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影发展过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小成本电影发展的社会背景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的《中国电影市场实力矩阵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我国的电影市场扮演挑大梁角色的仍然是两家“国字号”打头的中影、华夏和五家民营企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和新晋的乐视影业及万达影视,由于这种国企与民营企业结合的影视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影视行业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制作模式与宣发模式的电影层出不穷,大大增加了我国电影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市场多样化,使我国的电影市场更具活力。①2014年度,我国国内票房总收入达到297亿元人民币,同比2013年上涨19.5%,各种题材的影片均饱含着个性特色不断向电影市场王冠发起挑战,比如国产片《心花路放》,除去宣发费用制作成本仅有3500万,而首周票房就达到了6亿元人民币,最终以11.5亿收官成为当年最大黑马,与动辄几亿成本投放的“大片相比”,《心花路放》、《泰囧》、《失恋33天》这种电影制作成本低、故事性强,贴近群众,逐渐被大众所喜爱并在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小成本电影的大获成功与其题材选择是分不开的,受制作成本的限制,小成本电影从一开始便摒弃了大制作的题材而选择了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故事更富有平民化色彩,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同时,小成本电影受到宣发经费的限制多都选择电视作为传播平台。电视除了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率较之院线也有明显优势,只是在创收上稍弱一些。本文现从小成本电影的题材选择和电视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其发展之道。
二、小成本电影发展中的电视传播
1、小成本电影的特点
2002年一部《英雄》开启了我国商业片电影的新时代,同时也激发了全民对大片追捧的热潮,《满城尽带黄金甲》、《阿凡达》、《让子弹飞》等等一批高投入、大制作的影片不断刷新着我国电影的票房纪录,同时也让观众对大制作的影片形成了从接受到崇拜再到审美疲劳的过程。一些影片大胆采用新鲜题材如黑色幽默、公路喜剧、青春爱情等不仅使人眼前一亮,也有效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增加了人们观影选择的多样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条件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要求。②过去扎堆似的观影习惯在如今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受众因人而异地选择符合个人口胃的类型片,如2013年上映的《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便以校园爱情为主线,掀起了一股青春怀旧风同时也带动了青春题材的电影发展。因此,小成本电影由于投资较少从立项开始便远离了宏大场面的表现和重大题材的涉及,但是在这一基础上小成本电影往往能够通过剧本的巧妙设计讲述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故事让小成本电影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小成本电影已不再以边缘化的姿态呈现在如今电影市场中而是以小人物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出来,因而获得了很好的观众缘。
2、电视传播的特点
我国电视发展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自电视在我国普及以来发展十分迅速。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全国仅有50台电视机。到了1971年,全国已建成32家电视台,而进入21世纪我国的电视覆盖率已达到94%,现如今几乎家家都有彩色电视机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视机的种类更加丰富、观看感受更强烈,然而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电视的收视率渐渐走下神坛,但作为第一媒体电视仍然是如今普及率最高的一种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具有双重信息性,声音语言与图像语言同时传播的方式使得电视成为一种声画结合的传播媒介,解说、同期声等共同构建了电视传播的声音语言,除了语言以外的所有符号构成了图像语言。电视传播具备了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两大符号系统,是一种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这一点使其在各种传播媒介中具有独有的优势。报纸能看不能听,广播能听不能看,有人说广播也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那么作为一种同样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传播媒介,其具备的双重信息传播特点就与广播划清了界限。有人把电视称为艺术,排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被誉为“第九艺术”。而这最后出生的第九艺术,却能将前八种艺术统统“囊括”在自己麾下。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屏幕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③
3、小成本电影如何利用电视传播
