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艺礼仪基本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茶艺礼仪基本知识

篇1

一、朝阳区主要做法

1.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于2014年出台《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主要亮点一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地址不受数量限制;二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无须现执业医疗机构同意,可直接申请医师多点执业注册。

2.积极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并按照“服务优先、片区布局、组团协作、分级医疗、信息共享”的工作原则,在朝阳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各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从而形成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础,合理布局、服务能力相对均衡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

3.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医疗机构。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四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二、今后工作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76-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动态的综合体系。它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维轨迹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增长人文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茶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时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常规教学中。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茶艺教师,个人认为这门课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茶叶的起源、分类、加工、冲泡技能等茶艺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开设茶艺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几点认识。

一 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待人处事,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素质,其核心是要求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百行德为首”,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茶艺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1)理性的思考,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2)沉着的修养,坚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3)坚毅的信仰,能择善固执,不畏讥怕谗,明是非、辨善恶,众善奉行,诸恶莫做;(4)正义的行为,为追求真理,只问是非、善恶,不计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茶艺课的学习,及对茶道思想的领悟,可自省、可审己。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懂得了礼仪;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 茶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表演等领域,可谓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茶艺教学中,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诗、音乐和茶画等形式呈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在欣赏和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人文知识,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

三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茶艺是指在传统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在行茶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活动以人为核心,茶艺审美以人为首。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对人之美有仪表、风度、语言等要求。仪表美是形体、服饰、发型美的综合;风度美是礼仪周全、举止端庄;语言美是用语规范、待人诚恳。

在茶艺课上,学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学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礼仪规范,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所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宁静幽雅的品茗环境、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学生陶冶了情操,训练了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 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校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单位。现代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人员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才尤为重要。

茶艺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活动,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得更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助泡手协助主泡手,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当中,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总之,茶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识技能,更应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培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未来,茶艺教学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治编著.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篇3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选自1988年版《雷雨》(《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添加了一个舞台说明“看着他”,与前面的“(看着他)大概是的”(苏教21页)重复了一次,加之“她不走”这些信息,此时鲁侍萍应该已经认出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了。可是,周朴园并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侍萍接连三次称呼她为“老爷”,表现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不是亲近了,反而是疏远了。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能揣摩出鲁侍萍内心的矛盾。

其二

人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苏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侍萍很想知道今天的周朴园是什么态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她欲说还休,欲止又言,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其中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含着30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终于说出“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时,她如释重负,当周朴园认出她时,她激动地、深情地、满含期待地看着他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她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从“老爷”到“朴园”这一称谓的变化,将侍萍女性的多情、柔情与动情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也足见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其三

人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中多一个“傻”字,这个“傻”字透着撩人的亲切劲。因为“傻话”通常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是一种亲昵的责备和埋怨,一个“傻”字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当侍萍看到这些旧家具,听了周朴园一系列哄骗性的话后,她已经被周朴园的言语迷惑和感动了,她终于软下了心肠,话语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亲昵的责备,这正好将她的善良、纯朴和多情表露无遗。

从以上三例看,苏教版教材跟人教版教材相比,多出了一些富含人情味的语言。其实细加比较(与鲁侍萍有关的语言),苏教版教材还有很多这样表现人物真实心理,体现戏剧语言魅力的地方。

(一)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心理

老爷—朴园—你—你们—我们—你,苏教版《雷雨》(节选)部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偶遇周朴园,为了隐藏身份,她称对方为“老爷”,为了揭示周朴园的谎言,也想试探此时周朴园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她又不断地引出话题,并最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自然而然地称对方为“朴园”;当周朴园潜意识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而恼羞成怒时,侍萍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懑地指责周家的无情;当周朴园说家里还保留着她三十年前使用过的家具,记住她的生日等时,她又心软了,亲昵得说出“我们”;最后她想见一见萍儿,周朴园提出了条件“以后鲁家的人再也不许到周家来”,并用支票打发她走时,她最终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冷静地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鲁侍萍的内心经历了由幻想到试探,再到怨愤,最后绝望的过程。

(二)淡化了阶级性,多了点人性

苏教版《雷雨》节选删除了人教版《雷雨》节选部分中鲁大海与周朴园对抗,周萍与鲁大海对抗等戏剧冲突,使得文本少了阶级对立,看不出劳资矛盾,这也许是编者在故意淡化这种劳资矛盾。读者不仅能从以上三例中看出苏教版编者赋予鲁侍萍更多的人性内涵,还能从以下的删改中看出编者在故意淡化阶级对立,体现人性内容。“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他(指鲁大海)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他还是我的儿子”,“侍萍(接过支票)说‘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这个细节中苏教版比人教版多出三个字“谢谢你”,这三个字不仅体现了侍萍刚强自尊的人格,也包含了侍萍对周朴园的痛恨之情,也让读者想像得出侍萍挤出这三个字时痛苦、悲哀的画面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