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言艺术特点

语言艺术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言艺术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言艺术特点

篇1

民歌是我国蒙古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最早的一种语言艺术,原始歌谣同人们的生存斗争直接相关,即或标志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狩猎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等等。青海蒙古族的原始民歌也如此,由于历史上的频繁迁徙、征战,青海蒙古族进入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存斗争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独特的精神财富,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把青海蒙古族民歌同我国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歌词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青海蒙古族民歌有以下几个比较显明的特点

(一)词语的地域性特点

青海蒙古族所操的语言,属我国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在语音词汇等方面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如阴性词中的[x]辅音在青海蒙古语里读作[k],把[d3]读作[dz]等,在词语方面也有许多特点。长期以来,青海蒙古族由于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频繁往来,在饮食、服饰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吸取了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一些成分。而标记这些成分的词语,除借用以外,主要是用自己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手段独创的一些国内其他地区蒙古语言中所没有的一些地域性很明显的词语,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成为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蒙古族语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如《巴音杭盖》这首民歌翻译成汉语就是:把那精灵的枣骝马/拴在了蒙古包的外边/ 和那幼小的兄弟们/ 高高兴兴去会面。其中的“拴住”就是一个方言词,即:arxlna (口语),arxalan-a (书面语);还有“外边”:gadza (口语), gadan-a(书面语);“幼小”:kendz(口语) ,nilx-a(书面语)。

(二)比喻的地域性特点

青海蒙古族民歌歌词中的比喻十分夸张而形象鲜明,几乎将夸张对象推向了极致;有的表现出了一种既浪漫又滑稽,带有诙谐的讽刺意味;既表达出真情实意的情感特征,又有极强的叙述性,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翻译成汉语就是:“吹掉毡顶的风,算什么大啊!浸透了皮袄的雨,算什么大啊!叫天鹅迷路的酒壶,不算大啊!叫野骡疲惫的路,不算远啊”。用“风”,“雨”,“酒壶”,“路”等具体事物来比喻满清统治者的恶势力。这种隐喻的比喻手段,使喻体直接在本体的位置上,虽不用比喻词,但寓意形象深刻,能启发听者(读者)的联想,激起蒙古族人民对满清统治者镇压蒙古族人民的愤怒的感情,同时表现了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的艰苦,求生路途之遥远,更折射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顽强。这首歌曲腔调悲壮,语句短促,节奏低缓,装饰音较少,带有鲜明的渲染性特征。

青海蒙古族民歌经常用珍爱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爱憎的感情。如:马、鸟、树等。通过这些动植物表现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历史上,马是蒙古族人民草原上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是蒙古人最忠诚的终身伙伴。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每个蒙古人都是离不开马的。所以对马的赞美成为青海蒙古族民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蓝色草原的马驹》:“有十匹马的价值/ 是白嘴枣骝马啊/ 有二十匹马的价值/ 是青灰色的马驹啊!”;《百灵鸟》也是一首表达人们愉悦心情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特点的感情热烈的民歌,歌词的汉译是:“百灵鸟唱起歌来/我们该回家了/ 带着幸福和快乐/一路欢笑一路歌”。这是在宴席快结束时最年长者开始唱的,预示着宴席即将结束。

二、衬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衬词是一种虚词。它是原始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迸发于胸中的各种情感的外显,当人类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发展之后,这种衬词在歌词中却变成为行文优美、活泼,成为表达感情、协调节奏的重要手段。而添加的这些陈词,在歌词中不但起着衬托作用而且成为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语言成分,尽管它是虚词,但它能使歌曲旋律更加生动、优美,更加生活化。如《美丽的马鞍》的歌词汉译是:“咋哪都,它背上有美丽的马鞍/咋哪都,给它五颜六色的光环/在喜庆的日子穿的/咋哪都,有花边的皮袄”。在《左旗的马驹》里唱道:“左旗的马驹/哎达拉马尼是米黄色的一群马/ 左旗的阿哥/哎达拉马尼是我最尊敬的人”这些衬词有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感表达。从表面来看,衬词在歌词中虽然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它在增强歌曲语感,烘托歌曲的气氛,增强感染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深沉的内容,明快的表现

民歌是艺术,又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也承载着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所以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青海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里,又承受过历史上的种种社会遭遇,在艰辛的历程中,期盼着平等、平安、吉祥和幸福,而且他们特别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少民歌都体现着这种精神。因此,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成为青海蒙古族民歌的主旋律。

歌词题材主要以歌唱故乡、骏马和英勇的先辈为主,赞美劳动,祈求幸福,也有追求幸福爱情的情歌。歌唱时腔调多变,词语较少,节奏悠长,语言精炼,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愿望的激昂情感中蕴含的忧伤、思念、怀古等深沉的思想感情。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巴音杭盖》、《百灵鸟》、《查汗赛的柳树》等。

