作,实现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源整合。例如,图4就是一个以“朋友”为“组织中心”构建的一个学科大单元统整课程(适用于四年级)。

这个课程单元融合了语言和文化、数学与科学、人与社会、健康与体育、艺术等多个领域。这个单元课程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中心”,涉及小学各学科课程资源的统整,期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期望在学习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朋友间的真情,发展学生交往的能力,使得构成学生身心的各种因素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当然,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要注意几个要点。

1. 要基于《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建设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全面体现和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篇2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24-05

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是,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进行科学评价,2015年9月在对新疆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进行省级验收时,我们设计了“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借此调查了解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对教师现代职教理念形成、专业课程变化、师资培训情况和对学校未来发展信心等领域的建设成效。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新疆第二批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的部分骨干教师和中层管理人员,其中新疆林业学校收回有效问卷28份,新疆工业经济学校31份,阜康中等职业学校33份,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5份,喀什卫生学校38份,新疆铁路高级技工学校43份,哈密职业技术学校29份,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36份,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38份,共计311份。

二、调研情况的分析

(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最大收获

对“参加培训提高了职业教育理念”这一选项认可度最高的是新疆林业学校和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对“进行了课程开发、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选项认可程度最高的是喀什卫生学校和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对“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选项认可程度最高的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和阜康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进行了课程开发,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与“改善了实训教学条件,丰富了实训教学内容”。

(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形式

对“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过程”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和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对“企业为学校提供好的实训教学条件”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和阜康中等职业学校;对“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好的就业岗位”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对“企业参与学校质量评定工作”选项选择比例较高的学校是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和哈密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领域做的较差的方面普遍认为是企业参与学校质量评定的参与程度低。

(三)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业和课程变化

对“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铁路高级技工学校;对“建立了新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阜康中等职业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对“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考核”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喀什卫生学校;对“丰富了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学时数明显增加”选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各校普遍认为变化最大的是“进行了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建立了新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考核”,普遍认为变化不大的是“建立了新课程内容,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和“丰富了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学时数明显增加”。

(四)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最大成果

从图3可以看出,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在教学团队梯队建设、教师企业挂职培训制度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领域效果并不明显。

(五)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校企合作主要成果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校企合作主要是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和参与专业建设,但在参与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程度不高,企业参与课程实训实验教学程度最高的学校为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占比24.1%;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程度最高的是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占比32.3%。

(六)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各校最不满意环节

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培训理念多、案例少、效果差和建设时缺乏科学的调研与研讨,说明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并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1],造成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建,建设什么,影响到示范校建设的成果。

(七)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学生能力变化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变化最显著的是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除乌鲁木齐市中等职业学校外变化不明显,而企业比较关注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变化不大,说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八)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教师累计到企业实践的天数

教师下企业基本处于3~6月和2个月以下,教师下企业不足,偏低的学校是巴音郭楞自治州卫生学校、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新疆林业学校。

(九)后示范校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教师普遍关注职称评聘、考核办法改革及校企合作执行制度体系建设。位于省会城市的学校更关注于校企合作执行制度体系建设,而地州级学校更关注于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办法的改革,说明地州级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难,对政策和信息把握处于劣势。

(十)教师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满意程度和未来发展信心程度

采用5级评定办法,即5分为最满意、最有信心。通过分析,教师对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平均满意度达到4.40,对通过两级验收、学校发展信心和自身发展信心的认可程度都很高,说明示范校建设对学校未来深化内涵建设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三、基本结论

一是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虽然促进了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力度并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但在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上稍显不足,说明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培养培训理念多、案例少、效果差的反很强烈,说明只重视了教师培训的形式,而忽视了培训的内容和手段。

二是校企合作的4个领域在9所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说明校企合作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也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协同机制,这也反映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机制不稳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即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和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对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9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模式建设不足,新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不足。这也反映了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历程短,教师刚形成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时,项目已经结束。

四是9所学校在校企合作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自身教师梯队建设和教师企业培训机制上明显不足,反映出学校虽然都确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但他们在示范校建设中作用发挥不明显,说明师资梯队培养机制并没有形成。没有建立刚性的教师定期轮岗下企业顶岗机制,影响到教师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指导实训教学的质量。

五是学生在示范校建设中变化最大的是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但企业最为关注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证实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不足,改革力度不大;校企合作并没有渗入到课程教学层面。

六是9所学校对示范校项目建设运行的满意程度、通过两级验收信心、学校发展信心和自身发展的信心的认可程度都很高。这反映学校对于国家示范校建设目标、建设内涵、建设标准理解的不深,建设重在表面、重在形式,忽视了建设的内涵和建设的质量,忽视了对人的建设。

四、后示范发展的对策

2年的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时间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显然是不够的,许多改革试验只是刚刚开始,有些成效也只是初步的,没有能够提炼、总结成经验和模式,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示范校验收并非示范校建设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起点[2]。

(一)职业道德教育仍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应该有自身行业企业的特色,应该把追求质量上高标准、能源消耗上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行业论理教育完全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各职业院校应该依据自身服务行业的特点,建立“思政教育+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教育内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业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

(二)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师要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引入学校,设计成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任务型学习方案,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做中学”的平台,成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平台。评价方式也就会发生变化,新的以学生学习行为和产品制作质量为基准的评价方案也就随之产生。

(三)建立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首先要注重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重点是界定清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各自的职责和考核评价的标准,实施针对性的培养培训方案。在与企业合作中要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依据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规律,进行合理定期轮岗,保障在企业设置的教师“工作室”始终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发挥好教研室在教师业务培训中的作用,利用教研室进行“任务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的在岗实践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

(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

示范校在内涵发展“后示范”建设的重要阶段,尤其应注意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带动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要清晰界定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背景,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问题解决的成效,制定进一步的改革方案,不断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应成立区域性的职业院校研究联盟,依据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协同研究,争取取得较为一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在制度执行中进行效果验证与分析,不断完善运行制度,最终形成在区域职业院校中可以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体系,提高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和程度。

(六)建立国家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项目定期指导、交流、督查公示和评审标准等机制

在今后的职业教育项目建设中,要发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职教集团在定期指导、交流和督查中的作用,从重视申报转向重视建设过程的监查,从重视培训转向定期交流研讨,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整改,通过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这个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者和项目运行管理者,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建立可测量的职业教育项目建设质量评审标准,督促职业院校重视建设质量和建设内涵,发挥好职业教育项目的引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汪长明,魏海滨.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的瓶颈因素分析――基于新疆首批4所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69-71.

[2]曹希盛子强.从贵州省四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谈中职示范校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9-43.

[3]胡进雨.对中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33-34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Results of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l Schools

――The Case of 9 National Model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Xinjiang

Wang Changmi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