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业油市场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3(C)-0297-02
一、引言
(一)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施工现场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优化施工现场管理就是通过对上述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过程(施工作业管理、物资流通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诊断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的优化,来实现我们的优化目标。笔者认为,优化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建筑行业具有生产活动与交易活动一体化的特点。施工现场管理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管理周期包括工程投标、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准备、施工、交工验收、保修等。施工管理过程既有交易活动,又有成品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活动、交易活动很难区分的特殊性。
(二)充分认识现场管理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变化的特点。由于建筑施工各阶段管理内容差异很大,因此要求管理者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优化组合,以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效益。
(三)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具有的复杂性。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和复杂性(露天工作、工期长、需要资源多,且施工活动涉及到复杂的经济关系、技术关系、法律关系、行政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通过强化组织协调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活动顺利进行。
三、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以人为中心,优化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规章制度的局限性。庞杂的施工现场,众多的工种和岗位,越来越短的工期,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监督,处处检查。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全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二)以调度机构为基础,优化企业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系统。要结合工程规模、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建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限和利益;要以调度机构为基础,配备称职的调度人员,努力使调度工作科学化、信息化,建立起动态的控制体系。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组织的核心,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要重点抓好班组建设。
(三)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优化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任何时候市场都只会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体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因此优化现场管理必须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而取得技术经济指标的突破也必须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否则,企业经营将因为产品质量与成本问题而难以为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将大幅度下滑,企业的生命力也将随之枯竭。
四、优化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全面成本管理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首先要抓好全面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每个施工现场的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控制管理。
1、全过程控制管理。施工项目从合同签订起直至工程完工、验收交付为止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有成本控制、管理的理念,时时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并力争节支挖潜增效。
2、全员控制管理。全员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每个员工都要关心工程成本的节超情况,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节支挖潜增效的活动中来,要对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实行人人肩上扛目标的成本责任制。
3、全方位控制管理。全方位成本控制管理是指涉及成本发生的各部门、单位、班组都有成本控制责任,实行工序、工种过程控制,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即:(1)材料费的控制;(2)人工费的控制;(3)机械费的控制;(4)管理费的控制;(5)措施费的控制;(6)分包劳务的控制。
(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把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运用于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的实际中去。如预算、决策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看板技术等。对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目标的控制、改进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管理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即实际与预计目标的对比分析。
2、因果分析图法。用树枝状的图形来寻找各种可能影响控制目标发生偏离的因素。
3、因素分析法。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现场管理目标的影响,从而找出影响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控制。
4、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场管理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操作方式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安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三)现场管理的有效性
1、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现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含义有两层:(1)促进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一般为项目经理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取得经济上的有效性;(2)以最少的人力和财力,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上的有效性。
2、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三种办法:(1)行政方法。通过行政隶属关系,下达强制性指标并制定实施措施,定期检查问效;(2)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实行绩效与收人挂钩的办法进行管理;(3)法制手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或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照章办事,对违纪违规者严厉责罚,确保管理目标实现。
3、要实现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是对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管理要求。企业针对现场管理制订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控制程序,有效地协调各项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必须坚决服从这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结语: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涵括到质量管理、工期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只侧重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二个方面优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谈了一些自己的浅显认识,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现场管理的优化是一个博大范畴,它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待各方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方能裨益于建筑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裨益于建筑企业绩效的增值,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晨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5-02
为了解长沙市工业企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分布现况,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动态变化[1],为监督决策和保护劳动者健康提供依据,2011年作者单位对长沙市88家工业企业单位开展了有害因素现场检测,现将检测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1年共检测长沙市工业企业88家,其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31家,小型企业46家。共检测各类有害因素4523个作业点,合格3722个点,总体合格率为82.29%,较2009年77.92%有所提高[1]。
1.2 方法 2011年3月-12月,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价科工作人员依照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对88家市级直管企业作业场所进行了检测和评价,检测项目分为粉尘、毒物、噪声、其他四大类,其中其他主要为照度、紫外线、微波、电磁场等非电离辐射因素。检测人员均具有职业卫生服务资质,现场采样仪器及实验室相关检测设备均在校验有效期内。企业规模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标准分类,经济类型按照《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GB/T12402-2000)》分类。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对检测结果分别从企业规模、行业、所在地域、经济类型、检测因素和合格率构成进行了分析。
2 结果
2.1 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企业数量较多,三种规模企业检测合格率集中在81%-84%之间,大型企业合格率为83.12%,中型企业合格率为81.95%,小型企业合格率为81.41%,经χ2检验,三种规模企业合格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P=0.477,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从行业来看,长沙市六种行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10,P
2.3 从企业所在区域来看,分布在城区散在和市辖县的企业较多,不同地域企业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1,P
2.4 从企业经济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与私有企业数量最多。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间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175,P
2.5 从有害因素分类来看,毒物与噪声检测点数较多,占62.92%,说明这两种因素危害较广泛。四种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594,P
2.6 从企业总合格率构成构成来看,检测合格率超过90%的企业最多,占37.50%,其次是“80-”组段,占23.86%,合格率不足80%的企业共占38.64%。毒物检测合格率超过90%的企业占绝大多数,为76.06%,粉尘、噪声和其他因素检测合格率主要分布在“0-”和“90-100”两个组段,提示仍然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这三种因素危害严重,详细结果,见表6。
3 讨论
2011年长沙市直管企业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较上一年有所上升[1],这反映了我们近一年职业卫生工作的成绩,然而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3.1 长沙市机械、建材和轻工三种行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较严重,这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机械与建材行业的有害因素检测合格率不到80%,而这三种行业又是企业分布最多的行业。这可能与三种企业的作业方式、危害类型和防护不到位有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这三种行业的监管。
3.2 郊区与市辖县企业较城区分布的企业危害严重,这些远离城区的中小企业应当引起我们相当的重视。在长沙市中小型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这些企业厂家小、分布广,工人大多为农民,文化素质低、职业卫生教育少、自我保护意识较差[4]。企业自身主体责任意识差、职业卫生与安全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有些企业甚至不配合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其业务中又常包含有大型企业分包的危害严重的项目,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3.3 私有企业在所有经济类型中合格率最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对比明显。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营企业所存在的问题[5]。国外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检测合格率高,这可能源于他们安全理念较强、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等方面,所以我们在管理好这些企业的同时也要向他们取经,学习其合理经验并向内资企业推广,帮助内资企业做好职业卫生工作,争取早日同国际接轨。
3.4 长沙市工业企业有害因素中毒物与噪声分布广泛,相当数量的企业粉尘、噪声和其他因素危害较严重,所有有害因素中噪声检测合格率最低,这可能与长沙市企业行业分布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各类有害因素的监督管理,扩大有害因素的检测范围[6],尤其加强噪声的检测与治理,重视非电离辐射所存在的危害隐患,注重宣传教育和暴露于有害因素中工人的个体防护,降低职业病发病率,促进工人职业生命阶段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金若刚,何俊,刘思燕,等.长沙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1(04):89-90.
