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西方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方茶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文化背景 价值观 平等 个体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dividual

作者简介:刘明哲 男 1981年出生 伊春职业学院教师 助教 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 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 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 因此,对西方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们喜欢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 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 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 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 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尊敬或注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 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通常,老人接受荣誉,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 " 脸 " 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 一般而言,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 因为远古的中国 ,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 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 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 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 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篇2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日益变得狭小,东西方的综合,不仅已经成为一种共同的口号,而且目前在处在稳步而顺利的实现过程当中。为了求得人类文化的共识和相互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也得到的广泛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在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副食 。汉族的传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城市居民多将晚餐、农村居民多将午餐作为三餐中的重点,饭菜比其两餐丰盛。汉族传统的饮食方式是共餐制,它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副道德中的群体精神。然而,对于西方的国家,膳食多数是一日四餐,即早饭、午饭、茶点和晚饭。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人们常吃的主菜是烤肉。此外,常见的菜肴是罐焖肉、炸鱼薯片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还酷爱饮酒,如威士忌酒就驰名世界。

二、中西方文化在姓名与称谓上的差异

汉族人的姓氏一般随父系,从字数上看,汉族之姓氏以单字为多,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汉族人的名绝不能和父亲等长辈相同,汉族人比较注重大名,不论是几个字,在字形、字音、特别是字义上有许多讲究。例如,字形搭配要匀称、协调,字音要清晰、响亮而且悦耳,字义力求富有吸引力,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从字义表达上,主要有情景名、教诲名、期望名、祝愿名、志愿名等几大类型。对于西方的国家来说,姓名的排列既是姓在后名在前,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人名 中间名 姓。本人名也称教名,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姓名。中间名的选择范围主要限于父母长辈或父母的亲朋好友的姓名,可以是母亲的姓,也可以是父亲或祖父的名,或者是父辈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妇女在未婚时使用父亲的姓,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在西方国家,由于姓名太长,书写起来麻烦,所以常常将姓前的名缩写。例如JohnStuartSmith,可缩写为J.S.SmithJohn S.Smith.

三、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的差异

汉族人相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一般说来,男性相见时是彼此趋前握手,女性则多习惯于点头或微笑。男性与女性相见若行握手礼,则应由女性先伸出手来。若是初次见面,或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晚辈对长辈还要行鞠躬礼。在行相见的同时,双方互致问候。现在最流行、最简单的问候语是“你好” 或“早上好”、“晚上好”等。此外,有些词语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说出来不吉利,因而也属于禁忌话。例如:大年初一禁说“病”“穷”“霉”“败”“死”等。坐在船上禁说“翻”“沉”等。在西方的国家,在介绍两人相识时,应首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地位较低者介绍给地位较高者,将男子介绍给女子,不能将次序颠倒。介绍完毕,双手往往以握手表示愿意相识,但握手亦有讲究。一般是年长者、位高者和女子先握手,年轻者。位低者和男子即伸手相握,如果前者不先握手,后者不应冒昧强求。而应点头微笑致意。握手应用右手且要摘去手套,握手时应注视对方,与女士握手时使劲不能太大。在社交过程中处处体现女士优先的原则。拜访他人时,一定要事先预约,预约应当提前一定的时间,以便对方作出安排。一旦约定之后,必须准时赴约,迟到早到都是不礼貌的。

四、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的差异

汉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是传统服饰。汉族传统服饰有三个总的特点长期得到传承。其一是等级区分。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们的服饰不同。其二是常服和礼服之分。各种礼仪活动多有专用的礼服与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明显不同。其三是服装样式宽大,裹衣博带,袖长腿宽。汉族的首饰:女性有各种簪子、耳环、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足链等,而男性首饰多以 戒指为主。对于西方的国家的人来说,衣服要力求美观,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笔挺,既要突出优美的线条,又要掩盖身体的缺陷。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西方国家还保留了不少传统的服饰。例如,法院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戴上假发,身穿法官黑袍;教堂做礼拜时,有的牧师要披上长袍等等。

