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5 15:39: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影艺术的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微”,即“小”,微电影通俗的解释就是小电影,在播放时间上较短的电影。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些年轻人经常利用自己手里的数码设备,将拍摄的画面上传到网络上,以各大网站作为播放阵地,而且每个影片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微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风靡。而且手机技术的普及之快,足以让每一个年轻人人手一机,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影像拍摄。加之之前所形成的网络电影基础,微电影的概念被初步确立,即以微文化作为文化背景,以网络为主要的传播方式,以多元化的群体为创作者,拍摄出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准的短小影片。做电影是一种新形式的影视艺术,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中国微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
1.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首先,从微电影的接受来看,前文中提到,微电影是以微文化作为基础的,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形态,无论是理想和现实,都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尤其是对空闲时间的分割,使人们难以再有集中的大时间段,而是一些不同的碎片化时间。这种碎片时间自然需要碎片化的审美和消费需求来填补。微电影本身的特点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伴随着微电影类型的逐渐多样化,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如爱情题材、励志题材、怀旧题材等,满足了人们时间和审美的双重需求,无疑是一种个性化的需求满足。比如在午休时间,利用十分钟观看一部微电影,虽然十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如果每天坚持观看,那么一周下来,所观看的时间量也能够达到一部传统影片的时间。况且不同于传统影片的是,每一个微电影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从微电影的创作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平面到3D,每一次巨大的变革,都是少数专业的电影人所主导的,似乎和普通民众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在物质条件上的限制,只能是以观众的身份来欣赏电影。同时,电视艺术的普及,也给电影的发展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很多电影人认识到,电影创作不能再延续之前的精英化路线,而是要放下身段,主动走亲民路线。而微电影的出现,恰好是对这两个问题的完美解决。一方面,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拥有一套摄像设备不再是梦想,可以随时随地录制视频的手机自不必说,就连非专业的高清摄像机,也不会超过万元,能为大多数的电影爱好者所接受,使他们的电影梦想得到了最初的实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及时、广泛地传播,让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有了释放的平台。所以充分满足了个性的情感表达需要,这种情感既包含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也包含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所以说,无论是创作角度还是接受角度,微电影的出现,从根本上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对艺术的个性化需要,对这种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也是微电影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
2.多元化的叙事表现
叙事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微电影因其在时间和容量上的特点,所以在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因为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表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既不能像传统电影的铺陈叙事,也不能像广告一样一语中的,而是要探索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特殊表达方式。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的多元化。
如情感叙事。情感是电影的灵魂,叙事的构建、发展和结束,无一不是以情感作为基础的。微电影对这种以情入戏,以情贯穿的传统有着很好的继承。如风靡一时的《老男孩》,之所以能够得到70后一代人的充分认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是以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所有年轻人所共有的情感为基础。《父亲》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都与父亲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普遍的情感性,能够让影片在叙事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认可。所以情感叙事也是为电影普遍采用的一种叙事方式。
如结构叙事。传统电影一般都采用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但是微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往往都对这四个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省略。正是这种不完整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更多的联想。如《老男孩》中,开篇只用一个播放着广播体操的大喇叭和一套蓝色的校服,就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种简洁性也获得了最普遍的适应性。《一触即发》中,部分的激烈打斗戏和追逐戏几乎占据了影片的全部,最后在凯迪拉克坐驾的帮助下杀出重围,完成任务。开端和发展部分则没有体现,从而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又如字幕叙事。创作者们在影片的开端或结尾,加上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从而对影片的叙事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中,每一部的最后都有一段字幕,这些字幕既是对全篇叙事的总结,更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如《东奔西游》中,结尾字幕写道:“神仙也在奋斗,你呢?”是啊,你呢?亲爱的观众。观众在不自觉中就联想到了自己,表现出一种不舍,一种意犹未尽……
3.互动的表现形式
微电影以网络为主要的存在平台和传播方式,加之自身所有的特点,构成了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的互动性特征,这种互动性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作方面。因为微电影在拍摄技术门槛的限制较低,只要喜欢电影的人,都可以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进行微电影的创作,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保存和展示。很多创作者在拍摄之初,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用一种影像手段记录下某一个事件、某一种情绪或者某一种状态。可以说人人都是大导演。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微电影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一些小人物,多为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平凡和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电影创作,这无疑是电影艺术和人类互动性的最大体现,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拉近了电影和人们的距离。
