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化学类专业

生物化学类专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化学类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72-01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and frontier subject of life science,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students,which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ability of them. I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secondly;secon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thir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n improve the enterprise ability of student in futur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gronomy special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improvement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作为生命科学各学科基础的实验学科,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1-2]。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涉及农业环境、作物等多种科学,均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理论和技术对实现农学专业目的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逐渐成为各专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因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在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其能力的提高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当前严峻形势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能够提高农学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农学专业人才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农业实用型人才是农学类学生教育的宗旨及目标,以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资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必然要结合在农业领域相关专业中的应用范畴,讲授最基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内容,介绍新的大农学相关的科研进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最新科研进展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寻找科研兴趣的切入点[5]。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高等农业教育中,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实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熟练分析检测技术,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2]。

3 提高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学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其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相关知识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着重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生产实践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农作物的抗旱、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响应环境的机制研究,作物农艺性状的调控机制、作物栽培模式与品种特性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后期农学类专业课程学习,为学生今后开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以及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奠定基础。总体而言,完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6],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4 结语

农林类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要大力培养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要将创新创业的精神贯穿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等课程的课程体系中,通^专业实验的开设及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要充分发挥农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国家的惠农政策,大力倡导农学类专业学生走涉农创业之路。农学类专业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走涉农创业之路,并努力获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7]。

5 参考文献

[1] 李勇超.以专业为基础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113-115.

[2] 王梦姣.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9(5):112-114.

[3] 高双成,史国安,施江,等.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50-51.

[4] 彭湘奇,王美军,王愚,等.农学类专业研究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13(1):25-28.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5-03

1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1],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要求,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并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实施效果,形成教学方案[2],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化学中的“糖类化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八个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大W二年级本科学生,全为理科学生,专业基础较好。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知识。但本章内容涉及多种糖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应用,内容较为繁杂,且与日常生活及医药学联系较为紧密,更侧重于应用,需要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学知识加以扩展。

3 教学内容

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英君主编的《生物化学》(第2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糖类化学”教学设计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糖类化学”,内容安排1学时。“糖类化学”在实际授课中位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讲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之后,“糖代谢”章节之前,在物质结构与代谢章节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续“糖代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重要单糖、双糖以及淀粉和糖原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及化学性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单糖的结构,双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2)了解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主要性质,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糖类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主要性质,为后续糖代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糖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糖代谢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将糖类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糖类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将本章内容与酶的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出现的实验现象;将相关中药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5 教学策略

在本章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问题式和研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突出形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优点[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药的药效与其成分及物质结构相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设计一个学时,第一节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属于了解内容;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讲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节重要的双糖、第四节多糖、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是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

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糖?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的图片,从而给出生物化学意义上糖的概念,引出本章内容――糖类化学,并概括介绍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简单介绍糖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例进行介绍,可将学生以往所学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结构是怎样的?葡萄糖的结构赋予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节重要的双糖,此部分简单介绍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结构及主要性质。第四节多糖,主要讲授同多糖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内容涉及其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三、四节可通过对比学习,同为双糖,三种不同寡糖由于构件分子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而三种同多糖构件分子相同、连接方式不同,结构、性质和功能也有较大差别。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此部分还可结合相关实验加以讲解,如酶的特异性实验中[4],麦芽糖可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不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通过具体现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属于课程延伸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此部分可作为学生课外自学部分。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由于本章内容是“糖代谢”的前导内容,因此,学生可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以此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糖类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板书设计

黑板设计 板书写在左侧,书写大、小标题等主要的教学内容,板书内容随着课堂进展逐步展示出来[5],形成提纲,便于学生把握本章重点内容。

多媒体设计 通过PPT展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配合文字及图片,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展示章节大、小标题及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重点以彩色强调,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及重点有一个整体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8 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

1)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实例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如甘蔗、土豆、棉花等,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糖?糖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怎样命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引发课堂讨论。葡萄糖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有几种结构?是否可以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知识面。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单糖的化学性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葡萄糖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生化指标会有什么改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如何快速检出?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L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

1)布置作业:葡萄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血糖如何检测?快速检测尿糖的方法有哪些?淀粉和糖原有哪些异同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结构与功能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并与相关实验进行结合,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中药学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中药有效成分与糖类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药效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校园网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类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学生不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延长“有效学习时间”[6]。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的知识掌握较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注意实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生活实例或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紧密连接,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等.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35-37.

[3]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30.

篇3

1.当前高校在我国事业单位分类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转化所面临的困境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算起,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19年历程。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公益三类即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2010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每年授权的数万项专利技术应用率不足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更不理想,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实力增长的作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存在多数专利技术的针对性差、自身转化力弱、对外转化难等实际问题,这是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

高校作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允许其部分市场配置资源,但其整体的“非营利性”定位也是确定的,不允许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问题还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与探讨

地方院校因其历史问题及归属问题与中央部属院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央部属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极高的实力和人气,不论是投资赞助,还是项目研究,它们都拥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然而处于地方政府引导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资源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质量上与中央部属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地方院校的生物专业,特别是专业特色的确立、课程体系的优化、科研成果的推广等内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应紧紧围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促进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生物类专业资深优势和特点,积极为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寻找出路。在此目标与背景下,通过与社会科技中介机构联合依托生命科学自身师资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关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以科技资源集成为目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联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从而积极地服务地方经济。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条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达一些纵向科研课题时,就得考虑其推广应用前景及与当地企业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接受了科研课题,也应从转化应用入手,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当地企业的科技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创造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

生物科学及应用研究机构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新的尝试,高校与政府、企业全方位合作,本着密切联系、高层会商、互惠合作等原则,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术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高校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结合当地生命科学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为当地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以“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服务基层社会,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目标,为使科研成果转化得到落实,切实达到服务学生、教师、社会的目标,就要准确了解企业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难,及时跟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为推进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杨斌黄.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经费结构视角: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中国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丽君.地方高校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政策博弈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9,(5):102-1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