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艺术审美差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
艺术反映生活,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一种共同因素。但是,中西方在绘画艺术审美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中国绘画在造型艺术形象时,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纯粹以描绘客观对象为目的的创作方式,而是一个主观意识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国画家在描绘客观对象时,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随意地进行取舍、夸张,甚至变动自然物象的位置,同时也不受焦点透视,以及光与色的影响,有着很大的自由性。比如,中国绘画可以画成立轴或长卷,可以画江山万里图,甚至还可以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出来,这是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所做不到的。对于中国画家来说,绘画创作依赖于生活,但是又不是完全取决于客观生活,这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所追求的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也就是说合情而不一定合理。所以,从绘画创作与客观物象的关系方面来讲,中国绘画注重表现自然,而西方绘画则注重再现自然。两者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绘画作为一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方式,因此,在作品中往往渗透着画家对生活审美感受和主观情思,其中有痛苦、欢乐、孤独等,这一切都必将通过笔墨形式灌注到绘画作品之中,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使欣赏者得到某种美的感受。然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自然的观念,强调对光与色及客观自然形象的描绘,画家的主观思想服从于客观形象,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虽然从印象派绘画以后,西方绘画也注重对主观情感的表现,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仍然是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这是由他们的审美思想和文化观念所决定的。
西方绘画艺术善于把一切形态都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即使是不可视的神,他们也要将其还原为可视的形象。西方人不管对于什么都要以明确的形态再现出来,这就是西方艺术的审美思想。然而,东西的艺术表现并不注重对现实对象的准确描写,就像唐代大诗人王维所说的那样:“妙悟不在多言。”它可以舍去整个山的形态,将宇宙的神韵全部集中在一草一木,甚至一片叶子上,通过这种“写意”,以象征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全部感受和认识。古人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书画发于情思”,通过写意把“情思”表达出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观念。
二
一、审美的定义
何为审美?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种判断的过程,而美,则是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亦,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广义上它是指在意识和鉴赏上,人所产生的愉快的感觉经验,狭义上则是指人们借助文化所提供的规范来批评性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审美取向的年龄段特征
同一审美对象,因为年龄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感受也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审美取向特征。
1.少年阶段:犹如初升的太阳,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色彩和造型的表象特征十分敏感。比如面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少年的审美感受可能更多来自对人物身份的识别,还有塑造上写实造型技法的兴趣、色彩的色调等。
2.青年阶段:这时期的各方面明显受到社会舆论、时尚元素及流行趋势的影响。但是他们多半属于高校知识群体,面对同一幅《父亲》,青年人看到的是老父亲的农民形象,通过形象的特征进一步思考,分析出父亲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基础。
3.中年阶段:是人生阅历的转折点,不仅有来自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担当,而且有来自生活启发之下的深沉情感。同样的一幅《父亲》,身为人父人母的他们感到的是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使中年人产生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
由此可见,审美的取向受年龄的影响很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三、初中生审美取向的性别差异
进入青春期后的男女生在阅读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尤其在初中阶段,受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这种性别差异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很大。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探索、冒险,刺激,因而备受男生青睐的读物主要集中于科普类、武侠类和军事类;而女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显得较为文静、温顺,爱幻想,追求浪漫与完美,因此她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童话,文学、心理类的读物,特别是那些反映校园男孩女孩生活的作品。这种阅读的差异,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审美取向。
1.性别差异导致审美活动倾向不同:男生和女生通常有着明显不同的兴趣倾向。男生在涉及审美创造的活动中,更倾向于实际操作、体现创新观念、力量美感和科技趣味的审美实践。例如,男生喜欢新媒体绘画、新媒体绘画应用电脑和手绘板模拟现实绘画媒介,在参与或从事美术活动中体现更多科技能力等。而女生,在涉及审美创造的活动中,更倾向情绪宣导的绘画,比如传统绘画中绘本的创作,手绘卡片等实际操作练习等,作品参与本身更希望融入女生特有的细腻情感。