其次,从欣赏角度来看。传统电影不管是在影院还是电视中播放,都是典型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观众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单一信息源的信息传递,所以观众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的。特别是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要购买电影票,即便是影片不合自己的口味,电影票也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微电影却表现出了与之截然相反的特点。作为微电影的存在平台,网络是面向每一个人开放的,观众可以在众多的微电影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而不用多支付任何费用。作为对影片的评价来说,一些网站频频推出新的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对影片进行评价,评价者之间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优酷、土豆等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在播放窗口的下方,都会设置简单的评论选项和专门的留言空间,通过这种评价,推动这部作品的传播。同时也能够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创作者。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无疑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拉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4.商业化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代,各种艺术创作很难避免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影片的从拍摄到上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历程。作为微电影来说,有的作品可以称之为加长版的广告,有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广告的影子,当观众用一种商业化的眼光审视微电影的时候,这种商业化的价值取向就得到了凸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电影导演和音乐创作者的声音意识
导演袁牧之作为一名资深的电影导演,一直对电影音乐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早在《桃李劫》中,他就首创了将音响融入影片中去,并逐步开始把声音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待。《都市风光》中,他的声音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拍摄之初就决定采用专门的电影音乐创作,使得该片在当时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他曾经表示,包含自己在内的多数早期中国电影人,都曾经对电影音乐有过盲目和幼稚的认识,但是经过不断的探索之后,逐渐认识到了电影音乐对影片本身的巨大意义。通过《桃李劫》和《都市风光》两部作品,到了《马路天使》的时候,袁牧之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较为正确和系统的思考,影片中声乐和器乐运用得都十分成熟。作为音乐创作者的贺绿汀,曾经凭借一部《牧童短笛》而著名。作为电影音乐创作者,也先后创作了《乡愁曲》《都市风光幻想曲》等,到《马路天使》的创作之前,已经有了十多部电影音乐的创作经验。而且贺绿汀的创作观念是较为开放和超前的。面对当时针对电影音乐中采用西洋音乐的质疑,贺绿汀认为,无论是西洋音乐还是中国民族音乐,都应该以和电影内容的契合作为前提,两种音乐本身并没有是非优劣之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总是能够选用最切题的音乐来展现不同内容和情绪,不断挖掘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魅力,赋予了电影画面之外的新的内涵。
(二)电影音乐和电影的有机结合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电影声音艺术的把握能力,较之以往的作品又有了突出的进步,能够把语言、音乐、声响等多个声音要素,用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方式有机和谐统一起来,从而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首先是电影插曲参与叙事。片中有两首经典的歌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两首歌曲分别选择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贺绿汀以此为素材,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在充分保持原作特色的同时,创造性地让歌曲参与到了影片的叙事中来。其设计之巧妙,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充分借鉴。这两首歌曲的演唱者均是影片的主人公小红,“九•一八”之后,小红流落到上海,成为一个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四季歌》是小红在酒馆卖唱时候演唱的。歌曲一共分为四段,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划分,所表现的内容是“九•一八”之后,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军民奋起抗战的故事。伴随着二胡声的响起,小红低着头,手指玩弄着手绢,开始了吟唱。随之镜头中出现了上海的酒楼、东北的阁楼、抗日的战场等多个场景,借助歌曲一一展现出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声音和画面紧密交织在一起,后来的研究称这段戏是中国最早MV的雏形,可见对其评价之高。《天涯歌女》在影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阳台上,小红和小陈嬉戏,小陈用口哨吹出曲调,小红则在一边附和,唱着唱着,小陈索性拿起了墙上的二胡,拉起前奏,而小红也唱出了歌词。镜头中的小红一边唱,一边做着家务,如喂小鸟、擦鸟笼等,真实再现了两个人的日常生活,其整体的情绪是较为欢快的。而歌曲的第二次出现,在情绪上和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恋爱的热情不再,而是充满了委屈和心酸。小红在演唱的力度和速度上都有了突出的变化。而画面中则不断出现两个人之前甜蜜的场景,起到一种反衬的作用,令人叫绝的是,伴随着小陈的锤声,小红的歌声也戛然而止,剩下了没有唱完的“恩爱深”三个字,可见导演构思之精妙。在本段中,贺绿汀采用了民族乐器琵琶、三弦和打板作为伴奏,采用了对位的手法,在影片中作为客观的伴奏出现。加之周璇自然和生动的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这两首歌曲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的原因之一。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影开创了一种网络影视叙事的新模式。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营销模式和营销价值等方面,而很少关注其叙事艺术方面的研究。“微电影”这一概念最早由凯迪拉克品牌提出。2010年该公司联手好莱坞著名创作班底基于微小说《一触即发》打造的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中国微电影时代的里程碑。该电影题材与现代“微营销”相结合,是历史上第一部“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案例。之后,各类微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互联网上,其内容主题也突破了商品营销的局限而涵盖爱情、搞笑、公益教育以及青春励志等,比如《缘定今生》、《我们受限制了》、《爱的联想》和《眼睛渴了》等。由于微电影发展的历史尚短,目前国内仍没有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从广义上来看,凡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所有自制视频都可称为微电影。从狭义上来看,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短片。
电影的故事性是电影艺术感染力的源泉,故事决定着影片的存在和成败。没有故事,就没有影片的存在。影像世界既是被打上创作者主观印记的表意符号,也是现实世界的相似体。影像世界具有显见的现实根源性。电影的叙述总是关乎世界中的人和物的事件;电影是叙事艺术。斯坦利指出:“除了实验性的短片之外,电影是作为一种叙事艺术而存在的,尽管它并不一定总是用于叙述虚构的故事。”兼金也提出:“一部影片,不管多长,总是叙述某件事。它所叙述的不论什么内容,都必然被赋予一种形式。”微电影也不例外。微电影本身就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可以说,与微电影的灵活性、便利性和传播速度快等外在因素相比,微电影的叙事艺术是保证其受到关注的重要内在因素。
一、微电影的叙事策略
若奈特指出,作为叙述,叙述方式靠与它所叙述的故事关系而生存;作为方式,它又靠与它叙述活动的关系而生存。根据这个观点,有待叙述的故事决定了故事的叙述方式,而叙述方式又取决于故事的叙事行为,所以故事是整个叙述的根本。而故事叙事的内容要素则包括主题及情节展现模式等诸多方面。就研究结果来看,传统主题与热点话题并存的题材多元化体系、紧凑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叙事环境构成了微电影叙事策略上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