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30 10:22: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能源消耗量是严重制约建筑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瓶径。能否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做出一份贡献,是建筑设计人员的自身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在国内,建筑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能耗占用者。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能耗占用全国经济总能耗的31%。基于此数据建筑行业节能工作将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建筑能源的消耗与发展也在一定方面与程度上相互制约。在实际中建筑能源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最为直观的例子如:城市建筑分体式空调挂机大量使用时,对建筑周围环境影响严重,也加剧同等能源消耗加剧,产生局部热岛效应。对于整栋建筑的能源消耗很大,同时也影响到了周边环境。建筑能源消耗与节能建设不是通过几种简单的新型材料的更换与使用就可以直接解决的,这样的认知是十分肤浅的。建筑物有着平均使用寿命长、建筑周期长、能源消耗大等显著特点。在我国由于纬度跨度大,所以在建筑中细部构造受气温影响很大,这也要让我们建筑设计者对于环境的控制设备及系统全面的集中来解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的居住满意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人们较为关注的空气质量、噪音水平、周边交通环境、绿化指标等。但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包涵了很多的其它因素,其中能耗的占有量、对光线利用、对节能材料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利用现代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建筑声音、视觉、能耗等角度,以消费者的角度结合专业设计人员的理念,对建筑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这不但有利于增强房地产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通过实例了解到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优劣的直观方式。
1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系统简介
1.1先进的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经验。
对于建筑节能系统的建设,其它一些国家已经对这种将建筑节能评价系统建设做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美国有“万能之星节能标准”,此项标准与建筑设计是相关的,能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条件下,激励建筑设计者加快创新节能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在我国由于受地域限制太大,同时各地的建筑有着各地的特点。这种特点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接受自然条件、利用自然条件、改造自然条件的一个浓缩。所以不能一成不变的唯一标准来衡量评价系统的建设工作。建筑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控制,降低消耗标准;通过节能效果的评价体系对最终意义上的环境水平评价,减少非能源性消耗的发生;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1.2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与分析,主要包括建筑单体容积率、绿化情况、热能消耗情况、新型材料使用率、噪声控制等项内容。这些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的综合评价具体内容相互间的交叉部分主要是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主要核心内容。一项成熟的评价系统是以原有的评价体系为框架和基础的,而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受到原有评价体系中评价主要基本单元制约非常大的。如何保留原有基本评价单元,取舍基本定义内容是十分繁杂而又系统的工程。
1.3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在具体的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研究原有的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如何从现实中的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变成模块中的具体数据,并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参数作用,建立可行性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这是整个评价系统最为关键的步骤。具体的评价方法分为二个层次。一是设计者层次,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者的角度,从专业的角度来对整个被评价体系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这里主要技术指标有日照、微气候、新型材料的应用效果。二是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主要体现在消费者的角度,从消费者的观点来对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分析。这里主要指标有单位建筑成本、建筑朝向等。这二个层次是必须同时要进行评价的,不可或缺。
