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5 15:25: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儒家文化与传统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以国学为基调,
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中浸濡
我校校舍原为台湾叶氏集团援建的进才中学国际部。建筑外墙呈古代学宫特有的褚红色,校园整体布局“外方内圆”,展现中华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校内还我们精心设置了“优秀传统文化走廊”。在2010年7月,进才实验小学单列办学之初,我们就思考如何装扮校园,经过多次论证,大家达成共识:越国际化的地方越需要民族的文化。学校地处联洋国际社区,约50%的家长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家庭经济丰实,以后出国旅游、学习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定在国学,学生们在校园内行走,随处可见墙上、柱子上张贴的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濡在中国经典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二、以课程为载体,
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悟
课程,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其魅力。4年来,我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在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开发了茶艺、葫芦丝、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中华成语小故事、上海童谣、弄堂游戏等二十多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道德、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
我们还根据本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专长,并聘请校外专家,在学校城市少年宫开设“茶艺”“剪纸”“国画”“书法”“葫芦丝”“民鼓”“抖空竹”等十多门民族传统技艺培训课程。城市少年宫开展的民族传统技艺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爱参加培训学习。同学们通过培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学生在全国和上海市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画作获得国家、上海市各类奖项。通过培训,目前全校学生都会吹奏葫芦丝,彩云之南特有的音乐情愫伴随着整个校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年我校一位4年级学生,转学到英国一所很难进的名牌学校。校方对她进行考察时,她穿上民族服装,兴致勃勃地表演茶艺,征服了所有考官,顺利入学。
三、以实践为平台,
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体验
我校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贴近生活,深受学生以及家长的欢迎。
1.在传统节日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我校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体验中华美食、中华服饰乃至中华精神的无穷魅力。
深入挖掘民族纪念日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014年9月30日,是中华民族首个烈士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来到高桥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2.在走进场馆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除了春秋游以外,还会组织一次以上的“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场馆”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场馆,如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等。
通过走进场馆,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感悟其特征与独特魅力,在欣赏、感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态度。
同时,场馆教育开放性与多样性的学习环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展品可引发学生对其造型、内容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馆内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包括对其功能、历史意义等的认知、解读、体验和感悟,进而依托科学知识与理论依据进行辨析,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在真实情景中体验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创造潜能的开发,同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的习惯,拓宽审美视野,形成综合学力。
在西方文化强势进入我国的形势下,传统节日文化正受到巨大的压力。寻求有效的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障有深远意义。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障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需要幼儿园、社会、教师、家长等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园的关注是实现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
1.幼儿园要举办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在我国传统节日时,幼儿园要根据节日特色举办精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营造中国特色的节日氛围,向幼儿宣传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爱上我国传统节日。在活动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不仅要考虑传统文化特色,还要考虑用何种形式呈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欲望。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接受能力出发,适应幼儿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在活动现场,向幼儿进行耐心讲解,营造轻松活泼的节日氛围,增加与每位学生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班级里多才多艺的小人才,班级自导自演一个小节目,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手工创作评比竞赛的活动,让班里每位儿童都参与进去。这样不仅激发了教师和儿童的节日热情,还促进了儿童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理解。
2.幼儿园要在日常教育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内容
幼儿园应当在日常教育中注重熏陶教育。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范围较广,而且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要将其隐形地放在日常教育当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节日的知识,运用讲故事的形式传达出来,在课堂创设情境时,可以将传统文化节日作为大背景。
3.幼儿园要顺应幼儿生理特点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幼儿有着十分明显的生理特点,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他们对某项任务不感兴趣,那么就不会去有效完成。而且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差,活泼好动,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渗透进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时,安排一些游戏环节、知识竞赛等,表现好的同学有奖励。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增加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社会的帮助是实现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
1.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我国教育部门曾经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儿童基础教育当中的重要价值,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来引导幼儿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从幼儿开始就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强国家人民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文化保护意识。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去执行。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幼儿学科知识点上的掌握,而是培养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习意识。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将幼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从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积极号召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开发调研工作,鼓励研究者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分析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教育相结合。
2.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手段的宣传作用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传媒手段多种多样,而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手段已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幼儿本身就对画面、乐音等很敏感,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电视、电脑、手机等增加传统节日文化宣传的内容。例如,媒体可以专门制作一些儿童喜爱的节目形式,精心制作一些动画、公益广告等,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专门开设与儿童观众的互动节目,通过媒体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吸引儿童家长与儿童一起参与,增加节目感染效果。
三、家庭参与是促进儿童传统节日文化意识的坚强后盾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共同参与的活动。父母对于孩子的思维、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当中,家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父母要与幼儿园保持紧密的联系,积极配合幼儿园系统的教育工作,在语言上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而且特别爱模仿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有新鲜感的事物。如果幼儿感受父母特别热爱传统节日文化,那么也会与父母一起接受传统节日。这就要求幼儿家长要先热爱传统节日,树立正确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念,并认真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背景、风俗等。然后家长再根据对幼儿心理特点的了解,运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有利于保障国家在未来发展中的民族凝聚力,有效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渗透。幼儿作为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传统文化的辅助。因此,国家、社会、幼儿园、家庭等要发挥自身的独特力量,促进幼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腾文公下》)的英雄气概等,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教材。这些教材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努力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就是将别人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有了这一前提,才能超越利己的天性,关爱、同情、尊重他人。这种良好的品格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为社会履行责任。
三、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孔子说“学而不厌”,强调学无止境。他告诫学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数十年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并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古人做学问的精神,使学生能有所感悟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刻苦学习,努力追求。
四、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提出学思并重的原则,强调在学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作用,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意思就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疑惑而更加危险。这一学思并重的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敢于创新,敢于质疑。
五、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