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30 11:13: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引言

建筑在今天的生活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高层建筑虽然节约了土地资源,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肯定,但也有一些资源浪费的问题出现,高层建筑的电能使用是比较主要的问题之一,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关电气方面节能的有效措施。

2建筑工程中电气节能原则

2.1符合建筑使用标准

建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电气节能是这项工程的一个子模块。在实际的电气节能设计原则当中,相关设计规划必须要在符合建筑使用标准这一个大前提下进行制定。其具体要求就是在适宜用户在用电安全和基本用电保障上,不断优化电气系统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失,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计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为建筑用户的安全用电、稳定用电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2.2环保节能原则

建筑工程电气节能技术的核心即是要体现环保节能。环保节能原则要求建筑工程减少电气能源的损耗,优化电气系统结构,提倡使用环保用电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保节能原则贯穿于建筑工程中电气节能技术的各个方面,是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建设人员所要仔细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节能和环保不是两个单独存在的理念,其是一脉相承的:节能是促进环保的充分条件,环保是节能的直接反馈,这也是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2.3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建筑工程电气设备使用的适用性,其为建筑整体提供符合生活工作需求的相关物质条件,保障建筑内部的良好环境,维持和保障相关工作正常运行;②经济适用性,在建筑工程电气节能技术的设计应用当中,经济适用原则是决定节能技术能否成功施行的重要因素。经济适用原则将实际建筑工程中的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通过各种策略、措施(主要是使用节能技术)减少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的开支,实现电气技能的目标,帮助建筑工程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电气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3.1供配电线的节能设计的应用

电线在电能的输送过程非常重要,电线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实际的工程中,电线选择不当大大的消耗了电能,因此,电线方面的节能是非常重要的,是用电器正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材料。有其导电性更加的重要,直接影响使用效率,目前在我国高层建筑中大量使用电线,消耗的电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采用节能线路,降低电线电阻值,首先考虑高层建筑物的电压等级,合理安排供电半径和建筑物高度。确保电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行业的继续的向前发展。按照高层建筑的特殊性,科学地挑选导线的品种,选择最适合的导线,一般情况下,导线用铜线是最好的选择,有时也可以使用铝芯作为导线。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缩短低压线路的供电范围,进一步提高导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施工过程中,把变配电所安置在比较靠近负荷中心的地方也是可以考虑的。

3.2合理配光节能技术

(1)利用照度计算原理优化配光在实际的建筑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对整个建筑的照明灯具数量进行规范,还需要通过降低减光效应等方法,达到灯具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照明节能。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室内的减光效应与卫生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室内卫生十分整洁的时候,则减光效应则会变小。因此,保持室内整洁也是达到合理配光的一种有效途径。(2)各种照明有机结合合理配光照明需求之下的配光工作,需要根据同一时间段当中的照明需求、同一时间段当中的不同照明需求、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照明需求来进行进一步的考虑。从而达到合理配光与节约能耗的目的。在实际的建筑照明系统当中,主要的照明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般照明、混合照明、重点照明、点缀照明、应急照明、泛光照明等。通常情况之下,都是采用多种照明类型搭配或是单个类型照明主导的方法进行搭配。例如在设计工作室、钻石加工室等地方,在利用一般照明满足主要照明需求的同时,还会利用局部照明来满足工作要求。在商场当中需要通过灯光的点缀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将点缀照明与商场实际照明相结合,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同时,突出商品的特征。在提高顾客购买欲望的同时,也实现了节能的最终目的。

3.3变压器的节能技术应用

根据统计的结果表明,高层建筑中变压器的节能技术器的台数多、容量也大,变压器在传输功率的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无功功率的损耗,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降低电气方面的损失。我国节能型的变压器在质量方面没有问题,努力推广这种变压器,促进高层电气方面的节能效果更加的明显。我们可以采用静止无补偿器提高功率,在建筑中的电力系统中,采用感应之类的设备,提供大量的无功功率,经过多级的线路额输送,将损失一部分的电路,这样将降低发电供电设备的能力,导致电能损失的增加。但是静止无补偿器装置,能够弥补无功补偿设备的明显缺陷。当高层建筑物需要电容量大的变压器,应该减少使用数量,适当降低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

4结束语

为切实提升建筑工程中电气能源的利用率,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电气节能技术要点,以不断推动和发展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峰伟.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35~36.

