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电影发展趋势

电影发展趋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电影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电影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216-02

所谓3D电影就是在放映的时候,用两个镜头同时拍摄并通过两个放映机对拍摄下来的胶片同步放映,放映的同时,技巧性的把两幅图片重叠在银幕上,但此时形成的图像模糊,得借助光学原理,改变光波的振动方式,观众戴上立体眼镜,就会得到立体感很强的图像,3D电影就这样形成了。当前3D技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巨资的投入下,陆续进入各大影院,备受到了广大人们的青睐,同时,3D电影给各大票房带来的巨收益,使得制片公司和影院老板兴奋不已。我们在对电影的发展带来好的成效感到高兴的同时,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3D电影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就3D电影发展因素、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展研究。

1 促进3D电影发展的因素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从最初简单的投影仪到目前高级设备控制的情况下,每一步的成长都是艰辛的。从传统的电影发行主要方式由上级审查后向下级发行放映到现今电影的放映为区域的垄断,长期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的管理变成如今被当做产业来管理,过去只有简单的投影装备到目前最具特设的3D技术,就其深层次改革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科技的不断创新

从过去人们致力于对科技的发展可以看出,要想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就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同样,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各方面的科技必须同步进步,电影业也不例外。电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科技的高速进步带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众所周知,电影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宽银幕、大投入和立体声。在数字化技术即将达到鼎盛时期,如何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再次是电影产业有一次质的飞跃已经引起电影人的注意,而现今3D技术的出现正迎合了电影人的需求。

1.2 高速发展的经济

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大投入作为电影的特色之一已经不再是让电影人头痛的问题,越来越来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加强对电影的投资以达到完成高质量的电影。像《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和《蜘蛛侠3》就将近耗资3亿美元。而《阿凡达》更是成为史上花费成本最高的一部电影,成为运用3D技术的第一步影片,它的成功大卖更是证明了人民对3D电影的喜爱与认同。3D电影的出现,提供给大家一个新的感官世界,立体感带来的刺激,使人们在闲暇的时间,丰富了内心世界,愉悦了心情,更弥补了空虚的精神生活。

1.3 观众个性化的需求

据新浪娱乐讯报道在2010年度的电影局报告会上透露2010年我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百亿以上,较2009年年总产值近翻了一番。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电影数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知观众对电影各方面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们对电影的要求已不仅仅再局限于其本身深刻的内容,演技娴熟的演员,如其他产业一样,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对电影的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

2 3D电影发展的现状

近两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只有了解目前3D发展的现状,以现有的科学技术及经济力量为支撑点,在谈论它的未来时不会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自从2008年3D电影播放后,3D也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各大影院也开始对3D的尝试。从整体看中国的3D电影发展状况,它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但3D电影的放映渠道过于窄,设备还得花大量的资金进行改进。其次,多数商家为追求更多的利益,强制性的播放3D,再加上它的技术不够成熟,效果也没有达到最佳状况,观众观看完后,对3D带来的头晕等症状,感到不满,觉得被欺骗了,这样的3D根本无法在市场上长期生存,要想改变现状,只有加快改进的步伐。

2.1 3D电影的放映渠道过窄

由于传统的购销手段的深远影响,我国国产新片大多在影院放映,虽然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但多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影片在全国放映的不同步,误导观众以为新片的上映数量少,这些原因也让观众以为3D的放映的数量少,其次,3D的放映还在初步试验阶段,主要的途径为影院,票房的过高,使得大部分人没有能力支付票房的费用。

2.2 3D电影的投资渠道少,电影产品结构不完整

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是低成本,数量多,使得电影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间接地影响了3D的发展。其次,对3D电影的投资规模不大,主要的投资方式为政府与电影产业部门。资金来源渠道的窄与少,都限制了对3D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电影产业的相关人员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吸引社会更多投资人对电影产业进行投资。

