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2-0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的内涵
1.1 反馈机制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是指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启动正反馈机制来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换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改进政府的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新建系统逐渐偏离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发展轨道,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内的要素众多,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复杂系统的反馈中才能通过影响主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复杂系统的规划目标。
1.2 反馈机制的对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信息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企业企业、企业公众、企业政府、公众政府、政府政府、公众公众六种方式。
企业企业 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情况是以信息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多向传递,包括产品能耗、废弃物的组成和流向、资源的兼容性和再生性等能源环境信息,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经济和政策信息。
企业公众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众会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体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公开能源利用和环境信息,改进环境行为。
企业政府 政府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各部门,作为政府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要保证上报给政府的信息及时、真实、可靠,有利于政府发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指令。
公众政府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座谈会、信件、上访、诉讼等渠道,信息被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就能使政府全面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减少低碳经济中的决策失误。
政府政府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改委、财政、环保、科技、气象、外事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和高效,是提高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公众公众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社会行为在公众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社会意识整体的提升。
2 反馈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反馈,这属于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主体间的行为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导致子系统产生变化。由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子系统的变化不断作用于其他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信息在系统之间的多向反馈,这属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同时,系统间的运转状况传递到行为主体并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信息反馈至各子系统,这属于利益主体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期末,通过评价体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质量评判。将评判结果反馈至战略规划制定部门,并与战略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若质量评判没有完成目标,则产生“负偏差”;若评判结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则产生“正偏差”;若评判结果正好实现规划目标,则产生“零偏差”,这些偏差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除了运行质量信息反馈到规划环节外,这些信息还直接反馈至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直接用于影响系统内的各因素。
3 反馈机制的信息平台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信息指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复杂系统内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从反馈机制模型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外圈大的循环还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间、子系统间的各层循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的流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公用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是复杂系统内行为主体都能利用的平台,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并为其他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平台包括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企业、公众交流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提供便利,也能保证职能部门及时对公众、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政府信息平台包括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三大系统组成。企业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公开或获取生产经营、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反馈结果传递给其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包括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能形成公众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则要求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介构建起的平台应能实现公众与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信息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补充的,其他平台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而建,同时为公用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的信息平台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4 有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构建
4.1 强化反馈控制的意识
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决策主体必须培养和强化反馈意识,对反馈的理论和方法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只有在头脑中拥有反馈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主动地对区域经济进行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反馈意识,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反馈控制的应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意识是信息搜集、筛选和处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反馈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4.2 严格实施控制机制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中,反馈的后续环节就是控制。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行为主体通过检查和监督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实际成效是否与目标计划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保证目标、计划的实施。
确定控制标准(目标)是控制的起点。控制标准是复杂系统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衡量成效(评价)是控制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偏差,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纠正偏差的前提是要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查明偏差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控制过程,才会使偏差不断减少,使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反馈机制的顺利运转和升级。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信息,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这四个主要的步骤。
4.3.2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管理方面的软件,将数据进行加工,查找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行决策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响应,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3 信息统计系统
区域经济信息统计系统则要求对数据进行搜集、加工,建立一定的数据体系,这是进行后续评价的基础。构建统计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区域的有关环境质量数据、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有关该地区人口的相关指标等。统计系统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5 结 论
本文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并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模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转,促进整个社会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3):63-68.
[2]李秋玲.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J].现代营销,2013(1):66-67.
[3]张晓军.区域REE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83-85.
