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15:05: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近年, 我国进入新一轮通货膨胀,消费价格指数从2007年4 月份开始持续上升,到当年的8月份达到6.5%,至2008年2月份更是高达8.7%。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社会焦点。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我国许多学者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因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大相径庭,本文将选取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下面将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
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国内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水平的传递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显的时滞,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与自身惯性、国外价格和食品价格冲击相比,汇率变动对我国CPI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食品价格冲击在汇率变动对我国CPI的传递效应方面影响非常大。
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综合运用图表法,格兰因果关系检验,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方法,对国内物价水平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波动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影响程度很小,可以忽略从而近似认为二者之间仅有单项联系;而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相对较大程度的影响,人民币升值1%,在之后的3年内,我国的总体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将下降0.1%,说明人民币升值对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对通胀的正面效应为升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6倍以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进行了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不同于其他学者,他们选取了世界能源商品价格指数来反映外生冲击变量,并且对模型中的变量分解方法做出了改变。研究结果也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并且传递有一定的时滞。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类别消费品价格,名义有效汇率的传递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
张成思(2009)强调了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动态传导的现实机理,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导致的通胀效果远远超过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效应。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来研究流动性过剩指标以及汇率因素对通货膨胀动态驱动效应,综合结果发现:我国近10年来流动性过剩指标对通货膨胀的动态驱动效果显著, 但汇率变化因素的通胀传递效应相对不明显,即使考虑汇改因素、使用向量模型,这种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
项后军,王清(2010)基于汇率传递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机制; 同时, 对上述理论模型加以拓展, 证明了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 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传递效应具有非线性平滑变化特征。他们又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STR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随着通货膨胀环境的变化,汇率传递弹性在-0.136至-0.049之间非线性平滑变化, 汇率传递变化幅度较大, 因此需重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潘锡泉,项后军(2010)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对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协整方程参数在样本期内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突变,突变时点为2006年12月,且结构突变前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均存在, 但其作用机制却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构突变前人民币升值不仅不支持“升值抑胀论”,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而结构突变后人民币升值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其效果微弱。
高瞻(2010)运用VEC模型检验了在引入汇率因素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表明,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很小,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实行了有效的货币冲销政策,缓解了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汇率的变动削弱了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且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一方面,它通过外汇储备对国内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会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微观、宏观(如市场定价、结算货币、一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全球化等)等诸多影响因素,汇率到通货膨胀的其他传导途径也并不顺畅。
项后军、潘锡泉(2011)运用内生结构突变检验与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ECM方法,将货币政策变量纳入模型中,从而把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重新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发生了结构突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发现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其长期传递弹性却由2005年9月结构突变前的0.065迅速增大到了结构突变后的0.118,且与现实中自2006年开始的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也相当吻合,但通过人民币升值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仍值得商榷。而体现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CPI的长期传递弹性为2.254,远远大于汇率传递弹性,这显示政策当局完全可以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且相比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以上学者所作研究的内容综述,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观点同异互见而且交叉。首先,从以上观点中,可明显看出,学者们都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或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学者们对两者关系得出的具体结论却是大相径庭的。
现将以上学者的观点不同处简述如下:
就研究汇率传递方面,刘亚,李伟平,杨宇俊(2008)认为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效应都很低。施建淮,傅雄广,许伟(2008)认为人民币汇改以后,汇率冲击可以减少对不同总体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测误差。而项后军、潘锡泉(2011)则认为因受2005年7月汇制改革的影响,导致同年9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发生了显著改变,且在突变后,通货膨胀水平有了相当幅度的提高,虽然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长期传递弹性确明显变大。
就衡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指标方面,王家玮、孙华妤、门明(2011)通过对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总产出指数,最终使用价格指数,最终消费价格指数等的分析,测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通过进口中间投入对国内各部门以及社会生产不同环节价格水平的影响程度。张成思(2009)研究了因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发现即使人民币在加速升值,仍没有显现出对通胀的抑制效果,而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流动性过剩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就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方面,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非是替代关系,虽然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价格方面的通胀/紧缩并不能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形成贬值/升值压力。项后军, 王清(2010)则认为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重视通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它表现为:在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的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汇率传递效应较高。
通过本文综述如上,不难看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确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微小作用,但这也表明了汇率因素无法对通胀情况起决定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在维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关注其他因素如通货预期、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亚,李伟平,杨宇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汇率传递视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
[2]张帅,赵昕,王茂林.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8,(4).
[3]施建淮,傅雄广,许伟.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动态[J].经济研究,2008,(7).
[4]张成思.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5]项后军,王清.通货膨胀环境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传递―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11).