通过电视的传播特点可知,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目前仍然是我国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然而小成本电影由于受到制作成本的限制在宣发经费上势必会有所节制,甚至很多影片都无法进入正规院线进行放映,所以利用电视的第一媒体普及性对于电影的播送和宣传十分有利,同时,很多优秀的小成本电影因题材接近百姓、拍摄场景贴近大众,其受众群体大多也来自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所以,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受众接受心理上对电影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1994年由周星驰彩星电影公司和大陆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电影《大话西游》可谓是周星驰电影的经典之作,但此部电影在香港上映之初票房惨淡且影响力极低,1997年,大陆市场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首先在大学生群体掀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陆的影响逐渐扩大并最终成为周星驰的扛鼎之作。借助电视媒体传播的电影还有很多,宁浩的第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投资仅500万,在宣发费用上更是少得可怜并且未能成功在院线上映,然而在电视上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电视媒体因其传播的双重信息性,是一种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正好符合电影艺术的表达和传播。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视听感官并用就比凭借单一感官系统获得的效果更大。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在传统大众媒介中,几乎没有任何媒体能像电视那样,具有巨大的兼容性,它几乎可以把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全部运用过来,经过改造加工,衍生出新的表现形态,因而电影艺术的传播应该抓住电视传播的特点利用电视的良好兼容性,将娱乐性与叙事性相结合的电影艺术传播得更加广泛。同时,电视传播具有重复性,对于同样的节目可以重复播出与放映,因而,对于小成本电影无法在院线放映的特点可以利用电视的这一优势重复的放映与播出。
三、小成本电影的发展
电影作为商品,其价值的体现就在于观众的认可,因而小成本电影的创作者们必须放下高姿态重新对国内市场有所重视;影片的好坏虽然不能单一的用票房来衡量,但票房绝对是电影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电影票房不能证明影片质量,但票房绝对是电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电影向来以注重艺术性著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电影的发展也引入了市场的概念,因而电影在保持其本身原有的艺术性之外也应兼顾商业的元素,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拿捏好小成本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作为以故事情节为支撑的艺术形式应坚持内容为王,在让观众感受到电影带来的娱乐性同时也应通过深入人心的故事让观众有所启发,因此小成本电影应该扩大题材范围,发展更为多元化的影片题材;多渠道融资,拓宽放映方式,开发多种放映渠道,让小成本电影走向更多的观众,这些都不失为小成本电影突出重围的有效策略。因此,受资本运作影响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电影影响,小成本电影无论是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总是捉襟见肘,正面与高成本电影比拼画面和音效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怎样走出符合小成本电影特点的发展新路子才是关键。从1990年张元的《妈妈》开始,小成本电影已经走过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低迷却坚持,坎坷却不乏辉煌。发展必然带来问题,小成本电影在市场化下的出路更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热点。很多小成本电影受到宣发经费的限制未能在院线上映因而转向电视平台并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结语
一、中国电影配音的辉煌及重要性
中国当代电影配音事业起步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每年国内生产的影片难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民渴望更多精彩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在期盼中,前苏联电影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影片陆续搬上中国银幕,但其电影产量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市场复苏升温,世界优秀影片开始陆续登陆中国。电影配音事业伴随外国影片在中国传播,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电影配音演员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同时,电影配音演员的艺术成就逐渐得到了艺术界和电影界的认可。
一批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开创了中国电影配音事业的巅峰,成就不朽的艺术传奇。“你是……简!”《简•爱》中失明的罗切斯特与简•爱劫后重逢,罗切斯特动情的声音破空而来、催人泪下,一时道尽中年男人历尽沧桑的喜悦和无奈。这个声音来自配音大师邱岳峰,一个沙哑低沉却又如此具有魔力的声音,让罗切斯特这个角色深入人心。邱岳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出罗切斯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特征,让观众看到、听到一个真切的罗切斯特,这部电影也成为黑白片中的经典。
文化相对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邱岳峰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对人物的把握带给了观众愉悦。时至今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依然对邱岳峰配音的影片念念不忘。或许,邱岳峰配音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原著的电影,而是经过艺术再加工的具有独立艺术形态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部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黄金时代,也是电影配音事业最辉煌的时期。长影是我国最早开始译制配音外国影片的制片厂。从1948年夏着手译制外国影片到1989年初,40年来,共译制和为四十多个国家的776部影片配音,其中主要是故事片,也有少量的纪录片、科教片和美术片。肖南、白玫、白景晟、陈汝斌、陈光廷、陈占河等一批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开创了长影电影配音时代的辉煌,成为共和国电影配音业界的骄傲。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与长影并驾齐驱的电影译制厂,30岁以上观众的童年是在他们动人的声音中度过的,我们熟知的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童自荣、刘广宁、曹雷、杨成纯、乔臻、丁建华、李梓、苏秀、盖文源、翁振新等,都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艺术家。
