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艺术的传承

传统艺术的传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0:4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艺术的传承

篇1

门窗艺术从原始时期发展到清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有关于门窗的资料都是来源于墓葬、书画、壁画、书籍之中,作为现在的研究依据。保存下来的门窗为我们了解历史和地区特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门窗艺术的源头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居住在山洞里,洞口就是最早的门。我国最早的门窗造型见于半坡时期的圆形无檐陶屋模型,此时的门窗没有明确的装饰,形式及其简单,门窗同体,既是建筑入口又有通风和采光的作用。

到了夏商周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同期兽足方鬲上,出现双扇板门,另外三面为棂格十字窗,从这件器物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板门和十字棂格窗的出现。从其他文物中可以看到门扇上安装奴隶形状的门插,可推断此时期的门窗已有等级划分和防御功能考虑。

门窗艺术的兴盛

秦汉时期,在墓葬出土的画像砖中可见板门和栅栏门出现,窗则有棂条窗、百叶窗、横披窗等。门和窗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另据《后汉书》记载:“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说明当时窗上已经使用了绮。此时期的门窗技艺得到发展,形式较为多样,且开始髹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这是门板上使用门钉的最早记录。而窗见于北魏出土的房屋模型,窗框四角向外呈放射状内凹纹样,框内部有四根棂条。南朝墓室中则在墙上砌出有烛台的直棂窗形象,从中可看出南北朝时期较为普遍的窗户样式。

隋唐五代时期,在唐代的石棺上已出现板门上开直棂的格子门形象,板门用作门屋、殿堂等建筑的入口大门,形制在南北朝已经较为成熟,构件有门扇、门额、门砧,还有装饰类的门簪、门钉等,可见,人们早已不再满足门与窗的使用功能开始追求其美观,此时门窗的特点是格子门出现,且门上雕饰精美,窗以直棂窗和闪电窗为主。

门窗艺术的成熟

宋代,我国木构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宋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址,但是,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民间建筑形象,多为茅屋与瓦屋结合所构成的建筑。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营造技艺并记载了当时各类门窗的制作方法和用材情况,体现了宋代建筑工艺的规范与成熟,成为我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门窗的重要书籍。

古木门和窗棂的特色由唐代的厚重、粗阔、简洁,经五展到用料偏小,且结构达到了稳固,从而形成了一般窗棂的常用形式。到宋代直棂变化为横竖交织造型的多样化窗棂,并形成了优美的“窗锦”, 开创和丰富了窗棂工艺和式样的视觉效果。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 中提到:“在技术方面,宋代格子门的发展,由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栏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几何花纹。”

元明清代的门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分板门和隔扇门两种。元代的门窗形式以简洁豪放为主要特征。是蒙古贵族固有的审美趣味、宋代汉文化观念和辽金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元代木门和窗的风格具有庄重、简洁、粗犷的特点,多为直棂竖条带方格的窗式,也有参考南方苏式窗制作的形式,另外还有带佛教韵味的形式。门窗的用料考究,结构丰满朴实,一定程度上突出一种优美、伸缩有致的气势。

门窗艺术的繁盛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逐渐成熟,建筑制式趋于定型化,大规模营建私人园林促进了古窗棂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一时期门窗的代表性变化是窗棂尺度增大,但雕刻不多。材质优良、比例协调,尺度合理,形式大方。

清代门窗的制作技艺与内容综合了唐、宋、元、明各个朝代以及我国南北方风格特点,成就极高。清代门窗艺术以清中期为代表, 造型雄伟浑厚,装饰富贵奢华,表现气派,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

清代隔扇门的裙板、夹堂板也经过了重点装饰,刻有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蝠等吉祥纹样,而门的形式在各地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浙江的板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支起,下部可开启。四川则是左右各两扇隔扇门。

每一个朝代的门窗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和文化的延续,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通过纹样和形制,将本民族的文化渗透其中,或朴素或华丽,或清廉或富贵,都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的体现。只有将文化一环扣一环的记录与承接下去,才能在门与窗衰落之际,引起更多人对其的重视关注和保护。

