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

篇1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62-03

Study on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divergent thinking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QIAN Yiming , GUO Jian, QIAN Fenghua , ZHAO Lei , XIA Yichun, SHEN Mengwen, TANG J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divergent thinking were summarized, the training pattern for clinical divergent thinking was innovated, the content of courses was regularized and the teaching plan was optimize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mod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scene teaching and mini-CEX were brought into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divergent think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our department.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 clinical divergent thinking; syntaxic mode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1]。但多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与社会发展差距很大,全科医师已成为我国紧缺和急需型人才。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建设全科医师队伍,持续为基层社区提供高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已成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医疗卫生模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和中医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重视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全科医学教学模式。本文探讨有关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培训方法。

对目前全科医师临床培训的思考

全科医师区别于专科医师

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有着不同的卫生服务宗旨。全科医师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宗旨是服务于“患者”而不是“疾病”。专科医师负责疾病形成以后一段时期的诊治,其宗旨是将科学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果用金字塔比喻卫生服务,专科医师处于卫生服务金字塔的顶层,处理各个不同专科的重病,往往需要动用昂贵的医疗资源和高新技术,解决少数人的疑难重症。全科医师则处于卫生服务金字塔的底层,处理常见健康问题,利用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因此,全科医师的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立足于社区,覆盖防治保健,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师临床思维的特点

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最后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是一名合格医师所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有着截然不同的的卫生服务宗旨,其临床思维方法也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全科医师的工作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病;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强调在社区对患者进行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其他医疗资源[2]。全科医师临床思维的特点表现在:①社区患者常见病居多,尤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慢性病,但可能涉及多系统和多因素问题,全科医师应该是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家”,而不是单一系统或疾病的专家,需要综合、整体观的临床思维。② 部分患者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症状不典型,资料不齐全,尚未开始必要的辅助检查,全科医师在社区、家庭进行疾病的诊断工作有难度,需要有清晰的临床诊断思维。③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区患者除了躯体疾病外,尚有很多心理、社会因素,需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临床思维。④全科医师负责社区居民健康时期的预防宣教,疾病早期、中期乃至末期患者的长期治疗管理,需要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相结合的临床思维。⑤ 全科医师需要具有辨识急症-重症-难症的临床思维能力。

目前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级医院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本科生毕业后在这些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全科住院医师没有规范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往往接受与专科住院医师相同的规范化培训,主要由医疗水平较高的专科主治、主任医师来承担全科医师的教学培训工作[3]。而多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强调以疾病为中心的专科、专病培养,使得住院医师形成以专科医疗为主体、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加之专科培训老师对全科医师的工作性质不熟悉,对全科医学生的带教较为陌生,在教学中缺乏全科医学的临床思维模式,仅仅把全科医学教学当成临床各科常见病的简单组合, 结果把全科医师培养成专科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全科医学综合观、整体观、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临床思维[4]。全科住院医师常出现缺乏健康和疾病整体观、躯体疾病与心理因素相脱节、医疗与预防相脱节等思维现象,这显然与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对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培训方法

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我科一直承担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工作,发现急诊医师与全科医师相似之处在于:① 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和多因素的临床问题,要求医师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临床思维。② 患者往往以某种症状就诊,临床资料不完整,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工作有难度,需要清晰的临床诊断思维。③部分患者因心理问题就诊,需要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临床思维。不同点在于急诊医师专长于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掌握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熟悉呼吸机等急救设备,而全科医师面对的是门诊患者。因此,全科医师教学内容应以轻症常见病的临床思维为主,急救技术与设备为辅,并培训全科医师如何辨别患者是否为重症病例,尤其是重症肺炎、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血管意外等急危重症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些重症患者如不能紧急转院治疗并协调好转院途中的抢救措施,将严重危及生命。

因此,我们考虑可以借鉴急诊医学的教学经验,针对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特点,制定适用于全科医师的临床教学案例,改革全科医学教学模式,将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迷你临床演练评分(mini-CEX)引入全科医师的临床教学中。

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培训方法

我们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引入全科医师临床思维培训中。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全科医师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发言讨论,学生运用多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直至得出结论,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5]。