2.3 3D所用的设备还存在欠缺

根据3D放映的原理可知,主要的工具是眼镜。但根据观众的反应来看,这种强迫式的观看效果,会让眼睛易疲劳,若人眼能接受快速的画面,但由于用脑过度,长时间的刺激会使头部出现晕眩的状况,这样的效果会让观众产生不良情绪。另外,观看时,画面的色彩偏暗,不能让观众尽兴,这些都是3D的劣势。

2.4 影院为追求更多的商业利润,把2D作为3D放映

与2D相比,3D电影的立体效果更强,优势更大。影院了解了3D的票房之高以及观众的兴趣之浓,在有些电影有两种版本时,为吸引更多的顾客,偏只播放3D电影版本,但限于3D的技术,不能带给观众满意的播放效果,这样做显然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没有顾及到消费者的需求与经济状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阻碍3D电影的发展。

2.5 观看3D电影的主要是青少年

3D这门新兴的技术,吸引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可能是青少年对新事物易感到好奇的原因。但观看目前中国的人口状况,日益趋向老年化,老年人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市场。这就要求电影人员加大对老年人宣传3D的益处,增加有关老年人感兴趣的电影题材,吸引老年人的目光,争取较快打开老年市场,挖掘老年市场的财富。

3 3D电影的发展趋势

篇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成熟,网络广告的娱乐性与互动性不断增强、快捷性文化的流行,使得广告与电影“牵手”,微电影广告应运而生。微电影广告是一种将广告的商业性与电影的娱乐性相结合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广告发展的必然产物。据有关数据统计,2012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广告收入为88.3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82.7%,市场保持较稳定的发展。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寻求新的营销和发展模式是每个视频网站所面临的难题,微电影成为当前最火爆的新兴艺术形式。几乎所有的大型在线视频网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微电影战略。微电影营销成为在线视频网站竞相寻求差异化品牌营销的法宝,而推出专属微电影频道则成为视频网站发展的新趋势。

一、微电影广告产生的背景

(一)网络环境下的快捷化需求 微信、微博、微电影,这些新颖的媒体形式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微”取胜的方式。同时,它们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载体。从这些的巧合中或许能够窥探到到网络化带给我们的生活需求上的改变。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中一切事物都要求灵活、简便、快速,而微电影广告正是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紧迫感的宣泄。

(二)满足了受众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社会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从共性消费转化到个性消费,消费需求向着人类的高级阶段发展。细分市场逐渐成为了商家的销售重点。在这样一个宣扬个性的时代,“定制营销”逐渐成为了一种更为与时代密切、与消费者贴近的营销模式。微电影广告虽然目的在于宣传企业产品,但它同时也是基于人们的心理特点,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将人们身边的故事以电影形式展现出来以满足受众需求的重要形式。

二、微电影广告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情节动人 微电影广告首先它是一部电影,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正是微电影广告即使采取自动弹出的形式,也能够较少地引起受众反感的原因。微电影广告时长较短,一般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可以做到在受众感到审美疲惫之前达到宣传产品、传达文化思想的目的。如范冰冰的为诺基亚做的广告《不跟随》,时长两分多,每一句台词都是当下年轻人发自心底的呐喊,因此引得一阵好评。

(二)成本低、收益高 与制作精良的大片不同,微电影广告每一个镜头的花费都远远低于电影成本。它不需要昂贵的明星代言和特效制作,只要你的思想能够和受众达到共鸣,一个草根也能将电影主旨演绎完美。如《11度青春》对于微电影广告营销体系的成功开创。

(三)剧情与电影的完美融合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将产品实物、公司标志或者是文化理念与电影情节巧妙融合,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东芝的《奇幻心旅》中,男主人公每天醒来都会变成另一个人,即使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但是迫于自己模样的改变,只能将爱深藏于心。因此,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更不可能向自己的爱人道一声“早安”,他只能将一切心情记录在东芝笔记本中。在他穿梭于不同身份的同时,内心却只渴求守住一份感情。

三、微电影广告的不足

(一)创意不足 由于微电影广告一夜走红,很多商家纷纷将微电影搬上荧幕。但是,由于广告主对于广告创新不重视,使得微电影广告市场形成了数量急剧上涨,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能够让消费者过目不忘的优秀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微电影广告市场呈现文化价值下降趋势。

