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区域经济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前言
不同的空间方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有所不同,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情况下,对空间计量活动进行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将空间计量作为基础,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模型的选择方法
(一)依据数据干扰情况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的过程中,数据的干扰是影响分析质量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区域空间的实际状态,要在实施空间计量之前,对数据收集流程进行研究,分析影像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因素,并对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进行研究,使现有的模型能够得到科学的完善。要在确定空间范围之后,将相同空间内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使相同的模型能够对各类数据实施分析研究,并提升数据运行的质量。可以将影响区域经济分析的因素进行参数设置,使相关因素能够完整的在模型的分析中发挥作用,提升模型的使用价值。
(二)依据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实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
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数据,对数据的计算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具体假说情况,对影响空间数据的一系列信息实施控制。要按照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数据当中反应的一系列信息进行准确性判断,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更加完整。可以按照计量数据的实际情况,对模型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状态进行研究,使模型能够更好的按照数据信息的增长情况实施矩阵模型的构建。要根据模型描述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机制的构建,以便后续的分析活动可以按照假说的情况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如果后续的分析活动需要进行模型的控制,则要加强对权重矩阵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模型因素的分析,提升模型组成元素研究的质量,使模型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数据描述的精确性。要在保证数据收集完整性的基础上实施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工作,以便空间计量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依据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在进行区域经济增长分析之前,需要对相关数据实施了解,要按照经济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对相关分析数据实施分类研究,并将研究结论作为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使数据的管理活动能够具备更强的处理质量。要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活动的特点,对信息数据运行的基本程序进行控制,使信息数据的管理流程可以足够精准。要根据已经获取的数据信息,对经济学模型设计因素的规范性进行考核,可以采用多种模型同时使用的方式进行考核活动,使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能够具备足够的正规性。可以按照线性回归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当中包含的数据实施分析,并保证数据计算的规范性,以便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得到保证。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区域经济增长的要求,对具备足够优势的经济增长数据实施研究,以便数据可以同理论相结合,共同促进理论时间价值的提高。
三、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的空间计量
(一)基于空间计量的五大经济区具体划分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历史原因和先天因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功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原地区,西部地区和相对较为独立的东北地区,都成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优化,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逐渐演变为两大区域经济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状况,政策的支持和地方人文环境等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五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五大经济区计量模型的设计
1、五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数据可靠性较高
当前,五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调查机制相对完善,使得区域经济的模型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的展示经济区的实际经济增长情况。区域经济分析人员,可以按照模型的具体构建形态,对模型呈现出的经济表达数据实施分析,使数据的收集质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5%以内。要保证空间内的数据信息能够提升模型的质量,如果模型可以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实施调整,则要按照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不同经济区的模型实施统计,以便通过对比了解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优势。
2、西部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拟合程度较高
目前,系统经济区的数据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而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模型的拟合度相对较小。东北经济区在进行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较高,很多经济模型当中的数据对国有企业的数据具备较强的掌握能力,使得经济增长的模型拟合度较低,而西部区域由于不具备相似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受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经济增长模型存在较高的拟合度。
3、资本比重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较为稳定
在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空间计量活动比较容易通过模型的状态进行判断,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构成因素较为固定,其中资本比重占据的空间较大。另外,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程度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比较容易实施规划,市场因素的影响一直占据比较固定的范围。在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并根据社会劳动力的变化状况对资本比重的影响因素实施研究,能够使我国社会的空间经济形态具备较强的影响力。
四、结论
