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09:42: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信息素养内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6] 钟志贤. 信息素养:培养你的能力.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E教育). 有扩充和修改,2001-3-1.
[7] UNESCO’s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2008)[EB/OL].
[9] 邹景平.信息素养2.0[EB/OL]. [2009-11-2].
[10]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EB/OL].[2006-10-12]. /AASL/ip_nine.html.
[11]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EB/OL].[2008-11-12]. .
[12]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0). Chicago: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DB/OL].[12-15-2010];
[18] 钟志贤. 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10.
[19]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选编. 李龙教育技术文选[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78.
[20] 钟志贤,黎加厚译. NETS for students 2007 [DB/OL].[2009-01-26].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
①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信息检索、加工、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②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或自己进行调查、参观等,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收集到所需的信息。
③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对有价值的信息分类,然后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和加工。
④利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碰到的实际问题。
⑤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交流的范围,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别人的联系和协作,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⑥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判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随着网络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力度,使学生将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内化成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在网络中有效地获取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来源正逐渐受到重视。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浩如烟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信息需求的类型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下载到本地,分类储存和管理。
如在信息技术课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围绕特定主题制作电子报刊,教会学生对网络搜索方式的比较认识,掌握全文式搜索引擎关键字选取的方法等,假设主题为“绿色家园”时,关键词选取即如“环保”、“绿色文学”、“绿色家园”等。并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运用各种计算机手段将这些资料下载到本地文件夹,分类储存和管理。
2.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并能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实现了资源共享,但其上的资源具有分散性,层次和主题性较差,收集与整理较为困难。学科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课件、网站开发技术,开发相应的主题学习课件或网站供查询。如,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课上,开发与四季相关的主题网页,呈现四季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不但了解了四季的特点,也让学习汇报过程有据可循,更好的把握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培养起了学生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加工、整理和组织,并作出决策的能力,解决了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交流信息的能力。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建立合作交往的群体环境,网络氛围下小组协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小组中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整理信息,有的学生负责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还有一些学生负责编辑、处理结果等。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协作的技能,增强了协作的意识。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实质上是信息化战争,加速实现信息化建设是军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势必成为军队院校培养合格军事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军队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军事人才素质结构问题,加大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一、信息素质的内涵和军校学员的信息素质结构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与能力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质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质反映的是人们获取、甄别、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质则反映了人们面对浩瀚信息海洋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也就是信息修养。
(一)高敏度的信息捕获意识
军事人才必须具有高敏度的信息捕获意识,具有善于把握住稍纵即逝的信息灵感、先机捕获信息的冲动和欲望。这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积淀,并能够前瞻先觉,高度关切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军事领域和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潜在的信息源,在变幻复杂的动态变化中理出头绪,抓住重点,从中捕获信息。
(二)全方位的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的获取是信息工作的先决条件。军事人才必须具备阅读、访问、检索等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获取能力;要具有超越性的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自己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从各类信息资源中去发现信息。
(三)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
信息的甄别是运用正确信息的保障。从伊拉克战争中可以看出,现代战争中,真假信息并存,如果没有去伪存真的信息甄别能力,就会造成信息迷航。因此,军事人才要能够区分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关键信息与一般信息,权衡轻重、去伪存真,为军事决策提供精准的信息保障。
(四)透彻灵活的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
对有用的军事信息进行评价、筛选、判断、分类、存储和应用是军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军事人才要具有深入透彻地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和本质。要具有信息的预判力和想象力,具有高超的信息驾驭知识和技术,能够对现有信息进行再创造,生成新的信息。
二、军校学员培养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一)适应未来信息化空中作战的需要
当前,我军正在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积极培养信息化人才十分重要。未来的信息化战争要求军队指挥员既要有指挥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战斗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新型信息化装备的能力,这就要求院校培养的学员应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决策和创新能力,既精通作战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因此,着眼于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信息化空战的需要,军队院校培养学员信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利用知识和信息。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岗位创新,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当前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分不开的。信息素质是创新必备的基础素质,军校学员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军队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应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和军队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军事人才。
(三)增强学员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的知识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因此,只靠在校学习的“一次教育”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终身教育”。所以,增强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是军校学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军校学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四)突出个性,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军校学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军队院校开展现代化教学的宗旨。培养学员信息素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军事专业特色和军队建设特点,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特征,要把学员信息素质的生成和转化与学员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习的潜能解放出来。
三、军队院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速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学科体系,推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高素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把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军事人才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修订军队院校专业目录和规范,及时开设信息战等新专业,加强信息战专门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制定新的信息化课程标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要强化数学、外语、电子、计算机、文献检索等信息基础课程教学,打牢学员的信息化知识基础,提高学员的信息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检索能力。加强数据分析、情报处理、通信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突出学员信息获取、甄别、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创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