这些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为电影配音事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整个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外国电影主要是通过配音来与中国观众见面的,电影配音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没有这么多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就没有中国配音事业辉煌的过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声音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人物,这些人物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伴随着那代人的成长。
二、中国电影配音的衰落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译制片配音的风光不再像过去那样辉煌,观众的欣赏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更青睐原汁原味的原著电影,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受电影的真实。因此,他们最喜欢的影片变成了中文字幕。进入新世纪之后,译制片配音更成为可有可无的影视附件。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大城市的影院中,一般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配音的比例为1∶2,有的甚至达到 2∶3,也就是说,总体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看原版电影。新浪网在 2000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70.37%的观众赞认为看字幕片胜过译制片,并且这些观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是我国电影消费的主要地区。
一批优秀的老配音艺术家相继退居二线,有的甚至已经与世长辞,电影配音演员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长影、上影译制片厂的辉煌伴随着优秀的配音艺术家的离开和辞世,出现了经营困难、译制片质量下降等问题。
(一)电影音响技术发展迅速,配音难以诠释全部的声响效果,电影配音演员整体配音水平下降严重
观众之所以更加喜欢原版的中文字幕电影,关键因素是:原生态电影的音响效果好,演员语言面貌和影片场景搭配协调,原生态的明星声音对观众吸引力较大。电影音响技术发展迅速。以立体声为例,90年代后期,SR声迹和数字声迹技术、次低音扩展技术、环幕、球幕、巨幕等电影技术,都为电影音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加注重音响效果,采用了很多先进的音响技术,我国电影配音技术和艺术水平对译制片的音响效果难以全部展现,影响了观众对译制片配音电影的好感。过去,电影配音之所以能够对电影有很大的影响,观众更加认可配音之后的电影作品,关键因素是那个时期的电影音响效果不如现在,音响内容比较单一,配音相对直接简单,不需要外在的音响技术过多干预。目前,音响技术越来越复杂,效果越来越好,让配音演员难以驾驭,甚至出现了配音降低了电影的原生态声响效果的问题。当代配音演员在声音条件、声音控制和电影语言把握上与老配音艺术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诠释出电影人物的全部内涵。
(二)新时期,观众有更多途径去欣赏电影,尤其是网络,国外电影能够更加快捷地传播,这使得电影配音往往跟不上传播的速度
80年代中期以前,看译制片是绝大部分中国观众接触外语片的惟一途径,这种卖方市场的垄断成就了译制片配音艺术家的成就,提升了配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随着科技进步,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观众接触原声外语片的途径开始增多,盗版光碟、网络下载、卫星电视等。再加上外语学习热潮,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更喜欢欣赏原版电影。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因素,导致了译制片配音不再像过去那样必不可少。
(三)优秀的配音演员匮乏,配音演员缺少老一代配音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和钻研态度
优秀的配音演员匮乏源于配音演员待遇低,2009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亿元,外国电影占43.4%,国外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总计26.9亿元,按照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的比例为1∶2来计算,那么仅占17.94亿元。17.94亿元与我国整个电影市场相比,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配音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从事电影配音的演员收入锐减,很多电影配音演员心浮气躁,都希望通过配音能够被导演看中,转行进入电影演艺一线。另外,中国外语片市场为了防止盗版,给配音演员的时间相对较少,三五天就要出成品,这使得配音演员难以深入揣摩电影的内涵和人物形象,更没有联系和寻找感觉的时间,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译制片必然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三、中国电影配音的现状及对策
