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省略号是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有时用于省略列举内容;有时用于作者语意未尽,省略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有探究的深蕴;有时用于话未说完,有待于展开合理的叙说。教学时,可采用还原省略内容的方法,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如《掌声》一文,“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而变得乐观开朗了。她除了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走进舞蹈房,她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学时,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发挥丰富的想象,补出省略的内容:小英可能每日脸上挂着微笑,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小英也可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音乐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等情节,从而使小英的形象更加丰满,体会到掌声所代表的关爱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多么大的作用。
二、具体情节再现,训练想象
课文中的详写略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小学阅读内容一般简洁凝练,往往对于非重点情节一笔带过,或用句式整齐的短语表情达意。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往往能通过合情合理的想象达到学生深刻阅读的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具体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使略写的部分恢复为详细的叙述,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进行想象练习,使原来简单的文字变得血肉丰满,直至生动画面的重现。如教学《卧薪尝胆》一文“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针对越王勾践失败后的心情,为了暂时保住越国,怎样向夫差表示诚恳的求和态度,他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表达勾践当时极为复杂的情感。“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谋臣们一听求和,他们会怎么劝告吴王?吴王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他又会怎么说?怎样专横一意孤行?通过情境想象再现,原来枯燥的文字逐渐鲜活了,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了,更为后文理解越王勾践转弱为强打败了吴王夫差作了有力的铺垫。
再如《沉香救母》中,写沉香苦练武艺时,运用了几组成语“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痛”,文章句式整齐,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分别说他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各是怎样练习的,形成一节节鲜活的“影片”,这样具体画面清晰了,人物性格特点丰满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三、抓住文尾的留白,训练想象
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留白,形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现象。这些语言上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源泉。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中结尾:“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小鸟叫起来。“是的!是的!”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小鸟第二年春天重新认识到原来的小树不是小树,而是驯鹿的角。这样,它和老朋友见面后,会有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以此为话题,续编驯鹿和小鸟见面后的情景,不仅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课文形象更加具体,学生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四、观图说话,训练想象
苏教版教材配上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泉眼,为学生的想象练习提供了依据。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次》一文“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房里,不断地唉声叹气。”与此同时,插图配上了布鲁斯王子躺在木板上穷困潦倒的情景。根据此情此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原先作为王子的布鲁斯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战败后的布鲁斯现在又怎样?心情怎样?他又有什么样的决心?对比想象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学生头脑中不懈斗争的布鲁斯 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想象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只要我们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拘形式,随时点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能够展开畅想的翅膀,翱翔在创新的天空中。
【参考文献】
所谓的小学音乐的“体验学习”则是指老师在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在领悟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通过“体验学习”学生能够将生活和音乐有效的结合,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体验学习”的意义
1.更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其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激情”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体验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通过“体验学习”能够把音乐中动人的部分展现给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学习内容更加的开放和自由。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样式的活动,将各种音乐结合。老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大的音乐课堂为学生呈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开拓学生的审美领域,从而在这样一种情感体验中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
2.能够很好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而新课改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音乐领域的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体验学习”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完善自己。同时“体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彼此间会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合作的前提下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在体验的学习中学生会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会自主的翻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能真正的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
三、小学音乐教学“体验学习”实践途径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融入体验
老师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丰富课堂,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利用一些情感、符号作为引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课程《西湖春晓》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将美术元素引入到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湖的样子,然后利用学生对湖的印象和认识对音乐的审美进行再创造,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体验情境。再比如在学习《绿水江南》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江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好奇心和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进而让学生再去欣赏这首曲子,想必会让学生与音乐产生更多的共鸣。
同时“体验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劳动最光荣》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聊一聊在生活中谁最勤劳,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或者演讲的方式进行描述,从而在体会音乐主旨的基础上去欣赏音乐作品。
2.具体实践、亲身感受音乐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得到兴趣的激发后,那么在后面的课堂中学生就要通过实践体验来观察和反思。那么在这里老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体验音乐作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自己的家庭成员,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学生描绘的家庭成员的特点最鲜明,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在此同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萨克斯音乐《家》,在这种对家庭的情感基础的铺垫下,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了。
3.借助编排,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
一、音乐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作用
如果将音乐教学纯粹置于“技”的水平,那教给学生的多是吹拉弹唱的技术,这种忽视了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方式,与真正的音乐教学的目标距离甚大。而反过来,如果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那就有可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生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让学生在对歌词的解读中,在对歌曲的领悟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刻认识。具体来说,音乐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这样几点作用:
其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认识一般在教学中被忽视。笔者曾经对刚接手的初二年级的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音乐体现的是词作家和曲作家的“本事”,即是词曲作家写得好。至于为什么有的词曲写不好,他们基本上回答不出。而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虽然认为经典歌曲都是词曲作家的用心之作,但这一认识更多地来自于文学知识的介绍,而不是来源于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这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是教学的一种缺失。事实上,音乐的进程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的过程,经典歌曲的创作过程,都是词曲作家将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情感,用文字和音乐符号表现出来的过程。
其二,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是笔者的调查,现在的初中学生对儿童时代所学过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印象颇深,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那是儿时的一种美好回忆,简单的词加上易上口的曲,就能够瞬间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母亲的爱油然而生。而到了初中,这样的曲子少了,更多的是强调对音调、节拍的把握,更多的是一些“技”的范畴的内容。而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从情感角度实施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因素进行体验的动机,从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情感,而这就是音乐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笔者所使用的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有《花季如歌》这一教学内容。在以前的教学中,本内容是通过事例的介绍来让学生认识“花季如歌”这一整体概念的,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生去学唱《蓝天白云》《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歌曲。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并不能像教学预期的那样投入,他们似乎一直唱不出教师所期待的那种情感,即使学生态度认真,也难免有些矫揉造作的痕迹。显然,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
后来,笔者调整了教学思路,在教学之前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认识:何谓“花季”?为什么“花季如歌”?如果用“歌”来表达“花季”,那应当渗透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初中学生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花季联系起来,而他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其实都是花季时代最美好的事情。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学习过程里生成的情感中,有自由自在的,有乐观向上的,也有哀愁幽怨的……对于学生的这些情感体验,笔者取其共性——因为每个初中学生都有快乐、活泼且充满青春活力的一面。等到学生这一情感自然生成,再去引导他们认识《蓝天白云》这首歌曲的魅力,他们就会想像自己身处阳光明媚的季节,仰望天上的蓝天白云而心情大快,曲中的节奏正好符合他们的情感需要,从而让他们的情感与音乐节奏之间变得更为合拍。同样,《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我听见时光的声音》等,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情感培养的音乐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