篇2

Abstract: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hol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it is throughout the entire decision-making, design, construction, settled part of the process, it can be said to be a key project of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phase. This paper write start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efficient design principles, methods, measures, and take a simple analysis of building electrical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Key word: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energy-saving method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整个人类都处在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之中。因此,只有合理使用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努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焦点。在我国,建筑电气部分的能耗相当可观,建筑电气节能降耗在我国今后发展中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实现建筑电气节能迫在眉睫。

一、建筑电气的概念

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这里谈及的“电气技术”主要由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楼宇智能技术等综合而成。

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

就是基于满足在建筑物内创造良好人工环境提供的必要能源,为建筑设备运行提供必需的动力,按照用电设备对负荷容量、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来优化供配电设计,促进电能合理利用。

2、节能性原则

建筑电气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没计的一部分,设计过程中要与有关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动力和工艺等工种密切协调配合。节能的着眼点,应考虑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消耗,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设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正确掌握设计标准。对于电气安全、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设备布置要便于施工和维护管理;设备及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1、照明节能技术的应用

照明节能设计就是在保证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和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照明系统中光能的损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光源的选择应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合理选择光源的光效、显色性、寿命、启动点燃和再启动时间等光电特性指标。一般房间优先选用荧光灯,在显色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宜选用三基色荧光灯、稀土节能荧光灯、小功率高显色型钠灯等高效光源。高大房间和室外场所的一般照明宜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等高效长寿命气体放电光源。

2、选择恰当的照明方式或装置

选择恰当的照明方式或装置也是一种可行的节电方法。根据照明使用的要求,分别采用各种节能型开关,如病房、卧房可采用调光开关;室外场所和公共场所得照明则可采用光电、声控开关;走道、走廊等场所可采用节能声控开关。当使用者需要时才开启照明,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灯时间、数量和过高的照度,以有利于照明的节能。

3、合理选择照明电路控制方式

自然采光是绿色环保的照明方式,也是照明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电气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利用自然光和室内照明的有机结合,选择理想的照度标准值,尽量少用一般照明,可考虑非均匀照明、混光照明以及其它灵活的照明系统的综合运用,使灯光充分得到利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4、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技术与产品

太阳能是无处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照明技术的开发利用,可节省资源,减少废气排放,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使用和破坏,保护地球环境。此外,太阳能照明技术通常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入射的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提供给照明负荷。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措施

照明系统、动力系统、供配电系统是建筑物用电最主要的三大块,我们根据这三大系统的各自特点来一一阐述建筑电气节能在设计时的应对对策。

1.照明系统的节能措施。

照明系统,可谓是与消费者最为息息相关的电气系统之一,消费者眼能看到、手能触到、通过电表的显示也能直接了解到电能的消耗量。同时,照明系统也是电气设计中涉及面较广的一个部分,它涵盖了房屋内部、通廊过道、小区内外部等。对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旨在保证人们可视度和视觉舒适度的要求,并且在保证照明器材质量的前提之下,尽可能降低照明系统内对光能的无谓损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光能。

照明系统的节能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要选择相对高效的光源来进行设计。

按照照明设计的规范文件,对各个不同场所的照度标准、照明功率密度、视觉要求等进行严格控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控制好照明规范的各个条款,就是要从单位面积上限制好安装灯具的功率消耗。

(2)照明方式的选择很重要,要做到合理与便捷。电气设计人员与建筑物设计人员是紧密相关的,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参考建筑物的整体规划和窗体朝向等进行节能的安排,必要时候,可以对建筑物设计人员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自然光是最为有利于身心和日常生活的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自然光,可以帮助施工单位大大减少电气能源的消耗。设计人员要注重自然光与室内照明的合理结合,既能保证人们的日常用光,又能有效节约照明设备的使用与供应。同时,根据自然光所能达到的光照效果,设计合理适用的灯具照度,在自然光效较好的建筑群中,可适当减小照明设备的照度,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另外,所自然光照位置、强度等,可以适当地分区安排照明设备,不均匀布光或者使用混光照明。

(3)注意照明控制方式的设计。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布光的不均匀程度,适当增加照明控制开关,减少消费者全光照明的机率,通过照明设备开关引导使用者哪里用光就点这哪里,有效减少发光设备的同时使用数量。另外,根据建筑物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开关,以便整体控制。比如在学校、宾馆、体育馆等地,可以对走廊、公共活动区域的照明进行统一布控,使用同一开关进行控制,设专人根据天气情况或时间变化进行光照控制,减少光能的浪费。

(4)电气附件的选用也要节能。日常施工和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更关注于照明灯具的节能减耗,却忽略了电气附件也是耗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小见大,电气附件的日常耗能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般而言,荧光灯的电感镇流器功率为灯管额定功率的20%,而相比之下,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D)的电子镇流器则仅为灯管额定功率的15%左右。更实际的是,气体放电灯的电子镇流器要比荧光灯的电感镇流器更为轻巧,并且噪音小、无频闪、升温速度也慢。比较下来,电子镇流器的节电能力要远远大于电感镇流器,因此在选用气体灯具的地方,选装电子镇流器更为实用节省。

2.动力系统的节能措施。

电动机是动力系统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家电还是大型电力设备的使用,都离不开电动机的使用。电动机的电力消耗是相当大的,如果在电动机的运转与用电上节约能源,则可以为建筑电气节能提供更具成果性的帮助。要想减少电动机的耗能,最好从提高其工作效率上入手。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电动机的不同负荷特征来选择使用型号。要根据施工环境对电动机负荷需求进行评估,避免选用负荷过大或过小的电动机型号。

(2)积极选用高效率的电动机。尽可能地减少电动机的空载和负载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3)改进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提高其在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比如交流电动机可以选用变频调速的方式,或者是在压缩机、电梯等机械设备上使用变频器等。另外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控制,保证电能消耗的计算与实际应用符合。