是不是电影配音就要成为历史?是不是当代的电影配音演员无法超越老一辈配音艺术家?是不是我们就要靠字幕来观看外语片?这些疑问是当代中国电影配音是否应该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电影配音具有强大的艺术力和群众基础,电影配音不是简单地把译文读出来,尽管目前有些电影配音存在滥竽充数的现状,很多非配音专业演员也在从事着配音工作。但是,要清楚地认清,配音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对电影再加工的艺术,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角色和内心的把握,通过配音演员的融入,使角色具有艺术再升华的可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已经为我们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只要当代配音演员多加学习,多加体会,必然会超越老一辈艺术家所取得的成绩。
高层次知识分子尽管喜欢看原版外语片,或者是字幕电影,但是,以英语为主体电影,知识分子并不能完全驾驭英文电影里的用语,因为英语电影中存在的很多俚语是非英语专业人难以理解的;外语片还包括法国的艺术片、宝莱坞的歌舞片等,法语和印度语虽然也具有相当的普及性,但是能够达到观看程度的,毕竟还是少数。另外,中国广大农村的电影市场依然主要依赖电影配音,这些原因都预示着中国电影配音事业不会消亡,而且还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只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遇,中国电影配音必将迎来一次新的跨越。
(一)提升配音电影质量,规范电影配音市场,增加配音演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目前,之所以观众对配音电影产生不良的反应,关键在于配音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音响效果不能和原声电影相比。提升配音电影的质量关键在于规范电影配音市场,完善电影配音制度,对于那些粗制滥造的配音电影要坚决下架,对于不具备配音资质的小团体要坚决取缔,宁可损失部分市场,也要确保电影配音产品的质量。
配音电影的产品质量和配音演员息息相关,优秀的配音演员能够艺术化提升人物的典型性,增加人物的内涵,尤其是能够增加中国元素,贴近中国观众的生活。但是要想培养和留住这些优秀的配音演员,一方面要提高配音演员的待遇。配音演员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具有独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根据他们的劳动,给予对等的报酬。要激活我国电影配音市场,逐渐取消国家对外语片配音的垄断制度,让有实力的电影企业进入该领域,增加竞争,提升配音市场规模,增加从事配音事业的个人和公司收入。
(二)积极采取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的翻译模式
目前,要想重新树立配音电影的良好形象,推广配音电影市场,就必须要迎合当前字幕电影的需求,让配音与字幕共同出现在电影里,既保障一部分喜欢配音电影的观众,又能满足对字幕电影有偏好的观众需求,这样才能在既有的市场条件下,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专业的配音演员培训机构,在一些大学里开设配音课程,社会上要更加关注配音演员的成就,增加配音奖项
配音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种台词的词序、语调、重音都不相同,其韵律和节奏的变化,潜在的内心动作,特殊的情绪烘托,都需要外在意义强化到语言的内在渗透中来。这些都需要配音演员有多年的磨炼能驾驭,根本就不是所谓“棚虫”的业余配音演员可以驾驭的。大学要根据电影市场的反馈和需求,开展配音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配音专业,或者在音响专业内开辟配音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配音专业人才。为推动电影配音事业,应加大电影配音奖励规模,各大电影节加开配音电影奖项,鼓励电影配音演员创造更多好听的译制片。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大众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为我国星级饭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为适应新形势,1993年9月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正式修订后的《旅游涉外饭店星级划分与评定》,自此中国饭店等级的划分有了统一标准。本文拟对统一标准采用以来我国星级饭店的发展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饭店行业的发展规律,为星级饭店的投资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促进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星级饭店从1993年的1186家增长至2009年的14237家影响因素,年均增长率17%。客房数量从1996年36.41万间增长至2009年167.35万间,年均增长率13%,营业收入由1993年288.2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1818.18亿元,年均增长率15%。将历年数据制成图1。可以看出我国星级饭店增长率呈波浪式前进,总体发展趋势则可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发展期、低谷期、第二个快速发展期、整合期。
图1星级饭店增长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整理
一、中国星级饭店第一个快速发展期
1993年至1996年是我国星级饭店发展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相关数据总结为表1。由表1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星级饭店的发展有如下两个特点:
(1)星级饭店批量涌现。全国星级饭店数量上翻了一番,其中1994年至1996年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3%。
(2)饭店营业收入激增。三年间饭店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为正值,其中1993年至1995的增长率均超过17%。
表1:1993年—1996年星级饭店相关资料统计
年 份
星级饭店数(座)
星级饭店增长率%
营业总收入(亿元)
营业总收入增长率%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
国内旅游人数(亿人次)
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
1993
1186
15
288.2
60
46.83
19
4.1
——
1994
1556
31
413.48
43
73.23
56
5.24
28
1995
1913
23
484.33
17
87.33
19
6.29
20
1996
2349
23
522.95
8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