篇2

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伴随数千年来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完整艺术体系。从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格调奇伟、气势非凡到龙门石窟座高 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其形象崇高庄严,神态亲切慈祥,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其中所包含的学识修养、构思立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作的理论和经验,都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精髓之所在,也是中国雕塑与绘画所独具的特色与风格。中国雕塑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工匠艺人创造出的杰作,它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凝聚着广泛的民族心理情结和普遍的民族审美意识。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中国传统雕塑这一承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母体的艺术形式,对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和指引当前的艺术创作都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寻根之旅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雕塑从工具化形式走来,它在逐渐步入玉器、青铜器和工艺饰器摆件等时代之后,身上就打上了浓烈的礼乐器具的伦理性色彩。其次,历史上造成的“塑绘不分”传统更进一步加剧了雕塑走向与绘画表达的一致,这造成了对它的致命性一击。由于受传统绘画的影响,雕塑艺术的评判标准界于绘画的审美与创作观念之上,因而渗透出了鲜明的传统绘画特征和遗传基因,呈现出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标准一致的艺术准则。雕塑往往不注重体积与空间的真实性,而在意于对整体气势、神韵的把握,以及对装饰衣纹线条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等艺术元素的苦心经营与精妙布局。中国传统雕塑绘画所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非常符合中国人感性的审美心理和内在的民族个性。所以我们需要借用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评判标准与审美观念这一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才能准确的把握传统雕塑的审美要求的精髓所在。

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经过南方河姆渡和北方半坡文明的锤炼,逐步过渡到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和秦汉时期俑葬排场,是黄河长江之水浇铸出的原汁原味的本土雕塑语言。又经老庄道学和孔孟思想的浸润,在两汉时代形成了第一个雕塑艺术创作的高峰。这时,印度佛教文明的触须尚未伸展到中央帝国的版图,那时的国人才初始品尝到蔡伦造纸带来的便利和喜悦,使用着戍边的开疆大员蒙恬所造之毛笔,纵情泼墨于方寸之间,耳闻目睹的是商周神品“司母戊大方鼎”“秦陵兵马俑”、武威雷台《马踏飞燕》以及西汉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而创作制造的“马踏匈奴”等雕塑呈现出的视觉震撼所带来的心灵喜悦。这一历史时期因此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巅峰。大致可形象简约地概括为:一、彷徨而扑朔的史前雕塑;二、神秘而狰狞的商周雕塑;三、华丽灵动的东周列国雕塑;四、威武庄严的秦代雕塑;五、雄甲刚健的汉代雕塑。这些宏伟的杰作很能代表先秦至西汉国人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时期的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艺术教化功能;描述神话故事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与灵兽(如四方神兽),以求引魂升天的实际功用。或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宣扬忠孝仁义的统治需求,还有的题材直接反映世俗生活(如汉代墓葬雕塑中陶制四合院住宅、舞俑、乐俑、侍俑、厨俑等),秦陵兵马俑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大,威严不可战胜的大秦帝国,其表现出的霸悍之气,在世界雕塑史上实属罕见,其审美以“整体之美为美,整体之真为真”。而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争鸣,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其雕塑绘画很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显示事物内在之真,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殷商文明以动物人物图案为装饰纹样,在世界雕塑史上独具个性,是中国传统雕塑进入民族化的重要标志,青铜器作为祭祀用的祭器是对精神真象的原始认知,这一历史高峰的时代背景是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的国粹文明时期,反映了一个劲建勇猛的民族上升阶段:雄浑,质朴好似初升的太阳,有着鸿蒙时开天辟地般的清新朝气。