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手段设计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改变了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模式,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是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认证委员会推荐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核心临床能力的评估工具[6]。评价项目包括医疗面谈技能、体格检查技能、专业态度、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能效,整体临床胜任能力。主考医师除了观察和评价住院医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外,考核过程主考医师还能给住院医师实时反馈,以考代教,提高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水平。急诊教研室对全科住院医师的教学中,每2周安排1次讨论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每次均事先告知学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参考书籍,寻找答案,启发思考,讨论教学和情景教学时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发言讨论,师生互动,培养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每月底进行1次迷你临床演练评估,考核和教学功能兼备,弥补传统临床技能考核的不足,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提高全科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

结语

对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培训,应熟悉全科医师工作特点和卫生服务宗旨,针对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全科医学教学模式,将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迷你临床演练评分引入全科医师临床教学中,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全科医师临床思维训练的培训方法。

参考文献

肖纯凌. 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 32-33.

陈永梅. 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模式探讨[J]. 管理实践, 2008, 10(11): 155.

尹朝霞.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7): 79-80.

邹连堂, 罗志勇. 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J]. 卫生软科学, 2010, 24(5): 418-420.

篇3

我国的急诊发展迅速,经历了急诊室——急诊科——急诊部——急救中心的发展模式,并升华到了有固定的急诊急救专业及人才队伍,急诊业务也得以不断拓展,随其功能的扩展也使急救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急诊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对急诊医疗和服务又有了新的标准,单凭医院先进的仪器和急诊人员单纯的操作技能,已经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急救意识。

1 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急诊急救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急诊急救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做好急诊急救工作可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从而提高治愈率和人类寿命。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丰富提高,突发性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各种中毒、火灾、溺水、坍塌等日益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支高效优质训练有素的专业急救队伍,以满足保障各种急救任务的较好完成。

2 急救组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也承载着越来越大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诊科、急诊医学科或急救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是医院总体工作的缩影,直接反应了医院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水平。

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国内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技术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这无疑对急救组织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 急诊急救工作质量要求

3.1 急救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3.2 强调时间观念,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强调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效率。

3.4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完备固定放置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5 抢救记录及时完整、清楚、真实。

3.6 建立常见疾病抢救预案。

3.7 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3.8 严防差错事故。

3.9 严防交叉感染。

4 急、危、重病救治策略

4.1 院前急救——急诊室抢救——ICU加强治疗一体化,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是整个生命支持连续体中彼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核心环节,只有对急病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心肺复苏等基本救治,危重病医生才有可能介入,进行进一步加强治疗建立急救一体化,有利于危重病急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减少医疗环节,缩短抢救时间,争取救治时机。

4.2 综合救治 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由于病情危重往往不容细查慢诊,很多患者专科情况看起来都不严重,但综合在一起整体的打击就能引起死亡,急危重病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其突出的特点是跨专业、多学科,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时进行科学内容的综合。所以从事急危重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应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才能应付预知的病况以及对众多的急危重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

4.3 建立各种危重症的救治流程、制定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如心脏骤停的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流程;大咯血的处理流程;急性化学中毒的处理流程,可帮助医生快速作出临床决策,节约抢救时间,并可节省脑力,提高工作效率。

4.4 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是当前急危重病救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以病情及脏器功能为基础,可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助于对危重症病人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5 心理学在急诊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及各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人们更加强调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国外一位资深的心理医师曾经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着心理问题对自身存在威胁将永远大于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许多身心疾病都是由生活忙乱,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引起的,患病是机体不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是受环境制约的心理因素影响的生理功能。2003年我国医学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已跃入前五名,可见心理医学的重要性。

急诊工作的社会性和紧迫性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急诊过程中把握病人就诊时心理变化,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心理素质,是抢救能否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的急诊急救模式需要应用心理学的规律与急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就医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

6 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工作

6.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树立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工作尽职尽责。

6.2 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原则,学习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原因、病理、症状、体征,急救处理时判断迅速准确,处置熟练,措施行当有效,将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6.3 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能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时间,正确使用包扎、固定、搬运方法,降低致残率。

6.4 掌握急救药品的用药原则,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剂量、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如:心梗病人入院前的溶栓治疗,真正达到有效救治,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6.5 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机、心肺复苏机、洗胃机、吸引器等使用和操作技术,并能熟练应用于各种病人的抢救之中,从而降低死亡率。

6.6 工作谨慎做到严、细、实;虚心、不耻下问,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