[2] 苗贞荣,杨晓发,郭连霞.焦作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6):361-362.
[3] 丁克颖,金祖华,张佳维.上海市闵行区2003-2007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情况[J].职业与健康,2008,24(22):2388-2389.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01-01
1 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大中农场位于江苏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域,目前江苏省沿海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江苏沿海区域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沿海粮食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
目前,江苏沿海区域尚未建成比较完备的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该项目的实施,将整合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江苏省种子管理站等优势技术和人才资源,在沿海地区建立品种和技术展示平台、稳定的育种繁育平台、成果推广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更快地促进沿海地区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1-2]。
建成的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将引导种业产学研联盟,有利于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项目涉及的公共技术服务对该地区的粮食生产非常迫切,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新品种的繁育推广,极大地推动粮食增产,不仅直接效益明显,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大中农场地处苏中大丰市东南部,属里下河地区。东临黄海,南与国家级糜鹿自然保护区毗邻,北接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大丰港,距离沿海高速仅15 km,交通十分便捷。
农场总面积8 200 hm2,其中耕地5 000 hm2,稻麦两熟,农业机械化率在90%以上,实行统一作物布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植物保护、统一产品销售的“七统一”集体管理和经营模式,是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年销售稻麦良种1万t以上。
大中农场依托机械化、规模化优势和农场集体经营的体制优势,与省内知名科研院所及种业公司合作,突出抓好种子产业发展。1988年成立江苏江淮种子公司,中心农科所较强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服务能力配套,烘干线批处理种子600 t,每年水稻杂交制种面积达666.7~1 333.3 hm2。“江淮”牌种子畅销苏、皖等地区,成为区域知名品牌,深受用户青睐。
2006年大中农场率先实现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是江苏省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大中农场年销售收入逾2亿元,创利3 000万元以上。1990年以来,一直被评为AAA特级资信企业。2010年总收入2.7亿元,其中良种销售收入5 000万元。
目前,大中农场已建成的品种与技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稻麦品种育繁基地,稻麦生产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新型农药、肥料、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展示示范基地,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大中农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势
3.1 技术优势
大中农场现有高级农艺师、高级经济师共6人,作物栽培、品种选育、农业机械、农业气象、植物保护、农业经济、农业水利等中级技术人员36人,具有良种生产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技术人员20多人。其中,中心农科所从事种子选育、扩繁、加工、质检的人员达35人[3-4]。
大中农场通过20年的旱改水、水回旱、草还田,卓有成效地将荒芜滩涂改良为高产农田,成为国家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好,机械装备先进,旱能灌,涝能排。2004年稻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是农机标准化二级企业,机械化水平居江苏省同类企业领先地位。现有总动力达12 918.1 kW,大中型马力拖拉机16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35台,配套农具401台(套)。现有粮食、种子烘干线4条,烘干能力每批次1 360 t。2007年实现“吨粮田”。2009年承担的水稻万亩增产增效示范片被江苏省农委评为A级。2010年部级“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方”创建,产量高达9 030 kg/hm2,刷新了淮南地区最高记录。标准试验田20 hm2,田间水泥公路,防渗渠灌溉,配备有全自动定量施药机械、土壤养分测定设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金红外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仪等。
3.2 服务业绩
“十一五”以来,每年服务收入达到2 500万元以上,扩繁种子总量从0.6万t增长到1万t。每年繁育水稻品种4~5个,制定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标准1~2项,繁育大、小麦品种5~7个。近3年为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繁育推广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20号5个品种累计面积 1.29万hm2,销售种子9.6万t。为淮阴农科所繁育推广淮稻 5号、淮稻9号2个品种面积6 400 hm2,销售种子8 700 t。为徐州农科所繁育推广徐稻3号、徐稻5号2个品种面积 4 800 hm2,销售种子5 100 t。大中农场扩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扬麦11号、扬麦13号、扬麦16号3个品种近3年面积依次为646.7、693.3、840.0 hm2,累计生产良种13 500 t,获得种子利润405万元。这3个品种是《江苏省2009—2010年度小麦高产增效创建技术指导方案》在淮南地区重点推广的中、弱筋专用小麦良种。大中农场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了小麦栽培精种、扩行、降苗、调肥“八字”技术,与高产品种相配套,充分发挥了品种的高产潜力,收获小麦单产连续6年达7 500 kg/hm2。大中农场近3年生产的扬麦系列良种为农场和社会6.67万hm2小麦的高产增效做出了贡献。
4 参考文献
[1] 杨丽.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