根据笔者的课题教学实践结果分析,初中男生面对“封面设计”的作业时,更倾向于科技幻想、野生动物书的封面设计;参观学习活动中,男生更多提议去科技馆、航天馆等。女生面对“封面设计”的作业时,则更倾向于选择知心日记封面、梦幻多彩的童话书籍封面设计;学习活动中,更多选择童话情感类的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中,更多提议去郊外、美术馆、文物苑等。
2.性别差异导致审美对象选择不同:审美创作对象,是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选择的表现主题,指能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男生,因为性格中对科学、技巧的先天倾向,在选择对象时更多倾向于科幻概念类的造型主题,比如,机器人、科幻绘画中的概念造型等。在初中的手工课材料准备方面,男生大多会选择铁钉、铁丝、瓶罐等制作。
女生,因为性格中对情绪、色彩等元素的先天倾向,在选择绘画主题时,更多以体现情感,或来源于生活本身的事物为启发,比如,女生的服饰、情绪的宣泄、色彩的表达等。因此在手工课材料准备方面,女生更多会选择树叶、布料、彩色卡纸等制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根据男女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对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探讨方式。
四、性别审美差异教育的积极导入
通过实践课堂《科幻画》课程的教学对比,体现男女不同的创作个性与特点。
1.以初中男同学为教学实例表明:男生面对科幻主题,首先选择了情绪较为强烈、画面语言丰富、绘画风格上相对于女生体现更强的技术性和观赏性。因为,科幻主题的事物是男生好奇并喜欢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已超过其他主题课程。从课堂的导入开始,男生的参与及活跃性都很强,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明显表现出他们敏感于科学与创造。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关注太空飞船、环保制作等主题,作品中包含自己对于力量、科学技术的探索性思维。他们比较关注画面造型的设计,喜欢运用冷色调强调自己的创作主题画面,材料运用相对女生而言偏少。男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帮助画面的其他构想,比如用自己姓名中的一字取个飞船号等。
2.以初中女同学为教学实例表明:女生在面对科幻主题,首先选择感觉更为人性和温婉、画面语言平和纯净、绘画风格上相对于男生体现更为优美华丽的特点。因此,女生更关注色彩鲜艳、主题活跃、童话感更强的科幻画。女生在选择自己画面主题上,常常会体现女幻想、爱美的特点,比如制造一个“时光轮回机”,让人类摆脱衰老,运用丰富的色彩强调画面。材料选择上经常会出现小芝麻、小豆子、碎布等。女生的天性,也集中体现了她们在科幻画主题课堂中的表现,对人类生长、对大自然、对环境植物的关注更为明显,更喜欢用“幻想”来表达。
由此可见,男女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导致的画面表现、选择特点、情绪感受也不同,在正确条件的引导下,他们在美术表现中找到自我成长的良好方式。
五、根据学生性别差异,积极统筹性别区分下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共性的培养
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各自和共同的审美取向。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使学生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美术班学生的个性差异来源于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感情、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有的学生善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草率;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仅仅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还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效果上。但是,我们要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这些年来,初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许是因为要求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运动的推动,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展示的能力中日渐相似。无论怎样,在区分性别差异的审美教育上,老师们都应该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学校设置的所有不同美术课中拥有相似的学术天分。
六、结语。
我们应该承认男女生在审美上普遍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初中学生审美取向已经存在的这种性别差异,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应该随心所欲,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必须认识到初中学生审美的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在重视这种性别审美差异的基础上完善之前教育体制中的不足,完善男、女生本身审美倾向上的不足,发展其优势,补足其短处,使其健康成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起源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人们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差异。而与美学相关的,在绘画方面,东方与西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西方的美术表现对象多以人物为主,相反,东方美术的表现对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即使刻画人物,也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所呈现出的意境美。从表现方式上看,西方画重写实,而东方画则重意境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东西方审美观念的不同——东方崇尚自然美,而西方崇尚社会美。
