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化学重要性

生物化学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物化学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中图分类号: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91-01

一、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表象是“物”,内容是“理”,由“物”到“理”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的心理需要,但对于学困生来讲,这一需要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想改变物理后进生的现状,就要学会在教学中管理,与他们友好相处,真心关心和爱护他们,提高其内在学习动力。 做好物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对后进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后进生常见的类型

1.智力因素型: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智力、能力方面较差,比如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力等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2.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不够,学习的认真程度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项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3.后进生的显著特点是,情绪易波动,意志比较薄弱,并缺乏学习毅力,害怕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4.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

三、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信任是开始。教育就应该有信任。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前提,那么信任便是教育的开始。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与赞美,其实它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助燃剂。后进生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具有胆怯心理;具有压抑心理;具有惰性心理;具有逆反心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但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他们的优劣。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后进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要让他们明白:做任何事情,光有热情和兴趣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培养学生求实合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严格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以及物理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成绩,充分体现出转化后进生的价值。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起来。

关爱是前提。作为教育者,爱学生,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后进生身上尤为明显。教师要主动关心爱护后进生,不放弃、不抛弃,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进生知识“欠账多”, 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

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后进生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一旦发现他们学习物理稍有进步,教师就应大力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良性循环。只有这样,后进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四、持之以恒,反复教育

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和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后进生内心世界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自信与自卑、努力与懈怠、开朗与忧伤、大胆与怯懦、自主与依赖交替发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闪光点”逐渐扩大,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情况,细心观察,掌握他们的思想、心理特点,转化工作才能争取主动, 从而帮助其正确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多注意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树立信心,取得新的进步。 转变后进生最主要的就是与后进生的感情建立,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以爱育爱。 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作为载体,构建和谐的班级集体。教师处处要成为后进生的表率,教育学生的德育原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师生间言谈应注意无损教师的身份。利用其优势克服缺点,首先肯定后进生的多样才能,发挥出来会为班集体增添不少荣誉。让他心悦诚服地感到老师信任他,有了信心,才能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许多后进生在学习中能得到老师的一次鼓励,一个微笑,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闪光点也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篇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启发学生总结生活中的经验,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自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好物理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物理教学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要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内容去创造一些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的神奇,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磁铁》一节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我把两个同名磁铁放在一起,一个磁铁就会悬浮在空中,用尺子在中间切割也不会掉下。接着提问是什么力量让磁铁悬浮在空中呢,学生顿时感到非常神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识变抽象为直观

物理知识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不容易弄懂。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主动地掌握好物理的一些规律、定理呢?很多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生活中的物理走进课堂,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就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学生也会感到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引导或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篇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