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中的数字文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25-01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时期,过于注重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借鉴,对我国传统文化认同和重视程度低。近四十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统的一元化教学方式地位受到严重动摇(因其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广度)。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在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将祖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高等院校美术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现行教育趋势已经从过去注重量的提高转变成注重质的飞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中凸显的问题颇多。
(一)注重美术课程本身的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化,只讲述美术教育课程,完全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注重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及他文化的融合,这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知识面窄,且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吸引力,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重理论不重实践
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理论学习,而把实践放在边缘化的位置,教学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授上。而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也没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经验和团体合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也缺乏对艺术的审美观念。
(三)注重硬件设备的提高而忽视“软件”
由于各个学校经费有限,因此,大部分学校都将经费用来提高硬件设备。然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却相当淡薄,在加上各高校教育队伍素质不一,以至于很多院校课程资源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就集中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
(四)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来继承,但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已经充斥了高校毕业生的头脑,他们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感。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学习本土文化,自然,学生就失去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学习的兴趣。
(五)许多传统景点都功利化
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还必须对传统文化景点有充分的了解,可是现在各大传统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挣钱的工具,不能为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调件,这实质上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优化运用
(一)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
为解决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这一问题,各大院校需联合师资力量,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这一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美术和艺术作品,形成作品陈列室,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校外和省内外传统文化作品和文化景点,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
(二)编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教材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在于教材的编写,一部好的教材能够容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能够引导教师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如何编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材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在师资优化的基础上,各地方成立一个教材编制小组,编制具有本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教材,且运用于本地区学校教学中是非常有利的。当然,不需要在地区设置太过编制点,以省为单位编制即可。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地区文化认同感。
(三)构建学生实践学习平台
纸上谈兵是达不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校可以经常性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并定期给学生观赏和临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跟其他同学分析和介绍艺术品的价值。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民间艺人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民间艺术和记忆,使学生萌发学习热情。最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民间实地考察,使学生亲生感受民间文化底蕴。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7-01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艺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紫砂壶作为重要的工艺作品,是我国陶艺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自己主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整合入紫砂壶作品当中,会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场视觉与精神盛宴。加强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紫砂壶研究者与制作者的共识,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一、五行论与紫砂壶工艺的融合
五行论也称为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阴阳结合。紫砂壶与五行说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使阴阳观念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最初,在社会当中,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万物的构成要素。而进行紫砂壶的制作之时,制作者会十分注视紫砂壶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称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与我国的五行论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对应。在进行紫砂的制作之时,会用到水与土,还有最重要的金砂。在进行紫砂的加工之时,要利用火进行烧煅,而火的产生则来源于森林。所以说,紫砂壶的制作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紫砂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五行的产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壶的爱好者都会将紫砂壶视为万物的精华与根本,将一个小小的紫砂壶当作一个宏观的世界进行欣赏。所以,紫砂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体,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许多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许多的派别,比如说佛家、道家与儒家等等。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与这些派别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说浪漫主义精神大多与中国的酒文化有关,李白的诗作就是一个明显的攻其不备。而现实性的色彩大多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关。而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相关的色彩则是智慧。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断追求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体会紫砂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点在于开阔的胸怀与客观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所以,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当中,紫砂壶的喜爱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别与信仰领域,几乎每一个对于思想与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壶所吸引。比如说,对于儒家来讲,中庸之道为核心。而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特别是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讲,要提高紫砂壶的质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无过之而无不及成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当中,紫砂壶的颜色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外行人来讲,紫砂壶的颜色较为单调,其实不然。紫砂壶的颜色讲究在其紫而不姹、红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这都是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从道家的传统文化来讲,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中也是一样,很多紫砂壶的制作者从自然当中获得进行制作的灵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壶透露出自然的气息与精神上的自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者愿意住在乡下,他们认为乡下的宁静可以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佛教来讲,紫砂壶与佛教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随缘。说起来,中国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于一个寺庙当中,佛教中信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壶的佛性也因其与佛教的多种联系而产生。后来,与紫砂壶相关的语言当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义,比如说吃茶就是一个典型的禅语,其意义为明清事理,了解来龙去脉等等。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加强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利用紫砂壶的宣传,可以加强紫砂壶爱好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正确也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体会作品背后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方法与技巧更是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瑰宝。笔者以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爱好者与紫砂壶研究者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利用紫砂壶艺术价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壶的科学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亦.雕塑技艺在紫砂壶中的运用和把握[J].江苏陶瓷.2008(05).