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生产活动当中地域条件的不同加以区分,自然规律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即做到因地制宜。区域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实体,在不同区域间通常是由不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这也决定了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所对社会生产活动带来差异性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的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有生存环境的破坏。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大自然与人类间的统一对立性认识比较片面,对人的主观意识过分夸大,其结果则同自然的客观规律相背离。我国具有地域光,各地条件差异较大的特点,过去计划经济的不足,使得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本可以避免的问题没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直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其自身体制中探寻应对途径。对于我国来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各方面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着改变,其过程中亦伴有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何及何种对策能有效促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1、经济要素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得确定经济的可持续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区域经济,应该是少污染、高效低能、无废弃物、持久稳定的,并在其演化的过程当中会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演进。区域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能量、物资和价值会依次沿着生产链向高一级发生转化和传递。而这一过程一部分的能量和物质必定不能实现完整的转化而存在损耗,将这一损耗的能量和物质降到最低,才能保证小投入、少废弃物间做到产出的最大化,以实现区域经济本身的高效运行。从区域状况的内外发展来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手于持久性和稳定性。持久性指的是区域经济自身发展势头保持的基础上,其内在机制也在不断的加强,稳定性指的是区域经济本身对于外界干扰的高抗能力,从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因此,只有当区域经济系统具有持久、稳定、高效这些特性时,才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做到动态平稳,并最终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2、人口要素分析
人口要素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亦是其实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数量与人员素质往往存在着反比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失控伴随着人口整体素质的降低,而过剩的人口又对人口素质的提升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要解决这一矛盾,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人口数量出发,来逐步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数量的控制需要政府政策的调控和群众积极的配合,严格履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中,关键是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得人们转变传统的观念,建立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此外,农村人口城市化、妇女地位、人口老龄化、婴儿性别比等人口问题都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技要素分析
科学技术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最终实现的重要支撑。通过科学技术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可以说,科学技术渗透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正式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所面临的粮食短缺、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破坏等问题才最终有可能被解决。这也决定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政府加大对于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力度。
此外,环境资源的经济性运作、持续提高的生活质量和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上的能力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其要素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自身调控的效率。
二、市场体制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市场体制下,利益最大化成了生产行为的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利益的驱动之下就会导致两方面效率的趋向,第一是劳动者经济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实现劳动效率的最大化;第二则是为实现物质收益的最大化而对资源性生产要素的过度利用。这两个趋向实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是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需要在资源的利用上得到落实,从而最终确保经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资源利用机制的欠缺。市场运行缺少规范性、执法不严或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生产行为对于资源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都会对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总体上来看,其影响从政府方面和生产主体方面来进行不同程度的体现。
1、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影响分析
按照常理来讲,区域政府是我国政策是执行者,区域政策的制定者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在市场中应不会做出不利于社会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的缺陷,加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政府在智能的行驶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出现短期行为,从而对区域环境、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人权利目的和经济利益目的导致的。一些区域政府的领导为了短期政绩的追求而忽略区域本身的长远发展。政府的主要干部存在任职期限,而任期内的政绩则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晋升,此时政绩就显的极为重要,但是领导对于政绩的片面认识,认为其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从而出现了对产量的浮夸、虚报,甚至伪造现象,对于环境等长期效益行为则不加重视。区域利益的代表是区域政府,短期的区域利益和局部利益至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此外,从政府干部的行为上进行考虑,政府干部具有人的素质,在金钱的诱惑下,少数素质低下的干部就会出现对物质的不合法、不正当追求。区域政府干部受利益的趋势,管理效力下降,这就导致区域内环境、资源危害行为屡见不鲜,进而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来自于生产主体方面的影响分析
市场体制下,生产者的行为均是受利益驱使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益,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无可厚非,但是利益的追求之下往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背离。首先,这种体制下对于利益的追求十分的现实,过分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对长远的利益则不加顾及,而这样直接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同可持续发展相冲突;其次,市场体制下追求的是最大化、无限制的利益,为此,生产主体对于资源不加吝惜,以致造成资源的枯竭,甚至是环境的破坏、污染和物种的消失。这些都从根源上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市场体制自身生产调节盲目性的弊端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特殊性分析
当前,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区域政府虽对地方经济进行自主管理,但是仍受制于中央政府,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上无法跟上发展的脚步。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缺位,对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未能起到有效的支撑管理作用;第二,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监督机制的效率也比较低;第三,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素质不理想,在管理水平上存在缺陷,环境保护意识欠缺,责任感不强,存在追求私人利益的现象;第四,生产者和劳动者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不高,环保意识淡薄也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市场体制下,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分析
1、科技发展推动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需要对一系列问题加以解决,比如粮食问题、人口控制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社会生活效率问题及引导消费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从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引进综合资源利用技术、无公害环境技术、生态工业技术、技能技术、情节生产技术等。此外,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大量信息的随时获取,包括大量的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其中重要的地理信息,有其是同空间相关的一类信息,从而方便在规划与决策时及时做出调整和反馈。为了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和规划的需要,必须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建立。
2、法律体系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区域经济的运行过程当中,各类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同经济主体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在本区域中进行公平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建立,必须通过相应法律制度的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往往会涉及到企业或一些部门的利益,从而一系列的阻力不可避免,这是就需要法律的权威性来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涉及经济法、基本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是战略实施法制化、定型化的途径,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法可依。
3、经济策略完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可以说正因为有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从宏观角度来看,经济策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作用。区域经济战略同区域经济、资源的现状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区域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群众的参与和相关的计划手段也是有效的战略实施途径。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开展。
五、总论
总而言之,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我们要防范由于市场本身不足而产生的影响,其次也要从我国的某些特殊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最后,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一切经济制度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所以我国现阶段搞市场经济,就必须要引导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市场体制下,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要选择合理的途径,从而才能进一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尹亮.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8(3).
