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西结合的文化

中西结合的文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5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西结合的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西结合的文化

篇1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作为一种文化结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内容涉及到人类的所有生活方式。本文试图从文化现象层面对群众文化进行社会功能分析,从文化建设角度探讨其文化价值。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一个广义、不确定的概念,又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

(一)文化现象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能够适应群众文化。除了自身职业意外,人们会主动去参与一些活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达到了开发自己的目的。社会由人、自然环境、文化组成,群众文化是最多人类参与的文化类别,所以也是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内容。对于时代、民族、地域来说,群众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二)文化建设方面

群众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类别,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是我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有自己的文化事业、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方法与内容和最重要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文化建设领域中,它与精英文化同步,与文化建设产业和民族的民间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一)社会功能

文化是国家为了满足人类生活各种需求的风俗和工具。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文化要素是正确的,那么它一定是活动的,并且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要求人类一定要对文化的功能进行探究。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活动是指艺术活动和游戏,人们需要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减少生活上的压力,从而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其他生活工作中。然而群众文化的功能远不仅如此,下面具体分析群众文化的功能。

1.娱乐与交流功能。随着经济稳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竞争也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忙碌,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缺少了很多的业余时间。很多人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学习专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日渐减少,群众的娱乐生活变得乏味无趣,幸福感也在忙碌中逐渐减少。物质生活无法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我们需要充实我们的文化生活,就要多与人沟通交流,多参与娱乐活动。

群众文化对于艺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属于集体活动。如今社会,同样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可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年代,人们都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

2.仪式与团结功能。中国是礼仪大国,从一个人出生、婚礼、寿宴到去世都有相关的仪式。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礼仪的类型,各个地区的礼仪规矩也存在差异,但都会根据当地的习俗举行相关的仪式。群众文化活动将会在仪式中有所体现,人类通过参加仪式使得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仪式的参与者都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团队,通过这样的仪式,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符号与象征功能。群众文化最能反映民族文化和当地风俗。当今社会,人类非常重视文化给城市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群众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活氛围。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呢?城市只有从群众文化入手才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为了城市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优秀群众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二)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具备重要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和主导文化。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主导文化需要能够支配文化、领导文化并且发挥主导文化的领导作用。我们应该以巩固和维护社会共同思想为基础,用文化的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2.群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文化建设是由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事业建设组成的。文化产业是以营利为主的,文化事业大部分是由国家提供以公益目的为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文化市场的存在,而文化市场则依靠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能力和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也在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势必有所改善,消费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文化产业的市场会不断扩大,当没办法产生最好决策问题时,就会采取民主决策。

篇2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航行技术、海外贸易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船体木板用榫接合,或用铁钉钉住,再用桐油、麻丝、石灰等嵌缝,以防渗漏和锈蚀,所以船只坚固。船舱内分割为若干个水密舱,即使有一个或两个舱漏水,也无倾覆之虞。中国水手会利用季风远航,在海上用罗盘定位。船舶大者可至载重300吨,乘坐五六百人。中国海船远航南洋群岛、印度东西海岸、阿拉伯海,以至东非海岸,把大量的丝绸,特别是中国陶瓷运往所到之处,以致有人主张应该有一条海上陶瓷之路。中国人发明的磁石指南针,就是由此传到阿拉伯人的海船上,再传及欧洲等地。

阿拉伯文化在中古世界的重要性,就是它融会、沟通东西文化和保存、发扬西欧的文化。西欧中古早期文化落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淹没无闻。阿拉伯学者在所占领的亚、非、欧三角地区内,吸收了许多古典文化,把大量希腊学术著作翻译为阿拉伯文,加以学习、传授。从12世纪开始,西欧加紧了向先进的东方文化学习的步伐,这时阿拉伯人的西班牙成为把文化传向西欧的一个中心。阿拉伯人在托莱多成立了翻译学校,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把已不为西欧人所知的一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的著作,以及大批阿拉伯人的哲学、科学著作,从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供西欧人学习。另外,阿拉伯人还曾一度占领西西里和南意大利,这里也是把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的通道。

篇3

一、洋节盛行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

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很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更注重社会性与人文关怀,它以娱乐、狂欢为特点,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因而洋节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大行其道。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的敬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渗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强势强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这也是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体对洋节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被投放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将消费洋节等信息强制灌输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洋节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

现在的“90后”习惯于过圣诞节,都知道圣诞老人,也会唱“JingleBells”;而鲜少有人知道过春节时要祭灶、扫尘、贴对联、送门神;也不知道元宵节要、放花灯、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节得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90后”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状,2006,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发出联名倡议书抵制圣诞节,并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二)西方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历)元旦”、“五一”这些舶来品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节日单中,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在元旦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亲朋好友互致问候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节则是劳动者通过顽强不屈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权益,代表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今天,当举国上下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迎新年钟声庆祝元旦时,当与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时,有谁会提出要慎过这些“洋节”?

(三)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应对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义,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终将难挡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