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由多种因素经过长期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动态心理构成物。魅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魅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和素质,外在的仪表、服饰、行为动作,在相互交往中的地位等。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为人处事态度等。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如果一位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接纳,实际上他(她)就具备了—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教师把讲课进行得如行云流水,内容旁征博引,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相反,教师一味地朗读幻灯片,把本身就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学生的表现自然是不为所动。
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是高尚品德,正如北师大的校训所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虽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也属于工薪阶层,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使大学的功能变成了重科研、轻教学,所以很多教师越来越轻视没油水的教学任务,转而研究课题和搞第二职业,充实了自己的皮囊,却亏空了学生的脑袋。
二“标签效应”和学生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个课程能及格就行,学好学坏都没什么用,首先在态度上,学生就已经忽略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这件事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件事“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引申到此处,“思政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学生贴了一个不重要的标签,而后学生就会在行为上应付了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跳出高校“思政课”地位低的思维定势,联合学校,做好“思政课”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专业课是以后谋生的工具,就业的技能,就像生理需求一般,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专业课学艺不精就意味着今后要挨饿受冻,关乎生命,开不得玩笑;而公共课是安全需求,只要过关就行,毕竟这五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的学分还与自己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挂钩,能确保自己安全毕业就可以了。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很多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很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政治载体,只是承载的内容和份量不同。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姿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举例政策的出台,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也许关乎到学生自身,也许关系到他们的亲戚朋友。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政治品格和政治敏锐性。学生看似与政治无关,其实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生态决定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风气,如果对政治的态度是麻木与漠视,学生就真的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期望定律在“思政课”上的运用
期望定律一般被广泛应用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属,并给对方一定的期许,对方往往就会按照上司期许的目标奋进。同样,老师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以严格的要求,苛刻的标准看待一般的学生,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不到对学生真诚以待的。如果老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其发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或是同样的结果,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原来还可能是那么出色。
面对九零后的大学生,很多教师会觉得他们太过张扬,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无法沟通。基于此,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后排扎堆各忙各的,井水不泛河水,课堂上鲜有交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比如针对某一时事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施加积极的自我暗示,使其克服紧张的情绪,将自身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有了交流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才能更深一层,对学生多一点欣赏与喝彩,少一点轻视与指责,在一言一行中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真挚的,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的一切来回报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形成了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就比单纯的灌输好得多。
总之,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开展发挥着主导的功能,而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通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体验参与其中,两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新时期的到来,使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将心理学同“思政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更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林元,张玉梅.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9):20-22.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一、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之源
1.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卡通人物——丁当猫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接着提问:“你们组在丁当猫的哪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样,创造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更能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统计”后,我设计“到校园里统计”的开放式活动课: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校园里任意地统计某种物体的数量,再把统计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的眼界真是开阔,有的统计香樟树的棵数,有的统计石凳的数量,有的统计花坛的个数……同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评价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学生有了更多讲、练、议的机会,从而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3.练习设计生活化。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面对数字和计算,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 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推出“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如果要在我们教室铺上地砖,(提供几种型号及价格)你能设计出一个装修方案吗?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教室的面积是多少。(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砖的型号,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和总的钱数。
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单调而枯燥的计算,题型比较新颖有趣,并赋予数学以生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之本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生活化”数学教学之“源”应建立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回归生活,赋数学以灵性。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我创设“1元能买哪些东西”的活动,并在课前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拿1元钱到商店中购物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在这个模拟购物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用于生活,显数学之价值。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想想做做”第3题,教材展示出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要求的是他们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对玩具店很感兴趣,兴致很高。这时,我不急着让他们解决书上的问题,而是利用这个场景,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 要付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设置创新氛围,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创新。
1.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学习知识,在玩玩做做长才干,获得创新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在于“学习问题”的设置,因为“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启示点,是抽象的数学教学能否转化为活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听“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8个桃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都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我这儿只有80个桃子,全部分给40个小猴吧。小猴一听,全都欢天喜地说好!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很快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动脑。如在第五册、第六册中学习“口算乘、除法”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把分小棒的方法说给同方同学听,在分、说过程中探索口算方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指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思维与活动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好动的心理特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知识,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最好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
2.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再想一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用山芋切取若干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很多同学是先切一个,其余的再一个一个对照着切;也有同学先切一个长方体,然后把较小的面以较短的棱为标准切成正方体,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找到了长方体切割成若干小正方体的简便方法,既完成了任务,又探索出新知。这样的认识过程,远比老师的费力讲解深刻得多,久而久之,学生由操作兴趣培养出操作习惯,从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这种效果将推动创新能力向深层次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从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大胆求异、大胆创新,这才能引导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