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孩子的心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我们知道,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期就开始陆续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伴随人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赏识可以说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和教师都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等。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也要有一定艺术性,如孩子画儿画得很脏,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画得太脏,重画。”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如果这幅画再干净点就好了”,这样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再者当孩子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也可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教师也可采用一些贴红花、插红旗、鲤鱼跳龙门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
2.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以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所以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与随机教育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等于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对有错误行为的孩子更要及时指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进行随机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误不愿承认时,你可暂时回避五分钟并告诉他们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给他们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在成人的鼓励下继续努力。
4.赏识要注意因人施教
某女孩聪明乖巧,不仅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还会背很多唐诗、儿歌,写好多汉字;某男孩好奇心强,凡事都想探究个明白,因此好多新买的玩具、家具等经常遭他“毒手”。于是一些家长就经常夸这个女孩如何聪明并预言将来会成就非凡,而对这个男孩常横加指责,说他“不学无术,长大准没出息”。久而久之这男孩对上学失去了信心,自卑心重,郁郁寡欢;而这个女孩则骄傲自大,不堪承受挫折。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幼儿个体的差异,扼杀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就很淘气,他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发明家,关键在于他的母亲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应当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避免用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最胆小怯懦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偶尔也会做得很好。也许在常人看来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如有一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孩子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但偶然间他的图画画得比以前进步了,老师马上抓住时机在同学们面前表扬鼓励他,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鼓励,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时,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 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等。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100 分没了兴趣,缺乏信心。而教师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憎恶,因为有不少城市都曾推出过绿领巾。一些学校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孩子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志。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一出,便激起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何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这般吸引眼球呢?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该校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这是两个孩子在嬉闹,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显得很尴尬,这也让我们这些旁观者显得尴尬。
虽然事发后学校一再出来澄清: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但是,绿领巾创意仍然很难摆脱“功利”的阴影。
在成绩排名走遍天下的今天的中国教育中,看到绿领巾,就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功利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在一些学校只有成绩优秀才能评先进,才能评奖。
学习成绩不好、表现差的学生戴上绿领巾,或者按照成绩将孩子分为优生、差生,这就在暗暗地告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我是一个坏学生,学习不好,我长大后没出息。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想呢?因为绿领巾就是一个标签,它已经为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下了定义。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的危害显而易见。被戴上绿领巾的同学势必会在心灵深处自我刻上“差生”的烙印,根据孩子多具逆反心理的特点。这些被戴上绿领巾的“差生”很有可能破罐破摔。如果“差生”一旦成群,更容易集体沉沦。这更容易抹杀掉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很可能这样的阴影会笼罩他们一辈子。
儿童时期是每个人心理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教育孩子使其“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学习压力,更将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之下,教育很难独醒,很容易被世俗“劫持”而丧失根本的育人理念。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