空间计量是保证提升我国经济体制科学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体系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分析工作的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区位商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由于区域规模有很大差异,在经济总量、人口、幅员各方面差别非常显著,直接进行市场绝对份额比较显然无法显示区域规模不同地区的各自优势行业所在,通过区位商指标就排除了区域规模差异因素,有利于显示真正的区域优势行业,可以真实地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主导经济部门的作用及其变化特点。区位商在分析区域产业内部结构时,可以对比有关部门或产业活动的区位商,研究区域优势行业的变动及趋向,明确各部门或产业活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差异以及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从而判断和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二、实证分析
第三产业中,批发与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保险业为代表的部门或行业主要集中在楼宇中,这些行业是利用楼宇经济的聚集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结果。用批发与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之和所占该地区或市GDP的比重去全国相对应的值对比所得的比值来粗略反映该地区或市楼宇经济发展现状,用此种量化指标来认识河南省及各地市楼宇经济的发展状况。经过收集河南省从2002年至2008年的数据,并进行整理、计算,得出下表2中的区位商数值。(由于河南省2001年及以前年份没有各地市的批发与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保险业三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只能从2002年开始)表2计算公式与表1相同(如表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只有省份郑州市的楼宇经济量化指标区位商大于全国平均水平1,从2002年至今一直大于1.15,这说明郑州市楼宇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和上海、北京的2.02和1.7相比,还是存在差距。下面再看郑州市近几年楼宇经济发展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1中可以更直接的看出)郑州市在2002年~2004年期间,区位商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从2004年以后,郑州市区位商开始下降,直到降至1.20附近出现转折;2008年区位商升到1.46,这与全国大趋势相同,近几年房地产业的兴起,对郑州市楼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2~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区位商统计表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03-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在2008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还有平顶山市和周口市,他们的区位商分别达到1.44和1.57,余下的地市楼宇经济的发展则在平均水平以下。以下是以2008年数据聚类,聚类结过如下:
* * * * * *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 * * * * * *
Dendrogram using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 A S E 0 5 10 152025
Label Num+---+---+-----+-----+-----+
三 门峡 市 12-+
济源市 18-+
开封市 2-+-+
鹤壁市 6 -+ |
漯河市 11 -+ +-----+
濮阳市9 -+ | |
商丘市 14 -+ | |
焦作市8 -+-+ |
许昌市 10 -+ +---------------+
驻 马店 市 17 -+ | |
安阳市5 -+ | |
洛阳市3-+ ||
南阳市 13 -+---+||
新乡市7 -+ | |
信阳市 15 -+ | |
郑州市1 -+ | |
平 顶山 市4 -+-----------------------+
周口市 16 -+
第一类为:郑州市、平顶山市和周口市,属于楼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
第二类为: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和信阳市,这些城市的楼宇经济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作者简介:沈大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理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8-0020-04
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 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关于σ-收敛,目前看来利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来分析是一条较优的途径。在β-收敛的问题上,大多数人使用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一般采用基于Solow-Swan、Barro J R 和Sala-I-Martin X 的收敛分析模型得出模型:
以上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都将经济体视为互相独立的个体,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地区间的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等使得地区间尤其是相邻地区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在地理上存在空间相关性。Toblers (1979) 提出的地理第一定理认为,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而且,与较近事物的联系程度会比较远事物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此外,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外部性、技术扩散、要素流动等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而这些收敛机制具有显著的地理特征,因此,空间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收敛问题,将空间因素也考虑进来。
考虑了空间因素的回归模型,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SAR) 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 :
其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向量,β为变量系数,ρ和λ分别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系数,ε和μ为随机误差项。W为n×n 的空间权重矩阵(n为地区数),若地区i和j边界相邻,W中的元素Wi,j的值为1 ,否则即为0;β为地区经济增长率对地区最初经济水平的弹性,是对地区经济收敛的衡量,若β为显著负值,表明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性,若β为显著正值,则表明经济增长是发散的。
在我国经济收敛性分析上,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大多是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问题。
二、北京区域经济收敛的实证分析
本节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统计年鉴,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5.0。下面,先将北京市18个区县按照政策规划目标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其中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发展新区包括顺义、昌平、大兴、通县、房山,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怀柔、密云、延庆、平谷、门头沟。
设k=1,2,3,4分别表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 用ukt表示t年第k个经济区的人均GDP,ut为t年北京市人均GDP。各区县的人均GDP 用yit(i=1,2…,18)表示。
(1)σ-收敛分析
经计算,北京市t年的总体基尼系数分解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总的基尼系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各个经济区的基尼系数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总体上并不存在?滓-收敛(各个经济区也不存在?滓-收敛)。另外,从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的角度来看,四大经济区组间的贡献率明显大于组内的贡献率,进一步说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四大经济区的差异。
(2)β-收敛分析