1.4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策略。
对于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的评价主要分为二个部分。一是在给出设计图纸,没有进行具体建造前进行专业性评价。二是在建造全部交付使用前,对建筑工程进行评价。
1.5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系统特点。
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有着以下主要特点:a.整个体系有着可操作性。b.数据的整体操控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c.整体评价系统基本数剧的详实性影响整个评价体系的精确性。
2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主要项目
2.1居住小区环境。
此项指标为基本指标,主要包括容积率、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与建设、噪音环境、空气污染情况等内容。
2.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空气流场分析是以居民小区为主要分析目标,这种建筑条件复杂多变的建筑群,其空气流动、局部风速等几项指标要重点注意。
2.3建筑群日照分析。
以居民小区为例,在土地利用率很高的城市里,日照分析是一项重要内容,能一定方面的体现出小区整体日照水平。现今日照分析主要以冬至为主要观测日,来体现具体的观测时间。
2.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主要指标包括:温度、湿度、太阳幅射、气流状况、绿化状况等多项内容。结合小区的微气候条件与热环境分析评价得出的结果,综合考虑居民个人习惯等工作生活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小区内的外观、建筑安居土地建筑密度、使用主要材料、绿地率等主要指标也能在侧面表现出小区的居住舒适情况。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
我省在建项目中已被列入计划并已经准备开展整合系统,并进行检测使用的工程已不在少数。能将建筑环境与节能效果评价理念应用的今天,更能体现建筑行业这个能源消耗者在不断的前行中发掘推广节能理念。在明晰建筑工程能耗内涵,并不断扩展其外延效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赵玉民.论述我国在建筑设计中新型能源发展与分配方式[J].山西建筑工程,2013(5).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能量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考虑环境因素在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筑的高峰期,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已经造成了严峻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浪费。因此在建筑过程中,结合环境因素进行设计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1 建成前的环境分析
建筑前的环境分析主要是注意以下问题:1 工程所确定的功能是否合适;2 基地的开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 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有哪些植物、动物,是否有湿地;4 基地所处的人文环境怎样,具有哪些历史文化或者考古的意义,如何将这些人文历史意义在建筑里得到延续;5 建筑前的原有建筑是否可以得到再利用,如果不能则拆除后的建筑材料是否可以得到再利用;6 建筑基地的日照时间是否充足,建成后的建筑物是否有利用太阳能的可能性或是是否可以开发出其他资源来利用;7 基地的空气、土壤、水等是否曾经遭到过污染破坏,周围的高速公路、工业区、机场等是否会带来噪音或者其他不良的影响。总而言之,对建筑前的基地环境进行周详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建筑设计要尽力的保护基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生物的多样化,最大程度的延续基地原有的人文特色。柴赫尔曾总结出了建筑前所要分析的环境要素:1地形。平地适用于做耕地使用,但坡地则适用于建筑。在坡度进行建筑时,首先要保护好植被以及土壤不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越大就越容易受到侵蚀。从地形角度来看,保护建筑环境,通常采用减少其车辆、缩小停车规模、采用独立的建筑基础等方式来保护基地;2 气候。要想做到绿色建筑,满足居民的舒适要求,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建筑基地的气候特征。考虑当地的年降水量、日照时间长短,主导风向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居民用水等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3 能源以及设施。居民居住区都要考虑供水、电力等方面,在建筑前设计的环境分析就要考虑总系统与当地地形以及自然资源的结合;4自然危害。自然危害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发生就会对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在建筑前就要对基地周围环境的自然危害进行充分考虑,要考虑到不利地形、危险的动物以及一些杀伤力极大的天灾灾害等;5 植被。保护环境首先要保护基地植被的整体性。通过对植被的保护可以促进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 结合环境进行建筑布局