[2]刘国炳.论市场体制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J].经济地理.2004(3).
一、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因子的关系分析
1.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民间经济的有效的投资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民间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民营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创业与个体私营经济又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业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不断壮大个体私营经济的队伍,民营经济也就不断壮大。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投资,从而就有了大量的有效投资持续地投入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直接推动力量——持续有效的投入,就得到保证。因此,创业与持续有效的投入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因子的关系是:创业为持续有效的投入提供重要来源。
2.创业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创业从创业者最原始的动机分析应该就是为了要致富,想让自己就业。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到企业,这就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以及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绝对值增加了。随着收入绝对值的增加,收入差距就会相对缩小,收入分配也会逐渐趋于公平。这样就可以从收入和消费倾向两方面来促进消费需求。因此,创业与消费的关系是:创业通过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消费需求,从而保证了持续有效的消费。
3.创业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就某一区域而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持续或跳跃式发展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个区域内,产业集群产生的前提是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企业不断创业成长和众多创业者群体的加入并在市场竞争的遴选下产生和发展。创业与产业集群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三个层面四次转化”,原始创业者逐渐形成低成本创业集群;雏形企业发展为产业集群;企业家原形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群,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三个层面”的形成过程,三个层面之间必须经历市场的遴选才能得以实现。而“四次递进”与“三个层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递进的互动关系。在第一次递进中,原始创业者演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创业者——当地资本与创业、“外生”创业者——外来资本参与的创业者;原始创业者形成的雏形企业经过市场的遴选进一步向企业过渡。第二次递进中,产业、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创业空间,极大地降低创业成本,使更多的创业者加入,也激发了企业家再次创业成长为优秀企业家和形成企业家群体。第三次递进中,“三个层面”经过市场的不断遴选而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低成本创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第四次递进是低成本创业集群、产业集群和优秀企业家群体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二、创业与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构建创业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影响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四个关键因子:创业、产业集群、投资,消费。它们即构成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四个子系统。在“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引入与各系统有关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世界模型Ⅱ建立河南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系统反馈动力模型。
2.利用模型分析创业与江西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由以上四个系统之间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决定。主要反馈回路如下:
(1)反馈环Ⅰ。创业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资过热区域经济良好的经济预期民间投资投资效率投融资市场活跃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投资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等形式的民营经济诞生,这样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民间资本投向市场,这些资本与国有资本相比投资效率更高,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这就保证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持续有效的投入。
(2)反馈环Ⅱ。创业就业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投资过热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消费、投资三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河南省全民创业,就会有大量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的产生可以为更多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就业者有了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的提高则可以直接转化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实际的消费行为。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对增加消费需求具有长期的影响。同时,就业人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均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倾向。
(3)反馈环Ⅲ。创业雏形企业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经济预期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首先,创业产生大量的雏形企业。大量雏形企业在地理上接近,逐步形成企业聚集。其次,庄家的茁壮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资源要素系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土壤。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为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后备资源,他们经过创业的历练以及不断再创业的一次次洗礼逐渐成长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最后,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成长的肥料也是必不可少的。
(4)反馈环Ⅳ。创业雏形企业企业聚集产业链产业集群—创业成本创业。该反馈环的极性为正,它刻画了创业与产业集群两个子系统的关系。由上一反馈环的分析看到创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而从这一反馈环可以看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创业成本。创业与持续性投入、持续性消费、区域产业集群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相辅相成的系统动力关系。因此,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围绕推动创业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创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业;加强崇尚创业的精神与文化宣传,促进创业;转变政府职能,为创业解决瓶颈问题;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政策和措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