四、形象的比喻表达,质朴的情感诉求

在历史上,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离不开它,他们把马当做美好的事物进行歌颂,创作数以万计的赞马歌,在歌中对马的崇拜表现得十分丰富。青海蒙古族民歌的这些基本构思和主题,既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灵的自我彰显,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倾诉他们最纯真精神理想和精神世界,也是蒙古族人民生存、发展、鼓励自己和教育后代的最重要的精神养料和动力。青海蒙古族生活在辽阔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环境严酷,要在那里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的好,必须主动地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他们的许多民歌就突出地显示出这种思想和情感,而且表现出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豪迈的气魄。如《青云马》的歌词汉译是:“把那心爱的青云马/拴住在蒙古包的门前/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啊/与你共饮欢歌心相连/ 在多雾的水湾草坪上/绊住了放牧的骏马/ 只有水湾的丰美好牧草/是骏马觅食的地方”。

五、小结

青海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语调悠长多变,感情深沉、真切,充分展现出蒙古族民歌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调跌宕起伏的艺术魄力。而这些特点源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才能形成了青海蒙古语言特有的地域性特点的民歌。当我们在聆听民歌手的歌唱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入到那种空旷、豪迈的境界中去,体验那种孤寂、安静、悠长而又豪爽、豁达的蒙古族牧民的精神世界的崇高和伟大。

参考文献:

篇2

以歌编舞,舞尽曲意。歌编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风格和歌词的意境为基础创编的舞蹈。语言在这里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歌词加上音乐的翅膀,使歌声在所有乐声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声作为舞蹈的伴奏最为自然、和谐。所以,用歌曲编舞这种形式极为多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词这个语言因素的作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往往成为舞蹈创编者选择的对象。有的直接选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变;有的选择歌曲的一个片断,有的则重新创作一首或一个歌曲片断。歌编舞通常有以下几种创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编舞。

选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变,以歌曲的旋律、歌词和风格为依据来编舞。过去,人们常常选用《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传统歌曲创编舞蹈。改革开放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国娃》等一批优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对象。选用完整歌曲编舞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众歌曲较多,选择范围大;二是这些歌曲的旋律优美,适合舞蹈;三是音乐磁带比较容易获得,创编者不用为了请人创作或录音花钱费力;四是流行的群众歌曲大家都比较熟悉,用这样的歌曲作为舞蹈音乐有助于观众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产生共鸣。

2.用改编歌曲编舞。

以某首歌曲为基础,根据舞蹈表现的需要,重新组织和改编歌曲。用改编歌曲创编舞蹈。编舞者可以根据舞蹈内容和表现的需要改变或重新创作新的音乐部分,使舞蹈音乐既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还给舞蹈创编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不过,改编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样容易获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录音师的一系列创作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满意的结果。

3.选用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从某首歌曲当中节选一个段落,安插于舞蹈音乐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歌曲片断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结束之处,一般作为主题歌出现。人们可以通过歌曲片断的歌词来联想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断的突然出现还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观众的情绪推向。歌曲片断也可以放在舞蹈的开始部分,通过歌词把观众带入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之中,起到点缀和烘托的作用。戴爱莲在六十年代创作的《荷花舞》,就选用了歌曲片断,歌词的内容加深了人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人声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们带入美的境界。

4.创作歌曲片断。

根据舞蹈内容表现的需要,创作独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断,安插于舞蹈的某个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舞蹈《飞夺泸定桥》在表现战士冒着烈火冲向敌人,舞蹈到达的时候,只用舞蹈已无能为力,这时,采用了歌声来代替真实生活中的口号和呐喊声。当桥头火起,战士突然静下来构成一幅持戈待发的画面时,响起了高昂的人声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冲上去!把敌人消灭光!”雄壮的歌声表达了战士的决心。在这里,歌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舞之不足,以歌咏之。用舞蹈难以表现的东西,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

二、语言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1.歌伴舞。

篇3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位水平接近的初中物理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相差无几,教学内容也相同,但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一个教师讲课讲得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兴趣,学得兴致勃勃;另一个讲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所以说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下面就语言艺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物体惯性时,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受到”一说。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无论实验再准确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抽象了。这是就要可以适当夸张举例: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大家走两条长度宽度一样的水泥路和泥水路吗?哪个走的快一些?长度,材料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不就像走一条公路和过一条钢丝吗?而材料横截面积一样,长度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去食堂和去桂林吗?哪个先到?这样生动形象的知识就深深的印入同学们的记忆里。

三、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语调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入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用过高音和低音语调上课。发现做好是结合起来效果最好。例如在讲到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笔者忽然由高音转为低音,浑厚的男低音配以食指向下指的肢体语言。极其形象的表演了这条规律。同学议论纷纷,后面没有听到的同学忙问前面的同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如笔者在讲分子的动理论时,由于过于抽象,就讲了一句话“像癫子一样到处乱跑”。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认识。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就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北出南归”;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