2.1 地形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如果建筑物的基地地形平坦,该地区的气候对建筑物的位置影响不会太显著。但是如果地形不平坦的话,建筑物的修建受到的气候制约性较大。有坡度的地形会产生区域的小气候。有变化的地形在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气流以及空气温度。在低凹地带或者斜坡地带较凉爽,空气速度在迎风坡较背风坡大。
冷空气较热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冷空气比较重,会向凹地下沉,而热空气会向上升腾。气流也会受气压差的影响,从正压区域流向负压区域。气流如果在流动途中遭受到障碍物则会聚集在迎风坡形成正压区,相对的,在背风坡就形成了负压区。这时候的气流速度及方向都取决于障碍物的大小及形状。这种现象对于建筑设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南方气候较炎热的地区的低凹地带的建筑物,温度相对低。在斜坡修建建筑物时,如果方位合适,则背风坡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弱暖风。在温度寒冷的北方,建筑物是不能建造在低凹地带的,而且还要尽可能地避免斜坡上下沉的不同冷气流。在潮湿的地区,因为斜坡的顶部风速是最大的,所以我们最好是将建筑物修建在斜坡的迎风坡。
2.2建筑物朝向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也是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影响建筑朝向的因素有很多:地段局部气候、地理纬度等。建筑的布局通常是由日照与通风两方面所决定的。
建筑物的朝向要与当地的主导风相符合,众所周知,流经建筑物的风速越大,建筑物的通风效果就越好,也更有利于房屋的散热与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但是对冬季供暖的地区,却加重了房屋结构的但热量。所以,在决定建筑物的朝向时,要尽量使建筑物的朝向与夏季的主导风相一致。
南方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但是夏季日照量又较小的方向,又加上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夏季主导风是东南风,所以不管是从改善夏季室内房间散热环境,还是为了减少冬季夏季房间的采暖空调的负荷角度来看。南方向都是建筑物朝向的最佳选择。
2.3 室外的空间对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室外空间应该和建筑物的形式相结合考虑,这样就能使空气更加流通,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或是降温效果。缺乏足够的室外空间就会减少热量得失。所以室外空间对于调节人的炎热、寒冷、潮湿抵抗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室外空间是由建筑群中的单个建筑物组成的。怎样不止建筑以及留出多少空间就是建筑设计中的室外空间问题。显而易见,留出大片的空地更有利于空气的流畅。白天,建筑物吸收了大量的辐射,到晚上时,热量就会将辐射返回给空气。在室外空间较充足的情况下,因为辐射返回的原因,夜间的热量损失会增加。暴露在室外的建筑物的表面积越多,热量的损失就会越大。所以,不仅仅是屋顶,墙面也存在热量损失。但是当建筑物较密集时,墙面相互靠近,在室外的表面积也小,因此,这时屋顶才是热量损失的主要表面。
建筑物设计规划过密时,室外空间就会小甚至是没有,这样,在降低热量损失时,得热也会相应的减少。在寒冷气候区域,因热量扩散迅速,很难提高温度,尤其是在有风的时候。密集型的建筑物布局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因此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密集型的布局是最佳选择。另外,建筑物的表面器材应选择松软绿色的材料,建筑物表层的反射能力也不宜太强。在潮湿地区,建筑物地区的距离不宜太近,这时候通风是决定因素。布置接到以及室外空间是充分考虑通风方式。在复杂的建筑物群体中,可以利用室外空间以及烟囱效应来增大空气的流动度。
2.4生态元素在建筑设计的参考价值
2.4.1结合绿色设计的理念
植被可以吸收一定量的辐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植被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中要树立绿色建筑的理念。其绿化包括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等。绿化可以栽种一些绿色藤状植物以避免阳光的直射,降低建筑物墙表面的温度,确保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2.4.2水体的利用
水体也能够吸收大量辐射,并且可以通过蒸发起到降温的作用。一般而言,白天,在水体区域会比较凉爽,但是在夜间,水体会向周围释放热量,这些热量是可以用来采暖的。水体的辐射得失以及气流作用都应该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果。水体蒸发可以降温,也能有利于采暖。另外在寒冷地区,尤其是在有玻璃环绕的地方,水体可以作为储热材料
3结束语
为了响应绿色建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建筑设计是在当今建筑行业一个明智的抉择。不管建筑设计的规模大小与地理位置怎样,都要对建筑基地周围的环境加以考虑。只有对环境进行了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建筑物本身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勒著, 邹红燕,刑晓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6-98.
[2]周皓明, 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中国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3.
