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