绘画作为艺术,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认识功能、教化功能以及娱乐功能等。它包含了文明的印迹,是展现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的方式之一。人类在最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时候,无论中西方都是相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中都经历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随着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融合,中西方有着各自的文化积累,这个文化土壤孕育了中西方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中国的感性的、注重感悟的文化,引导了美学的审美方向;而西方重视理性的思想,决定了其艺术的发展带有严密的科学性特征。绘画是文明生成的人类精神价值观的物质化,因此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演进密不可分。
一、中西方传统哲学对文艺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文艺思想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人们的创作理念中,并反映在艺术作品上。从先秦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儒道思想具有汉文化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的基本特质。
中国古代审美理想的认识首先要从对儒道思想的认识作为开宗。儒家以雄健为美,充满浩然正气的雄健之美成为儒家美学价值的指向。儒家美学不仅重视艺术中的气势、气概和风骨之美,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观点,产生了中国绘画中的“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的创作方法。而道家崇尚“自然”、“空灵”、“玄”“素”之美。它的审美理想是“夫虚静恬谈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体验中,人的精神从现实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人们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大美至美,是天地之美,是宇宙本体所显现出来的质朴、自然、恬淡之美。
中国古代审美理想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合一。因此中国绘画讲究“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重“意”的人文关照态度也一度被西方吸收借鉴,发展演变为印象派抽象、意想为理念的艺术风格。
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希腊时期的美学价值观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古典美”的价值典范,即像宇宙一般的“神圣”、“和谐”与“秩序”。亚里士多德指出:“美是秩序、匀称、明确”。美的鉴赏逐步走向纯粹的外部形式并崇尚理性的思维。因此,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强调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从一个物体美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一直到彻悟美的本体。由此,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比”[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反封建运动以及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改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同时重新发现了人类自身,重新进行自我审视,不断提升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地位,甚至对人的内在力量进行推崇与讴歌,形成了以科学、逻辑、理性为特点的思维方式。这种价值观也影响着西方人的审美观,使其逐渐形成与东方人迥然不同的艺术审美思维。这就使西方文艺的表现对象由自然界转向人类自身,表现与讴歌人物的绘画占据主体地位,直至今日也依然如此。
二、宗教思想对美学心理的影响
佛家与禅宗也给中国古代文艺注入了不少哲理意味。这些思想不但内涵丰厚,同时还具有深厚的美学意味,对中国书画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佛与禅都讲求一个“悟”字,凡事能从隐含晦涩中得到真知或从表象看到事物本质所在都是悟性的体现,它表现为彻悟客观存在之本来面目时的圆满。王国维也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这一最高境界。“超越”与“超然”的思想也对古代艺术有重要影响。它体现在历经世事后的洞察、彻悟、虚怀若谷,是超越世俗、超脱凡尘、超然出世,是轰轰烈烈之后归于平淡的明静。中国绘画重在意境,拙中见巧、简而不陋、浅中有深,眼中所见有限而胸中之意无穷便是中国绘画的最大特点。
宗教的美学价值也对西方美学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西方的文化传统里,宗教总是贯穿其中的。许多文学与哲学的巨人都有无与伦比的宗教情绪。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欧洲文艺发展的精神动源。对上帝的绝对信仰造成了人们“神明创造并主宰宇宙”的观念。而耶稣基督的出现则使这种观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形象使人们将其和没有形迹轮廓的上帝联系在一起,从而将上帝赋予人的形象。从希腊神话到希腊雕刻,大量雕像也佐证了艺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的模仿和美化。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则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的联系,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过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与基督教文化一同组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化的雏形。这时期的艺术又是如何对待人物题材的呢?他们把人看成除上帝以外最神圣的物种,是上帝之子,是替上帝行使权力、统治世界的。所以,这时的人物画将人描绘得像神一样伟大,由此也体现了美术是文明与文化的反映,是人类思想的外化形式。[2]由此看来,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的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