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7 16:38:5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媒体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李磊明.关于叙事媒体转换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丛,2003(2).
[5]赵阿颖.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介的文体特征探索[J].中人文论丛,2011(2).
[6]何纯.新闻叙事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6:76.
[7]互联网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2012年-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3-06].
[8]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2.
[9]薛国林,胡秀.微博新闻的写作及其问题特征——以2010年两会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0(5).
[10]常仙鹤,范以锦.传世花瓶更养眼——新闻碎片化时代如何还历史公正[J].青年记者,2010(5).
户外广告的非内容性特质以及无内容诱导性接触的特征,决定了户外广告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对受众有足够的媒体亲和力
由于户外媒体非内容性的传播特质与无内容诱导性的接触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户外媒体接触时的随机性状态,这样一种随机性接触状态就决定了户外媒体本身必须要有足够的亲和力去配合广告受众的接触,所谓的户外媒体亲和力指的是户外媒体与广告受众之间再接触过程中最小的接触障碍,其中包括广告受众与户外媒体间的接触观察角度、观察距离、观察视觉障碍物以及传播内容的清晰完整性等要素,当广告受众在户外纯随机状态下与广告媒体发生接触时,要求广告媒体必须随时都能提供一种非常良好的易接触状态,使广告媒体完整暴露于广告受众的接触视线范围之中,达成最为充分的广告信息传播。在易接触性或称之为媒体亲和力方面,目前主流户外媒体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公交媒体,公交媒体在户外媒体中独一无二的采用多面体立体方式传播(由两侧车身加车尾形成的三面立体),这种传播方式构成了一个超过300°的宽广视角,使得公交媒体毫无疑问地成为户外媒体中可视角度最大的载体,最大观察视角意味着无论广告受众与公交媒体处于何种状态的相对位置,都能完整接触到公交媒体所搭载的广告内容,从而有效确保了广告接触的传播效率,这一点从实力媒体去年所做的户外广告效果调研中可以清晰地得到印证,在关于消费者日常特别留意的户外媒体形式调研中,公交媒体以60%的消费者留意率遥遥领先于其它户外媒体形式,而在日常接触最多以及最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调研中,公交媒体同样以57%与36%的高比例遥遥领先,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交媒体独特的传播特性以及由此而所形成的消费者广告接触最小化障碍,即公交媒体无与伦比的媒体亲和力
户外媒体非内容性特征使户外媒体的人群包容性最大化
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避免了传统媒体的广告受众因为对媒体所承载内容有意识的主动回避而产生的广告接触障碍,传统媒体“内容”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诱导了消费者对所搭载广告的关注,但另一方面,“内容”的存在同样迫使一些消费者因为对“内容”的排斥而远离这些广告,人为造成了广告的接触障碍,缩小了广告的接触范围与接触人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完全避免了传统媒体由内容所形成的消费者接触屏障,实际上使户外媒体成为一种人群包容性最广泛的媒体形式,没有任何人为排斥消费者的特性,这一特性使户外广告正日益成为仅次于电视广告的消费者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形式。
户外媒体的非内容性特征,使户外媒体成为消费者心理排斥性最小的媒体形式
任何搭载于内容性媒体之上的广告都由于侵占了消费者对媒体“内容”的接触而为消费者所排斥,例如电视广告侵害了消费者看电视节目的时间、平面广告侵害了消费者对平面文字的接触量等等,消费者所产生的这些排斥性会在实际的消费者广告接触过程中直接产生对广告以及品牌的排斥心理。而户外广告的非内容特征,使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任何利益侵害,因此,消费者对户外广告及其所搭载的广告排斥心理最小,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实力媒体去年所做的户外广告效果调研报告中得到验证,户外广告的消费者反感率(15%)最低,远远低于电视广告反感率(33%)、平面广告反感率(32%),因此,户外广告可以被称作为最具消费者好感度的媒体形式。
通常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讲,媒介素养指的是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和一种职业精神。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受众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渠道的垄断,传统的“传”与“受”的界限出现了消解,同时也弱化了传统媒体人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在新媒体强势介入的时代,如何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已然成了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能力
海量性,是对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特征最贴切的形容。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亦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是新闻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媒体信息获取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新媒介素养。对于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首先应该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切忌出现以下两种极端:一是以传统媒体固有的公信力为筹码,以“官方”信源自居,无视新媒体信息及其影响力;二是以传统媒体固有公信力为代价,“追赶”新媒体信息生产速度,弃信息真实性于不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为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和者提供了可能。个人作为信息的主体,进入信息生产的环节,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近些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进入传播领域,作为信息生产者的素质可谓良莠不齐,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应该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抢先发稿”。因为,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
二、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核实能力。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传统媒体人首先应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在新闻实效性竞争方面取胜,许多媒体不得不缩短信息核实在新闻生产中所占的时间,甚至忽略对信息的核实。如,2013年12月《广州日报》《环球时报》《南都周刊》等诸多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纷纷对“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群情激奋。可后来经证实却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大妈撞倒。在这个事件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真实性核实的缺失,导致了这一虚假新闻问世,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新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核实的能力应当作为传统媒体人鉴别新媒体信息的基础而被加强。
新媒体信息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在去伪存真之后,还应该对信息进行筛选,去掉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在众多的新媒体信息中,以新闻人的眼光进行筛选,判断信息的新闻价值,并自觉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是传统媒体人新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更是媒体人专业素养的体现。
三、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
新媒体信息整合能力。不管是时下对微博内容的阅读,还是早已到来的读图时代,都意味着浅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流行。这种阅读方式往往导致对问题片面、浅显、不理性地认识。尤其是以140字为上限的微博信息传播,更是凸显了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不系统和不完整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碎片化的新媒体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能力。
新媒体信息解读能力。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但是,个人作为信息生产者往往涉猎的只是新闻事实的表象,对新闻事实产生原因的分析,对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信息的挖掘和解读的能力有限。这便要求传统媒体人拿出自己素有的专业的新闻精神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进而巩固并扩大自身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