篇3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居住在山洞里,洞口就是最早的门。我国最早的门窗造型见于半坡时期的圆形无檐陶屋模型,此时的门窗没有明确的装饰,形式及其简单,门窗同体,既是建筑入口又有通风和采光的作用。到了夏商周战国时期,据考古发现,西周早期同期兽足方鬲上,出现双扇板门,另外三面为棂格十字窗,从这件器物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板门和十字棂格窗的出现。从其他文物中可以看到门扇上安装奴隶形状的门插,可推断此时期的门窗已有等级划分和防御功能考虑。

二、门窗艺术的兴盛

秦汉时期,在墓葬出土的画像砖中可见板门和栅栏门出现,窗则有棂条窗、百叶窗、横披窗等。门和窗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另据《后汉书》记载:“柱壁雕镂,加以铜漆。窗牖皆有绮疏青锁。”说明当时窗上已经使用了绮。此时期的门窗技艺得到发展,形式较为多样,且开始髹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这是门板上使用门钉的最早记录。而窗见于北魏出土的房屋模型,窗框四角向外呈放射状内凹纹样,框内部有四根棂条。南朝墓室中则在墙上砌出有烛台的直棂窗形象,从中可看出南北朝时期较为普遍的窗户样式。隋唐五代时期,在唐代的石棺上已出现板门上开直棂的格子门形象,板门用作门屋、殿堂等建筑的入口大门,形制在南北朝已经较为成熟,构件有门扇、门额、门砧,还有装饰类的门簪、门钉等,可见,人们早已不再满足门与窗的使用功能开始追求其美观,此时门窗的特点是格子门出现,且门上雕饰精美,窗以直棂窗和闪电窗为主。

三、门窗艺术的成熟

宋代,我国木构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宋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址,但是,通过当时的绘画作品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依据。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大量民间建筑形象,多为茅屋与瓦屋结合所构成的建筑。李诫在《营造法式》中继承和总结了古代传统的营造技艺并记载了当时各类门窗的制作方法和用材情况,体现了宋代建筑工艺的规范与成熟,成为我国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门窗的重要书籍。古木门和窗棂的特色由唐代的厚重、粗阔、简洁,经五展到用料偏小,且结构达到了稳固,从而形成了一般窗棂的常用形式。到宋代直棂变化为横竖交织造型的多样化窗棂,并形成了优美的“窗锦”,开创和丰富了窗棂工艺和式样的视觉效果。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中提到:“在技术方面,宋代格子门的发展,由固定的直棂窗逐渐改为可以启闭的栏槛钩窗,门窗和彩画的构图盛行几何花纹。”元明清代的门种类繁多,总体来说分板门和隔扇门两种。元代的门窗形式以简洁豪放为主要特征。是蒙古贵族固有的审美趣味、宋代汉文化观念和辽金艺术文化的大融合。元代木门和窗的风格具有庄重、简洁、粗犷的特点,多为直棂竖条带方格的窗式,也有参考南方苏式窗制作的形式,另外还有带佛教韵味的形式。门窗的用料考究,结构丰满朴实,一定程度上突出一种优美、伸缩有致的气势。

四、门窗艺术的繁盛

明清两代建筑艺术逐渐成熟,建筑制式趋于定型化,大规模营建私人园林促进了古窗棂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一时期门窗的代表性变化是窗棂尺度增大,但雕刻不多。材质优良、比例协调,尺度合理,形式大方。清代门窗的制作技艺与内容综合了唐、宋、元、明各个朝代以及我国南北方风格特点,成就极高。清代门窗艺术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雄伟浑厚,装饰富贵奢华,表现气派,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清代隔扇门的裙板、夹堂板也经过了重点装饰,刻有如意纹、夔龙纹、团花、五蝠等吉祥纹样,而门的形式在各地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浙江的板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可支起,下部可开启。四川则是左右各两扇隔扇门。每一个朝代的门窗都有其时代的特点和文化的延续,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通过纹样和形制,将本民族的文化渗透其中,或朴素或华丽,或清廉或富贵,都是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追求的体现。只有将文化一环扣一环的记录与承接下去,才能在门与窗衰落之际,引起更多人对其的重视关注和保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