[6]潘锡泉,项后军.人民币升值能够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吗―基于内生结构突变协整方法的汇率传递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定义为一种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暂时性
2.主体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A.多重相交 B.无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当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就是
A.劳动供给价格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C.市场最低工资 D.市场工资
4.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
A.垂直线 B.水平线
C.向右下倾斜的直线 D.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这说明劳动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点 B.生理性特点
C.能动性特点 D.主观性特点
7.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假定条件是
A.企业规模变化 B.企业规模不变
C.工资率变动 D.工资率不变
8.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会
A.不变 B.上下波动
C.越小 D.越大
9.经价格指数修正,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0.产品市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C.减少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D.减少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11.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
A.高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B.低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C.等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训成本
12.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量以劳动的最小单位时间计量 B.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计量
C.劳动量以劳动的标准时间计量 D.劳动量以工人合格产品数量计量
13.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
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B.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C.劳动的心理成本 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4.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对象是
A.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D.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5.劳动关系的核心是
A.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意志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16.由于垄断或寡头部门的企业要求增加他们的利润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
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7.工会对工资的影响主要集中于
A.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B.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C.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D.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18.有关自然失业率错误的描述是
A.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
B.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
19.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的原则是
A.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B.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C.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D.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工资水平
20.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高就业水平常常会导致
A.政府财政盈余 B.政府财政赤字
C.抑制通货膨胀 D.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A.企业利润 B.企业规模
C.教育年限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A.以认识主观世界为目的 B.以认识客观事实为目的
C.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D.得出的结论具有主观性
E.得出的结论不可检验
23.人力资本的特点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投资以后,能够使投资者获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相似,投资者要承担投资风险
24.下列属于最低劳动标准的内容有
A.最低工资标准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就业年龄标准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标准
E.关于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25.下列方法中能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
A.增加就业机会 B.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
C.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D.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
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7.劳动力供给
28.结构性失业
29.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预算约束线斜率的本质含义。
31.简述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路径。
32.简要回答延期支付的优势。
33.简述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运输公司把员工划分为司机(设为A类)和维修(设为B类)两类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资调整中发现,司机工资上涨了10%,却引起公司对维修工人的需求减少了5%,试计算这两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35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2,B的面积为0.38,试计算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并请说明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资本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这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可以说,失业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的最基本链条。有的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甚至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强调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经济危机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业。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定义为一种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暂时性
2.主体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A.多重相交 B.无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当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就是
A.劳动供给价格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C.市场最低工资 D.市场工资
4.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
A.垂直线 B.水平线
C.向右下倾斜的直线 D.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这说明劳动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点 B.生理性特点
C.能动性特点 D.主观性特点
7.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假定条件是
A.企业规模变化 B.企业规模不变
C.工资率变动 D.工资率不变
8.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会
A.不变 B.上下波动
C.越小 D.越大
9.经价格指数修正,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0.产品市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C.减少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D.减少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11.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
A.高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B.低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C.等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训成本
12.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量以劳动的最小单位时间计量 B.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计量
C.劳动量以劳动的标准时间计量 D.劳动量以工人合格产品数量计量
13.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
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B.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C.劳动的心理成本 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4.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对象是
A.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D.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5.劳动关系的核心是
A.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意志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16.由于垄断或寡头部门的企业要求增加他们的利润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
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7.工会对工资的影响主要集中于
A.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B.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C.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D.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18.有关自然失业率错误的描述是
A.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
B.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
19.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的原则是
A.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B.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C.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D.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工资水平
20.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高就业水平常常会导致
A.政府财政盈余 B.政府财政赤字
C.抑制通货膨胀 D.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A.企业利润 B.企业规模
C.教育年限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A.以认识主观世界为目的 B.以认识客观事实为目的
C.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D.得出的结论具有主观性
E.得出的结论不可检验
23.人力资本的特点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投资以后,能够使投资者获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相似,投资者要承担投资风险
24.下列属于最低劳动标准的内容有
A.最低工资标准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就业年龄标准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标准
E.关于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25.下列方法中能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
A.增加就业机会 B.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
C.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D.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
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7.劳动力供给
28.结构性失业
29.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预算约束线斜率的本质含义。
31.简述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路径。
32.简要回答延期支付的优势。
33.简述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运输公司把员工划分为司机(设为A类)和维修(设为B类)两类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资调整中发现,司机工资上涨了10%,却引起公司对维修工人的需求减少了5%,试计算这两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35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2,B的面积为0.38,试计算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并请说明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资本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这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可以说,失业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的最基本链条。有的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甚至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强调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经济危机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