(二)过度使用使得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2011年是微电影广告的一个时代,但同时借助于这股时尚风潮的是:雷同的广告题材、相似的故事情节,同质化的恶果。这使广告非但不能让人人印象深刻,反而导致了受众对于微电影广告的厌倦。这使得微电影广告市场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三)微电影成本缩水 由于微电影广告门槛低,该市场还未作出明确规范。不少商家对于微电影广告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微电影就意味着低成本,将其作为一个廉价推广平台使用。这使得微电影广告市场还未真正打开,就开始出现质量下滑的情况。

四、微电影广告的主要发展策略

(一)注重个性化定制,进行广告全面创新 由于现代社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想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确定了受众的细分市场后,根据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而进行广告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现在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刺激反应较小,但同时又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因此,应该做到广告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以博得“眼球经济”。

(二)提升微电影广告人文性 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电影形式,是一种思想载体。因此,广告的人文性要有所提升。所谓人文性,就是在人类文化中先进的思想及价值体系。这要与我们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在尊重人、重视人的基础上,对人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

(三)打造完整产业链 微电影广告还应向上游和下游拓展。比如向上可以培养自己的明星团队和制作团队;向下可以拓宽渠道,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多渠道的推广和销售。目标是打造“平台+内容+硬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其产业链已经不囿于平台和内容。

五、结语

微电影广告市场潜力大、发展迅速,只有在端正对它的认识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它。我国微电影广告市场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其的规范化、成熟化是发展大趋势所在。微电影广告仍在持续走高,但是走好的关键在于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受众,这也是广告的价值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任翀.微电影广告的启示[J].解放日报,2013.

篇3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88-02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的注意力以及时间均成碎片化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微小说、微博、微电影、微信等一系列“微型事物”应运而生,它们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以及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作为广告与电影跨界产物的微电影,一出现便凭借其互动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受到广告主的追捧,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营销模式。

目前对于“微电影”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微电影时长在30 ~300 秒之间,能够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设备平台上播放,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相媲美的高制水准作,通过紧凑、新颖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受众,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传播,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带有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一、微电影产生的原因

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或传播行为的产生是有着其深刻的技术背景、媒介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内在的驱动因素。微电影作为广告与电影跨界的产物横空出世、迅速崛起同样可以从多方面来追溯原因。

(一)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

受众自我意识的崛起是微电影产生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空前崛起,那些直白、生硬、单调的说教式硬广告传播效果变得越发低下,使得广告主不得不需要采取更加人性、灵活、受众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电影与广告跨界产物的微电影成为了行业新宠。将品牌诉求、产品利益点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构思精良的故事中,让消费者走进故事,让故事的主题成为品牌的核心概念,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打动消费者,这是微电影的主要特性。对于营销传播而言,微电影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工具,一方面,微电影的发展方兴未艾,对于受众来讲很是新鲜,较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它比传统广告更具有针对性,目标受众大多以购买力较强的年轻人为主,用讲故事的这种方式与其沟通,更易获得其对于品牌的认同感。例如凯迪拉克投资的《一触即发》、《66 号公路》,橘子水晶酒店出品的《星座微电影》系列以及雪佛兰汽车赞助的《11 度青春》等微电影都让观众在获得良好观影感受的同时带动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传播了品牌理念,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以及美誉度,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上被关注。

(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一切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我们可以说微电影是Web 2.0时代的必然产物。首先,在播放渠道上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以网络为主,使得受众观影更加随意、便捷。除此之外,视频网站的大量出现也对微电影的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微电影大多以视频网站为其主要的推广平台,它充分的利用视频网站巨大的浏览量增加微电影的曝光度,有效的借助视频网站讨论区进行口碑传播,使其浏览量迅速增长。例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 号公路》等微电影就把热门的视频网站以及门户网站作为他们主要的投放平台,使得其一经推出便极具人气,在各大社交网站疯狂转发,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注意力的碎片化