下面,利用1994-2004年的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做β-收敛性分析。
首先,采用未加入区域虚拟变量的模型和加入区域虚拟变量的模型对1994-2004 年间北京市18 个区人均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下表。
加入的控制变量?追i,t是第i个区县t年的某些指标变量。主要有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与t年GDP的比)、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与t年GDP的比)、产业结构变量(各个产业产值的对数增长率与GDP的比的加权平均就是产业结构变量)、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产值与GDP的比)、服务业水平(第三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当年GDP的比)。计算结果表明,在加入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产业结构变量、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比重后都会使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β-条件收敛性得到了验证,收敛速度达到了3%左右,这说明这些控制变量也是影响β-条件收敛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后,引入空间因素,同时考虑区域虚拟变量,且增加控制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第i个区县t年的社会消费零售与当年GDP的比,i=1,…,18)进行回归分析。采用的模型应是空间滞后模型(3)或空间误差模型(4)。理论上在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时可以通过LM统计量检验来完成。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对区域人均GDP的β-收敛模型通过统计检验或者试探性空间计量分析,大都支持空间滞后模型。有学者认为,如果能够用空间滞后模型拟合,即使统计量比空间误差模型差些,但只要统计量检查显著,选择空间滞后模型更好,更容易从经济意义上加以解释。本文采用空间滞后模型(5),经计算可知,在加入区位虚拟变量、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空间因素后也会使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出现β-条件收敛,收敛速度基本上在2%-3%左右。同时可知,通过空间因素的引入可以使调整的R2明显大于未引入空间因素的调整R2,可见,空间因素(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①1994-2004年,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也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②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四大经济区的差异。③区位因素、初期人均GDP、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化水平、服务业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空间因素等都是影响北京市经济收敛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重视北京各区县经济差异问题
1994-2004年,北京市各区县经济增长存在差异,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虽然各区县经济差距的存在有种种主客观原因,甚至由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的需要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大的经济差距会损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北京市整个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北京各区县经济差异问题。
2.加强经济区之间的合作,缩小经济区之间差异
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强经济区之间的合作,缩小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尽管北京市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但是经济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情况也高度显现,经济区之间的差距很大。北京市欠发达区县不能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路,必须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加速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落后区县还需要主动向发达区县学习。要鼓励落后区县与发达区县间企业层面上的交流,依靠发达区县的指导、扶植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来加快发展。同时,北京市政府应该从宏观上加以协调,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并采取具体措施,促进经济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要继续加强对落后区县的支持力度。在人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要注意提高欠发达区县的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利用技术的公有性和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步缩小落后经济区的差距。
3.灵活使用财政政策,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财政收入变量、财政支出变量和产业结构变量的加入有利于经济收敛。因此,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同时加快落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缩小区域间差异,促进经济收敛。
北京市政府应统筹协调各区县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制定, 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对经济欠发达区县应增加财政支出,施行减税措施,优化税制结构。北京市各经济区产业结构情况大致如下:功能核心区经济发达,已经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逐步明确;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开始逐步向转移,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城市发展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第一产业适当保留的产业格局;生态涵养发展区开始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发展,服务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战略性的调整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换代与升级。在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要面向生产和居民消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比如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社区服务业。这样才能加快落后区县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收敛。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03).
[2]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2,(01).
[3]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04,(01).
[4] 刘夏明.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4,(07).
[5] 胡祖光. 基尼系数的理论最佳值和简易计算公式[J].经济研究,2004,(09).
[6] 钱争鸣、郭鹏辉、梁伟、于艳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经济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6,(01).
[7] 贾彦乐.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2).
[8] 陈晓玲、李国平.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经济科学,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