[3]赵群.传统居民生态建设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业建筑设计的类型及原则
1、工业建筑设计类型:工业建筑种类繁多。例如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等。按用途可分为生产厂房、动力加油站、设备仓库等。按工业建筑的空间可分为单层和多层两种。
2、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这是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基本要求为:流程、运输工具及方式、生产的特点等。
(2)结构形式的合理选择。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才能设计好满意的建筑。要根据生产工艺的具体情况,如材料、施工条件来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既要选择牢固又得耐火耐蚀、适应面广。最好采用工业化体系的建筑,以便节约投资、提前完成工期。
(3)确保生产环境的优良。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照明和采光。避免日光直射。如采光不够完善,可使用人工照明。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设计好排风通道。某些散发大量余热的加工厂需特别注意。还有对湿度、温度、无菌、防微振等。
(4)用房的合理规划。生活用房包括存衣间、厕所、盥洗室、淋浴室、保健站、餐室等,布置方式按生产需要和卫生条件而定。车间行政管理用房和一些空间不大的生产辅助用房,可以和生活用房布置在一起。
(5)总平面的布置。这是工业建筑设计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厂址选定后,总平面布置应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确定全厂用地的选址和分区、工厂总体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以及公用设施的配置,运输道路和管道网路的分布等。由于总平面布置涉及面广,因素比较复杂,常采用多方案比较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合理利用能源
要充分利用好太阳能,这是最环保的能源。采用节能的结构设计采暖和空调,尽量减少对采暖及空调的使用。为了使建筑物能有效地利用夏季风的导向,要合理设计通风系统。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来设计整体的布局。
2、资源的有效节约
不管是在建造或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均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充分使用可再生资源。节约水、电等。
3、自然的回归
绿色建筑理念首先要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要相一致,要和谐。做到融洽一致,还要保护到自然生态环境。在内部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设计的繁杂不合理不行。要使住户感到舒适温馨、采光透亮,空气清新。
绿色建筑应该尽量采用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一般采用的木材、竹材、石灰、油漆等要做到无公害、无污染,有相关部分的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太阳能采暖、发电等装置,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三、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系统一致性原则
绿色建筑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了同一的系统,它可以实现其高效、最大合理化的实施。绿色建筑也是与其他科学交叉结合,跨多领域多范围,涉及了众多科目的系统工程。
2、地区性原则
绿色建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人为地理、居民经济状况等等条件。要全面分析、考察这些指标,因地制宜地设计和规划出与绿色建筑相匹配的对策、方法。
3、利用率原则
应充分利用好资源与能源,尽量减小对土地、水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减少垃圾及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可采用高利用率、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装备。
4、自然保护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外部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其破坏性。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友好相处。
5、经济健康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要有舒适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在设计方案的成本等问题上,要有可操作性。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选择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方法
1、结合环境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的环境分析包括: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室外环视是指:绿化的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室内环境主要为声音、采光与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主要就是建筑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的相互统一协调。这是现阶段建筑设计的最佳要求。在以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节约土地资源为原则,要可持续、科技化、人文化,以人为本,经济、环保的设计出理想的方案。
比如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室外环境中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它能有效的绿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净化土壤和植被,调节空气湿度等。现阶段,在建筑绿化可以采用的有屋顶绿化、墙体绿化、阳台等多种形式。既可以美化环境、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场所。有些绿化材料,还可以很好的调节外部的气温,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关于建筑外墙的绿化,对墙体噪声的降低、灰尘的吸附都有明显的效果。如果一个小区绿化工作做得到位,不仅可以使住户每天生活在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下,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愉快的心情,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目前,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应该充分发掘其潜力。可以利用太阳能设计声、光电感应。再者当楼道发生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可利用太阳能供电维持数小时。
2、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利用率。采用低碳环保的能源,减少危害物气体的排放,为全球变暖做一些贡献。例如在光照方面,尽可能考虑降低半直接和下射灯的高度,让更多的光照到地面。可选用悬挂式或低垂式的灯具。
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应该全方位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材料、运输工具、产品设计等。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尽量就地取材,用质朴的可再生利用的材料。如生活垃圾、废工业垃圾、塑料等等。既节约了成本又环保低碳,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国外已成功开发出利用下水道的污染物造成陶瓷透水砖技术。这种砖在质地轻、强度高,是新型的环保产品。
五、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应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上开阔创新。但也要预防其设计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评估,提前预测。以防不必要的损失。
任何行业都是由人来做的,所以要想这行业有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大批的专业化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有关于建筑设计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环境、人文文化、工程技术知识等。多培养出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才能把绿色建筑设计实施的更有效果。同时,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理性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及很强的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