“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催生了微电影的产生发展。注意力的碎片化,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趋势,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越来越碎片化的需求[1],以前凌乱、琐碎、无意义甚至无聊的时间都变得越发重要起来,成为广告主竞相争夺的优质资源。进入了微时代,随着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人们已经很难有大块的时间去接收信息,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微电影故事简洁,节奏紧凑,恰好在形式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符合受众快速接收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了媒介传播上“碎片化”的需要。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无论是在坐车、等人、排队的无聊时间,还是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都可以用3G 手机或上网本等网络终端看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惊心动魄的飞车追踪、旁观一场清新感人的爱情故事,于此同时广告主内置品牌理念于故事之中,用大量的故事情节演绎品牌内涵,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品牌信息的传递。

(四)移动终端的发展完善

移动终端为微电影的崛起推波助澜。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PSP等移动终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开始向信息终端不断进化。如果说在2G或2.5G时代,业界还一直对于移动终端是否能成为新兴媒介争论不休,那么随着3G时代的到来,网络系统的不断完善,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手机、平板电脑、PSP等已经成为了具有便携性、贴身性以及互动性的新兴媒介。微电影正是充分把握了新兴媒介互动性、移动性和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充分的利用受众零散的时间“碎片”,积少成多,达到传递品牌信息的最终目的。移动终端的规模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移动终端上网用户将超过PC互联网用户[2]。

二、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一)以微电影为基础进行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

在如今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无论怎样新颖的营销手段以及媒体策略面对着如此碎片化的媒介生态都有些苍白无力,纵使微电影可以凭借自身诸多优势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性沟通,但在媒介生态纷繁复杂的今天还是显得有些势单力薄,那在全媒体时代整合营销便成了信息全面传播的重要手段。不过既然是微电影,一切的整合营销的宣传手段也都会采取电影的模式。在这一点上凯迪拉克的《66号公路》有很多让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它首先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中播放预告片和与之相关的一些视频短片,在平面媒体刊登了电影海报以及公关软文等,告知受众凯迪拉克的《66号公路》即将上映,并且制作12条由莫文蔚亲自录制的radio和一部66号公路的纪录片,作为前期预热,让中国的消费者对这条路有一个具体可感的理解[3]。利用明星引爆话题,形成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同时,运用当下最为热门的微博,66篇公路日记,甚至连官方微博的背景图片都换成了66号公路的宣传海报,以此加深受众对于传播主题的印象,并和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线下部分,他们在展厅的显眼处做《66号公路》的场景布置,对于终端的布局也都体现出传播的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在这次整合营销传播活动中几乎调集了全部的媒介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以微电影为传播主体,跨媒介和同协作才使得信息可以全面传播。

(二)以内容为核心进行差异化营销

相对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更加注重其趣味性,因为它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播放平台,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内容,所以它必须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使其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就要求微电影在内容上不仅要新奇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适当采用诙谐的网络语言。目前,微电影多是概念大于创意,但是好的微电影还是要用内容打动观众,因为对于广告来讲,“首先一个原则是有意义的比无意义的事物更容易保持记忆正如小说比散文容易让人记忆深刻一样。”[4]一味的使用概念狂轰滥炸,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走上同质化竞争的道路,只有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获得长远的收益。目前,一些视频网站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优酷便主打亲民的“草根”路线,相继推出了《我的路》、《11度青春》以及城市印象系列等,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耀眼的明星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凭借真实、感人的故事就足以打动观众,获得上千万的点击次数。可见,现在已经进入到了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怎样的新颖的噱头、概念也抵不过真实、感人的故事来的实际。

结语

微电影作为广告与电影跨界的产物,彻底的拜托了枯燥、乏味的传播方式,淡化了广告的外在特征,消解了受众的抵触心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受众传达广告诉求,潜移默化间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电影将会成为每个企业都必备的营销手段,在企业的产品营销以及品牌战略传播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诚然,微电影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发现、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9-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