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言的训练方法

语言的训练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9 10:08: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言的训练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言的训练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20-01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但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上严重欠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怯于沟通、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从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展现。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高职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突出问题

语言表达不仅要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交流的内容,还要将各种情感和表达的内容主题突出,准确、清晰的进行交流。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用词用语不准确妥帖,表达不顺畅,语句不通。

2、语言表达内容不明确,层次结构不清晰。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但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和情感的表达。缺乏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流畅性,显得思维混乱。

二、提升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及明晰性训练方法及手段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是指语言表达中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观点明确及结构层次清晰等,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将相关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系统、规范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材、考核方式等。同时,教育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应聘就业、社会交往以及成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修养与训练,在校园内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性土壤。

1、开设说话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高职教学中,开设说话课很有必要。说话课的开设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通过说话课,以介绍、交谈、讲演、解说、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方法和技能,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开展诵读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有利语言积累 。近年来,诵读对于人大脑、身心各种机能良好的潜在效应已经在各国研究人员的相关实验中不断得到印证。在说话课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促进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展词语运用竞赛活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词语而语塞结巴。这样才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用最确切词语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特征及作者思想。

(三)用“录音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准确的评判,只能根据别人的点评对自己的讲解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录音机把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播放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演讲,辩论,广告会,新闻会,现场招聘会,电影沙龙,读书沙龙,原创表演和表彰大会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语速的技巧来表达讲演内容,善于运用无声语言(表情、姿势、手势)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实践促进教学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训练的补充与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的表达能力得以不断的巩固、强化和空间的伸展。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形成一个学习、运用、研究语言表达的更大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效果也更好。例如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知识竞赛、选拔校园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比赛等以口语表达训练为目的的课外活动。要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打开“言”路。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动互补,形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口语学习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四、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因此,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新闻采访”、到老人院孤儿院进行各种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2

培养学习语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项事物感兴趣,才会从心里想去认识它、了解它。聋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培养聋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情景教学是个重要原则。不管是人为情景,还是自然情景,都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相对来说,人为情景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在训练时,借助周围场景、动作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把训练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结合起来,帮助聋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掌握训练内容。在这种或随机、或设计的训练场景下,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聋生学习语言。例如,在教《买食品》一课时,我们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小商店,运用情景教学来完成的。像这样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下,让学生结合实物,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来亲身体验文中角色,学习对话。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利用学生的兴趣,结合生活场景,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二、利用课堂教学,

全方位进行语训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三操训练和发音练习是我们每堂语训课之前必做的准备活动。舌操、唇操、呼吸操配合发音练习为聋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还能提高学生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准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的听力语言水平,可以采用听话、看话、说话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利用情境图,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情景,认识图画内容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提高聋生语言表述能力和交往能力。

三、建立语训小组,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我校坚持“走特色之路,创特校品牌”的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对学生的学科特长和艺术、运动、职业技术等方面都加大了教育力度,并把聋生的语言发展和能力培养作为特色训练中的重点内容来抓。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把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包括发音技能训练、听力训练、会话训练,并教给聋生读儿歌、读古诗的技能。另外,一些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在课下也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信心。

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语训效能

让聋生佩戴助听器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但任何助听器都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在校聋生的听力损失普遍较高,即使再完美的助听器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的听觉功能状态。

为了能让聋生更好地学习语言,我校先后购进了三套语训设备,供学生平时上课使用,并确保语训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每堂课必用,做好正确调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在使用中的效能。

设备的使用,使语训效果更佳。目前我校语训班学生大多数能够和家长、教师对话,一年级学生也能较为流利地读通顺语文段落和数学题目。去年学校又新上了“新概念学说话”和“启音博士”两套语训设备。用新设备进行语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大大调动和激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使语训效果更加显著。

五、与各科教师配合,

全方位发展学生语言

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训课的任务,它渗透在思想教育中,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每一个特教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学校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口语为主,各科教师要把语训意识体现到每一堂课中,每堂课都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进行语训,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语言的表达、训练有特定的内涵,而且还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一个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它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

一、数学语言

笛в镅允且恢钟斜鹩谧匀挥镅缘目蒲ёㄒ祷语言,是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表达形式。“特定的教学背景和特定的教学内容都影响着数学教学中语言的句法、语义及实效等特点,因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他们都与日常用语不同”。由于小学生的所学知识有限,相对而言所训练的数学语言更多倾向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

1.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等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语言的工具性显得特别突出。在一定意义上讲,“说题”比“做题”更难,也更重要。尤其是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期,语言训练就显现出突出地位。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决定了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教学中检验每个学生是否开动了大脑这个思维的机器,思考的是否正确,想的是否有条理、有依据,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因此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

三、训练数学语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1.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数学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对判断、推理的程序把握要准确,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二是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

2.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首先,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教师不能有半点疏忽。例如问:“什么是质数?”有的同学回答:“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于是教师问:“8能被1整除吗?能被它本身整除吗?那么8是不是质数?”学生立即发现自己表达错了,应该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弥补了该生语言的缺陷,强化了正确的概念。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这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3.教师要给学生设计“思维模式”去模仿。例如数学倍数应用题,可以这样教学。“小明有红花四朵,黄花是红花的三倍,黄花有几朵”。教师提问:(1)谁和谁比?(2)把谁的朵数看成单位“1”?(3)黄花有这样的几份?(4)求黄花有多少朵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法则计算?这样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思路,去讲去说,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反复练。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了用数学语言。

4.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不同的训练手段

(1)概念教学。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简、添加。如积的变化规律不能说“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漏掉了“一个因数不变”这样的首要前提。其次,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也是训练学生的重要手段。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与“整数就是自然数”的区分判断;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判别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计算题教学。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如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算理。就像4+5的思维顺序是:利用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因为4和5组成9,所以4+5=9,又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5=4,9-4=5。按照以上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条理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口算的原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口算方法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