3.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措施。

这主要提在运输、转换等过程中进行节能减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途径:

(1)慎重选用供电电压。在相同的供电情况下,电压越高,电能的损失越少。

(2)选用简单的供配电系统,选购时注重产品质量。

(3)变压器容量选择合理,变压器使用数量据实际建筑物所需采购,不可浪费,也不可缺少。

篇3

1 建筑电气节能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促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随着建筑工程对能源消耗量的增加,造成了我国能源与资源的紧缺,同时也破坏了生态自然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省能源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也是建筑节能必然要考虑的。

2 建筑电气节能的关键点

2.1 配电设计环节

在建筑电气配电设计中,合理选择变压器和正确进行功率因数补偿这两个环节,对减少电能损耗、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和型号选择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有选择高效率的变压器、恰当进行负荷率选择以及考虑环境温度影响。

2.2 电气照明设计环节

在照明设计中要抓住光源选择、照度计算和系统设计几个主要环节,做好照明节能设计,使电能损耗尽可能低,应合理平衡各相上的负荷,合理设计照明控制方案。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是电气照明设计中的重要依据,标准中的第6. 1. 2~6. 1. 7条强制性条文规定了照明节能的具体指标。

2.3 照明方式的设计环节

在电气照明范围上考虑,要选择合理的照明方式。照明方式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在满足标准照度的条件下为节约电力,应恰当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方式。

3 建筑电气节能的解决方法

3.1 变压器的选择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节能型变压器,城市电网供电的电源电压已经确定,线路上的电流是不能改变的,要减少线路损耗,只能减小线路电阻,所以应选用铜芯变压器,尽量降低变压器电阻的绕组的电阻,增大通过电流。

合理确定负荷率,《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3年版)第3. 4. 15条规定,变压器负荷率为70% ~85%。从变压器的节能角度来讲,当变压器长期处于轻载运行时,使空载损耗的比重增加和功率因数降低(低于0. 5)。特别是当一、二类负荷采用双变压器制供电方式时,有些项目负荷率低于0. 5,如果选过大变压器容量,既造成基建投资的增加,又使空载损耗加大,功率因数降低,这样会造成电力系统的电能损耗增加。与此相反,当变压器负荷率过高(≥85% )时将会使变压器的寿命缩短,效率降低。当然,由于非线性负荷日益增多,电力系统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增加,也会加重变压器负荷,设计时应预留发展余地。所以类似一、二类用电负荷供电时,从节能要求考虑,变压器的负荷率在60% ~75%是合理的。但如果只考虑单台变压器三类用电负荷供电时,则变压器负荷率采用65 % ~85%是比较适宜的。

3.2 照明光源的选择

高效的照明光源是实现照明节能的首要因素。天然光源是一个最好的照明光源选择。应千方百计把天然光源合理进行利用,在建筑物中尽可能地利用天然光源,以达到节约照明用电的目的。在照明节能的实施工程中,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制定建筑物的采光标准,确定采光方式,将采光和照明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天尽可能地利用天然光源,使建筑物内获得稳定的光照条件。

照明应该选择高效光源。室内外照明不应采用普通照明白炽灯,不应采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一般室内场所照明,优先采用细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光源。荧光灯具有光效高,寿命长,显色性好,一致性好;光线柔和,长时间使用眼睛不会疲劳,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直管荧光灯适用于高度较低的房间,如办公室、教室、会议室及仪表、电子等生产场所。紧凑型荧光灯(包括“H”型、“U”型、“D”型、环形等)适用于家庭住宅、旅馆、餐厅、门厅、走廊等场所。

高大空间和室外场所的一般照明、道路照明,应采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等高光强气体放电灯。气体放电灯应采用耗能低的镇流器,且要安装具有补偿电容器补偿无功损耗的荧光灯和气体放电灯。以钠灯、金属卤化物灯为代表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D)具有发光效率高、耗电少、寿命长、透雾能力强和不锈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道路、高速公路、机场、码头、船坞、车站、广场、街道交汇处、工矿企业、公园、庭院照明及植物栽培。高显色钠灯主要应用于体育馆、展览厅、娱乐场、百货商店和宾馆等场所照明。

3.3 照明控制方式的选择

对于不同场所选用不同的照明控制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所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采用各种节能型开关或装置。相类似的休息场所如卧房、客房等床头灯,这种照明就可以采用调光的开关;公共场所可采用程序控制或光电、声控开关;自熄开关就可以应用到短暂停留的公共场所,如走道、楼梯。虽然我国现有的照明设计标准对于照明控制的具体内容几乎没有详细的要求制定,但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应自己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国际对于建筑节能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领域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公司如果在设计过程中不重视节能,将要面临国际标准的考验,面临国际公司的竞争威胁,极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发展潜力巨大,所有公司都应该精心考虑设计方案,按照节能标准合理设计。为我国人们将来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都能有一个有效地节能建筑环境,这是每一个设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德权、吕君,建筑节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