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11:49:2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引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物理化学实验器材不断的更新引进,使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习惯。
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初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等等。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学生需要掌握其规范才能进行基本操作的,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仅仅靠学生自己规范还不行,教师在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应该对学生加强检查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一切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其规范要求,因为学生会以教师为模版进行效仿。尤其是教师在连接装置、对试管加热、搅拌药品,振荡试管和闻气味的时候都要谨遵化学规范,千万不能为了方便而使操作不规范,因为不符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生做实验时也无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化学规范操作。比如,在做点燃氢气的实验之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爆炸;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导致在给学生做示范性实验的时候就忘记了要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这一步骤,这样会对培养学生的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做化学实验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观察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而是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达到认识物质本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试管口应该向上还是向下倾斜?(2)药品要怎样放置到试管中?(3)收集氧气时应该用什么方法?(4)为什么用这种方法?(5)怎样检验你收集到的是氧气?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的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有了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认清物质的本质,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和不可代替的,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莉.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对策[j].陕西
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尹木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
Abstract: the students will want to learn chemistry,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is doing a chemical experiment, it can clearly make students see experimental phenomenon, experience the experiment process, draw the conclusion. Make students to the chemical produce strong interest, help students form the rigorous,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ttitude and study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experiment in the teaching of importance.
二、化学复习教学策略
1.围绕教材,学生基础强化
认真研读新课程理念不难发现,中考化学知识点无一不是来源于教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知识点的考查更加强调基础和实践.在传统的化学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一味地拔高和拓展,在一些不必要的题型和知识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因此,在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中,教材必须是复习教学的重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总结、课后习题、阅读资料等,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考点.在中考之前,必须将化学课本反复研读,将教材中的化学概念、知识研拓、实验技能等,加以总结.例如,在化学授课伊始,教材中给出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必然有新物质的产生,而物理变化则不引入新物质.由此引出了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概念,即是考查某一性质的产生是否需要化学变化的帮助.对此,笔者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题:爆炸现象是化学变化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对于本题,教材中明确指出化学中出现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必须区别对待.物理爆炸不涉及新物质的产生,如气球的爆炸,则是物理变化;化学爆炸,如鞭炮的爆炸,必定产生新物质,则是化学变化.如果对教材中的爆炸知识点看得不够仔细,自然就难以正确判断出该题的答案.对于初中化学的首轮教材化复习,不必追求深度,但是必须强调对教材的仔细研读,细细品味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2.围绕考点,化学专项强化
初中化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概念虽然繁多,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往往是固定的.对于简单易懂的化学知识,教师不妨一带而过,从而为化学难点和重点的复习腾出时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化学特殊现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失分点.对此,笔者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化学角、化学之最等兴趣活动.在提高化学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只有做到突出主次、真正减负,化学复习教学的高效才能实现.
3.围绕实验,化学素养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中考化学的核心考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题、实验推断题、实验计算题等,初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实验课,利用实验规律、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高效化学实验教学.除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教学外,近些年中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对此,教师不妨从中考化学的实验真题出发,围绕实验考点,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例如,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CO2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1)检查气密性的操作是什么?实验现象是什么,说明了CO2的性质是什么?(2)欲证明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你的实验操作是:取一瓶空气、一瓶等体积的呼出气体,接下来的操作是什么?分析:在该实验中,既涉及化学实验的操作,又涉及化学物质的性质,对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检查实验装置气密性是化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之一,在化学教材中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在本题中,还涉及探究式实验,在第二问中,要求自主探究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区别.该题中,还隐含要求掌握CO2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