五、中西方在传统节日上的差异

汉族的传统节日约有150个,但最为重要的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是中国最历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以辞旧迎新、庆祝祝福为主题的综合性大节。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此夜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上元节。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因“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得名。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汉族传统节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是秋季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于此夜月亮明倍于常时,成了团圆的象征,又称团圆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节。古以九为阳数,重九故称重阳。而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圣灵降临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都是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即耶稣诞生的日子,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最重大的节日。2月4日为情人节,4月1日为愚人节、母亲节为5月的第二个星期、父亲节为6月的第三个星期。

六、中西方文化在上的差异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汉代以后,儒学曾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为汉族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和信奉。但儒学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宗教。当前,从的情况来看,是道教、佛教、天主教、新教诸教并立,各有一部分汉族信徒。汉族产生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是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道教外,汉族还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外来的宗教。西方国家的公民均享有的自由,所以西方国家的复杂多样,世界各大宗教,各种教派应有尽有。各种享有大致平等的地位,基本不存在宗教歧视。但总体上看,英语诸民族最主要的信仰仍是广义上的基督教。圣公会不仅是英国的国教,而且也是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别之一。其中两派为路德教和加尔文教。

七、中西方文化在迷信与禁忌方面上的差异

在中国,“正月里不许剃头”即为一例。寓意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二月二剃龙头”寓意为一年中健康,人们生龙活虎。在春节期间,不能说“死”字,如果不慎将碗杯打碎,要说“岁岁平安”等等。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是黑猫主凶。尽管养猫养狗之风盛行,但一般不养黑猫。而马蹄铁则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如果谁在路上捡到马蹄铁,就一定会有好运降临。另外,碰撒了盐被认为是恶兆,预示要发生口角或与朋友断交。打破镜子更是凶兆。即使家中不死人起码也要七年不顺。在禁忌方面,13被认为是不祥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开。星期五同样也被视为不祥的数字,此外,一根火柴或打火机不能一次点燃三支烟,认为这样会给第三人带来不幸。不要打听他人的隐私。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能光注重语言的教授,更应该融入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更全面的领悟。

参考文献:

[1]中外民俗概要 张世满 王守恩编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

篇3

任和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跨文化传播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民族和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论,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较的层面,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

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也表现为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制约,决定了由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维传统,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则决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观念系统等方面的深层的结构性差异。而基于这一理解,有的学者则把西方文化概括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认识工具,以探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具有着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维。

(二)整体优先与细节分析

在对思维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而西方则偏向于细节分析的思维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把以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移植到这里,进行类比式的判断和猜测。

(三)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中国是一个伦理的国度,伦理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科学思维。中国人注重人事、习惯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面对世界,通过理念或逻辑结构,使之变成一种可以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对立”,即求异,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思维方式则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那是一种异己的、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抗拒这种异己的力量对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发展特点不同

中国的文化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国家文化。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封闭式和内向式的上层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为主,这种安居乐业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静态文化模式的发展,尊老和祭祖现象必在这种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种静态文化模式促成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总得来说,中国文化是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古代欧洲人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特点。

(二)宗教文化影响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西方人则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由此看来,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对立于世俗世界,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超越这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文风上,中英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记叙文,英语读者习惯于一种以直线式展开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而那种含蓄委婉、曲径通幽式的文风则只有中国人才会欣赏;对于议论文来说,中国人往往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寓义于喻,使人在获得丰富的联想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某种道理。而西方人对议论文所采取的是冷静的逻辑论证,语言朴实、层层推进、结构清晰严谨,而且多用长句子。中国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往往是诗意的,而西方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则往往是冷静的、逻辑性强的。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西方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在逻辑上认为他人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从这一点出发,西方人的自卫心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他们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中国人的热情却有可能被看作是对其权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我”不论在任何语法结构中始终是大写的“I”,而中国人对别人往往自称“在下”、“不才”、“敝人”等,这样的说法会令西方人认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也同样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谁付都是一样的,而且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间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发展变化的,了解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理性、客观地剖析和校正民族传统,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发展与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式[M].徐复观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2]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84~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