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儿童康复的训练

儿童康复的训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7 10:40:1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儿童康复的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儿童康复的训练

篇1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患儿多在3岁之前发病,发病后多出现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情感障碍,于社交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物,多以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病情。然而,此疗法始终疗效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本文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试探究加行针刺疗法给康复训练疗效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为患儿分组:仅接受康复训练的35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的35例患儿归入研究组。对比患儿资料: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8.34±1.22)岁;病程1~7年,平均(4.44±0.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8.26±1.18)岁;病程0.5~7年,平均(4.21±0.17)年。两组患儿就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1.2方法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个体特征的康复训练计划,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对其情感进行培养,并给予其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每次45分钟,治疗期间共进行90次康复训练。研究组除了接受康复训练,另进行头穴针刺治疗,取毫针(直径0.3mm、长25mm)并进行消毒,以15°角度斜向进针15mm左右,直至进入帽状腱膜下,留针半小时。针刺穴位有:本神、神门、神庭、四神聪、头维、百会;手法为捻转补泻法。同样为每日1次。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CARS评分,其中CARS评分的高低与孤独症的轻重呈正相关联系;而疗效取决于C-PEP量表的发展总分变化,具体为:(1)显效:发展总分提高了16分以上;(2)有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15分;(3)无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分以下[1]。总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率之和。1.4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的患儿其临床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检验。计数资料行(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疗效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x2=5.081,P=0.024<0.05)。2.2自闭量表评分见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评分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两组对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

3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高的发病率,目前人们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识,大多认为是遗传、免疫功能异常、认知缺陷、大脑存在器质性损伤以及神经内分泌与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所致[2]。正是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孤独症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人们只能通过给予康复训练来进行患儿语言能力、感觉能力的培养与异常行为的纠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患儿恢复非常慢,且恢复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尝试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由于孤独症可归属到“痴证”和“五迟”的中医学范畴,因此可以针对孤独症儿童“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后天失养”等病理进行治疗——针刺百会穴来调理髓海,针刺四神聪来进行协同治疗,针刺本神穴、神门穴、神庭穴、头维穴来宁心安神醒脑,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细胞的供养,恢复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3]。见结果,研究组在疗效上高达97.14%,在CARS评分上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针刺可以有效提高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性格、精神状态,给予其针刺治疗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影响可谓是非常积极。

参考文献

[1]熊宇航.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6):95-96.

篇2

一、智力障碍儿童分级标准与表现

“智力障碍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可以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智力障碍,中度智力障碍,重度智力障碍,极重度智力障碍。

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记忆方面:大量歪曲和错误再现在头脑中,记忆支离破碎,逻辑性差;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不稳定。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方面:判断力差,认知客体不完整,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不能准确分析事物的本质;难以掌握数的概念,难以完成最简单的计算。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二、音乐教学理论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引导价值

(一)节奏律动。“节奏较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更容易使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共鸣,比如爬行、行走、心跳、跑步、都是身体内在的一种节奏。”在教学过程中,律动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对节奏的反应速度与律动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二)视听音乐。智力障碍儿童不必非要读懂乐谱,乐谱的识别与记忆对于这些孩子无疑是困难和排斥的。而达尔克罗兹教学将这写乐谱转化成了“看音乐”的教学形式”,通过身体的表现,将音乐的强弱、旋律、音色等元素十分清晰的呈现在孩子们的肢体语言之中,不对孩子机械的施加技术学习压力,孩子们在把握简单的旋律、节奏、音高等要素在音乐中的流动,带给他们更多的听觉感悟。

(三)器乐教学。“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有效工具,通过乐器学习可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等起到促进作用”。奥尔夫乐器中拥有不同音色和质地的乐器,它们的操作简单方便,且乐器间彼此配合时的音色效果纯净而丰富,让孩子们使用不同的乐器进行节奏接龙,可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上的归属感,开发他们对于音乐和新事物的潜在理解。

三、构建适合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音乐教学法

针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龄学生的生理、心理能力,所做的关于音乐教学法研究。《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作为一个完整课程群概念的提出。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将该课程群分为五个模块一一童谣、歌唱与合唱教学、音乐与动作、音乐游戏,奥尔夫乐器,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模块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想象音乐、表达音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就是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法的应用,笔者发现,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来说,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可行性。

学校音乐综合教学法的五个方面分别是:

(一)童谣。在歌唱教学初级阶段,童谣是儿童学习歌唱的入门教材。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朗朗上口的韵律、浅显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孩子眼中的现实世界和心中的幻想世界,表达着人类社会的规范与情感。通过学习童谣,即可纠正孩子的发音,又能有利于节奏的接触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习惯。

(二)歌唱与合唱教学。“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是基于柯达伊歌唱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发展,精选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合唱曲目。“歌唱与合唱教学”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唱名法,科尔文手势,手型,符干字母谱。

(三)音乐与动作。“音乐与动作”的训练目标:学生基于自己经验和个性,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来理解音乐的元素并表现音乐的能量;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音乐与动作”模块的基本内容包括:1、四种步态:行走、奔跑、连步跳、跑跳是音乐与动作最基本的活动;在步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音乐元素的整合和开展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音乐与动作练习。2、动作元素:音乐与动作训练区别于舞蹈与体操,强调以人体自然的动作为基础,探索表达音乐能量、音乐元素、音乐节奏的动作元素。3、动作塑形:音乐与动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个性的发展和个性的自我肯定,针对音乐的暗示、教师的提示和个人的选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静止姿态,称之为动作塑形。实质是个体的个性在身体上的外化。4、空间的配置:音乐与动作训练探索人和空间的不同关系,培养人对空间的感知意识。5、即兴活动的开展:上述五点整合而成的各种即兴活动和歌唱的即兴活动。

(四)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模块是对以上三个模块的学结。它占有很大的即兴创作因素。即是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而外化于思维、身体进行的表达。以音乐与动作为主,伴有童谣和歌唱与合唱元素。通过“音乐游戏”模块,可以检验一个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掌握情况。

(五)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体系核心内容之一,每一种乐器都可以发出一种单纯而美妙的声音,只有通过亲身感受或是触摸行为,才能获得相应的感性知识。因此,奥尔夫乐器丰富多彩的音色与简单的可操作性,是最容易唤起儿童神经与大脑的活跃性,从来使孩子们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治疗采取定制式教学治疗模式,以智障儿童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原理的理解,采用不同音乐治疗方法并发挥音乐治疗作用机制,对智障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达到康复训练目标。

篇3

药物治疗

孤独症的药物治疗基本采取对症处理的原则,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目前仍没有患者期望的特效药。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或者阿立哌唑用于治疗孤独症患儿的刻板重复行为、自伤攻击行为等。针对共患多动、注意障碍、癫痫、智能落后、抽动、情绪障碍等可采用药物对症处理。

康复训练内容

言语训练①言语表达:训练发音器官、练习发音,从单词、简单句向复杂句过渡。②言语理解:本能的、常用词语的理解,抽象、复杂语句的理解和应用,并结合场景训练。③言语沟通:在社交过程中用言语来交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回答别人的问题。谈论维持一个完整的话题。注意言语节奏、语速、语调等。

交往训练通过游戏、集体活动训练言语交流、表情交流、肢体言语交流,以及观察、模仿交往活动。在交往中逐渐培养互动、分享、团结、友谊、求助、同情,学会接纳关心别人,理解人情世故,掌握社交规则等。

行为矫正 采用正性强化法、负性消退法。强化好的行为,使不良行为退化,消除刻板重复行为,纠正兴趣范围狭窄,改善攻击、自伤、发脾气、偏食等。

生活自理 培养饮食、洗漱、睡眠、穿衣、外出、购物等生活技能。根据实际能力和年龄水平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

感觉统合 针对交往被动、言语落后、敏感胆小、怕大声、易紧张、幼时走路不稳、左利手等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大动作运动和精细动作运动。大动作运动:滑板、跳绳、平衡木、吊缆、袋鼠跳、羊角球、大笼球等。精细动作运动:穿珠子、插棍、折纸、搭积木、画画、练习系鞋带、扣扣子、用筷子等。每周3~4次,每次40~60分钟。

智力开发 左脑开发:计算、领悟、抽象性、逻辑性的训练。右脑开发:操作能力、空间结构能力的训练。

情绪控制采取挫折教育,让患儿自我放松、自我宣泄。情绪认知可让患儿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原因、影响、后果,并分析比较。

心理支持 做好心理保护,培养患儿自信心,接纳自己,避免频繁的负性情绪刺激。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情商。

特长培养 根据喜好和优势选择特长培养。如记忆力好,心算力好,歌唱能力好,绘画能力好,喜欢模仿等。主要康复培训理论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孩子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TEACCH教学法 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运动、感知、认知、手眼协调、言语表达和理解、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言语、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