[2]韩其楼.壶中日月长 可清天地心──阳羡名陶云龙壶与壶艺大家朱可心[J].江苏陶瓷.1995(03).
1课题背景
传统的美术教材大多以课时为单位编写,每节课都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另一方面,学生刚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之后,还没来得及深入下去,就结束了这一堂课的学习,进入了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编排很难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相结合,继而很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感兴趣的学生对本课题进行一定的研究、探索与创新。因此,在湖湘传统文化美术资源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开展在知识、技能、材料和研究等方面有一定跨度的主题单元式教学,才能较好地将地域课程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大胆进行教学尝试,有目的、有侧重地围绕某一主题开发拓展湖湘传统文化资源课程,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设计出围绕主题的不同子课题,以反映出某一主题的多个不同方面,从而形成对该课程主题系统完整的教学设计。
2靖港古镇资源分析
位于湘江西岸的靖港古镇曾是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靖港”是人们为了纪念唐代将军李靖对港口的治理有方而得名。现如今,靖港镇已成为湖南赫赫有名的历史文化村镇,2011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以七、八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设计教学思路,根据靖港古镇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多种类的学习元素,以围绕探索古镇为主题展开单元式教学,通过多角度、多学科的切入,使学生对古镇有一个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3教学设计
3.1单元一:参观古镇名迹,展开实地调查
1)教学目标:通过对古镇实地参观和考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2)教学过程: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古镇进行参观,通过观察比较,建立对古镇的初步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展开对古镇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拍照、速写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考察结果。在考察过程中,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采访调查,对靖港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初步了解,而对古镇中各景点的参观以及资料的收集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古镇的人文内涵。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适时引导,并着重强调安全问题。
3.2单元二:赏析古镇名画,激感体验
1)教学目标:能够以之前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对其他画家所画同类型的题材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2)教学过程:课堂第一阶段:以先前实地考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师可把自己拍摄或绘画的古镇景色展示出来与学生分享,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以此导入课题。用一系列的问题将课堂的主题逐一呈现:例如,在游览古镇中,对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哪一处景物?你为什么对它印象最深?怎样在绘画中表现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古镇一景呢?课堂第二阶段:展示各地画家对古镇景色的描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赏析活动,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展开各种形式的绘画训练,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例如:怎样画才能将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以达到确定绘画感情基调的作用。在课堂结束时,要求学生不必完成一幅作品,但要注重加强他们所表达的情感。鼓励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情感的解读,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以此达到升华课堂主题的效果。
3.3单元三:创意工艺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1)教学目标:了解靖港特色油纸伞的工艺特点,并尝试动手制作,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2)教学过程:课堂上,通过欣赏靖港特色油纸伞,了解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领会时代变迁对民间文化兴衰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并以深入探究油纸伞的工艺特点体会其中的造型美、色彩美和图案美,激发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情趣,并尝试动手制作。在学生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可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由选举出的小组长来安排团队的分工合作。而通过最后的成果展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最美的一把油纸伞。在最后的评估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对制作出优秀作品的团队进行嘉奖,同时也要注意从学生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3.4单元四: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人文精神
1)教学目标:以“再造古镇”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人文环境问题的关注。2)教学过程:靖港古镇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其自身的景点环境建设也是值得学生关注的。根据学生对古镇目前环境问题的调查,引导学生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在参观古镇时,学生们发现一些游客在景区内乱扔垃圾,向河水里乱抛废弃物,这一幕幕的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的用相机记录下来,有的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考察结束后的课堂中,将学生的考察结果进行展示和汇报。在这样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以达到美术教育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层面。
4课例实验的总结及反思
(1)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应当联系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应当重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与意义,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现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生的直接经验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根基,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以考察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也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周围生活环境以及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存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2)强调学以致用。在“靖港古镇”主题单元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教学中,以创意绘画、手工制作的形式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实践环节。但是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观察,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的作品仅仅只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上,而在创意和实用方面则存在一定的欠缺。如,可启发学生设计制作靖港古镇的宣传海报、宣传卡片;或者通过网络发表学习心得以及向有关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倡议书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本土美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课程学习中形成传承本土美术的责任意识。
(3)与社会机构的互动化。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然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这样的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社会文化机构缺少相应的教育项目;其次是一些学校缺少与文化机构的互动。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社会文化机构应多建设相关的项目支持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该主动与这样的社会文化机构建立联结机制,争取社会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