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关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8: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关系

篇1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穿越五千年文明历史,汇聚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乃高等教育框架下的职业方向引领教育,既蕴含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文化气度、文化素养,更是凸显“做中学、学中做、教中传”的典型职业场景;高职教育中的文化建设曾经是短板,实操技能是强项。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依然在不断前进探索之中。2016年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三度连续提到“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因此,我们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升政治思想高度,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设置。新形势下,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引领下,“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构成了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这是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4]首先,培养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对高职教育的文化内涵建设加大投入,“走出去,引进来”。高职院校采取激励措施,政策倾斜,职称优先,鼓励学校教师外出充电参加传统文化培训;高薪招聘“文化工匠”“大师”进校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其次,强化对高职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课程设置时,传统文化课程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从大一新生持续到毕业前夕。课程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文化熏陶循序渐进,文化素养逐步提升。除了课程设置外,第二课堂多举办一些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如讲座、主题文化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文化审美陶冶情操,学生会以更加愉悦的心情学好专业技能,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三、非遗文化资源向高职教育资源转化

篇2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4—0103—04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与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在《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的激励下,中国电影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创作者运用西方电影观念,凭借庞大演员阵容、奇观化的视觉特效和东方故事题材打造中国电影的“大片”梦;同时,另一批有着自己艺术理想的导演则从民族文化内核出发,将电影的民族性、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命题紧密结合,构建着民族现代类型电影体系。回顾近10年的国产电影创作,民俗元素、民族和传统文化题材一直是影视创作追逐的焦点之一。而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含众多“非遗”元素的“非遗”题材电影则是民族电影中的一个新热点。代表性的影片包括《尔玛的婚礼》(韩万峰,2008)、《十里红妆》(金良言,2009)、《爱在廊桥》(陈力,2010)、《蔡李佛》(黄明升,2010)和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五届北京放映活动中展映的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张唯,2011)等。这类题材的电影无论是从影片的拍摄动机还是影片本身的内容叙事,都已经超越了电影作为文化娱乐产品的属性,文化元素不再是影片讲故事的“道具”,影片成为文化影像化表达的独特工具。透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影片对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映像的描绘,感受其所发散出来的文化思考。因此,深入分析这些影片,发掘其内在本质,不仅有助于把握这类电影创作特点,也有助于理解影片作为理性批判工具所表达出的文化忧患意识,进而理解影片创作的终极人文关怀。

一、文化传承的焦虑

全球化与现代化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多元文化选择,同时也使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多数传统民间文化不得不面临传承人缺失的问题,诸多“非遗”题材影片不约而同将思考的焦点聚集到这一问题上来。影片《蔡李佛》中,男主角陈英杰(洪天照饰)出生在广东,从小习武,如果没有其他文化生活方式的干扰,也许其师叔陈天虹(元华饰)便是他30年后的样子,但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其成长过程中接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放弃练习蔡李佛,选择了出国生活。但长期的国外生活并没有使男主角陈英杰寻找到生活的认同和文化归属感,最后不得不选择回国。从其成长经历看,正是由于前期对蔡李佛拳这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才使得蔡李佛不得不面临人才缺失的困境,也是由于文化继承的缺失,其本人不得不通过继续社会化的艰苦过程肩负起蔡李佛拳继承与传承的使命。此外,《蔡李佛》还为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承缺失的另一种映像,即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初男主角陈英杰草率中答应比武,但真正考虑比赛人选时,陈英杰才意识到“三对三”的比赛中,除了他和大师兄(刘永健饰)外,已经想不到其他人可以参加比赛,“人才荒”的出现是这项延续百年的传统文化事象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考验。

如果《蔡李佛》对文化传承的焦虑还蒙着温情的面纱,那么影片《爱在廊桥》对文化传承缺失焦虑表达得更为直接:一场车祸使得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几近灭绝,直至20多年后才逐渐恢复。这一现象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常说的“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只是影片通过直接而惨烈的镜头叙事进行了再现,用以表达对传统文化事象传承现状的焦虑,意图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的关注。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对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的描述更为悲怆,老艺人马千里(李军饰)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仅自愿教学生,甚至还要去“求”别人来学习。影片导演渴望不在孤单,或许艺人不在孤单时,传统文化也就不再孤单了。

《爱在廊桥》与《蔡李佛》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传承缺位的“素描”是当代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实写照。文化是人类创造、保持和传承的,离开了人的接力,任何文化都会失去活力或生命力,出现断层,甚至消逝,而文化传承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有了文化传承才有文化的创新、发展与延续。社会化个体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从其一出生就会被各种文化包裹,通过社会教化、自身学习和媒介传播等途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承担起对民族、群体或共同体文化传承的使命。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开放式状态,个体所受文化熏陶已经超脱民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途径的媒介传播为个体提供了多样的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又为个体文化继承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个体文化继承的选择性比以往更为多样。应当承认,多元文化交融丰富了个体的文化选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我国传统文化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或许在影片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文化传承缺失的原因,但如何唤醒年轻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同与文化继承是要现实回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命题。

二、文化认同的焦虑

多元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的差异、碰撞和冲突,个体便会表现出对已有传统的坚持,追求文化生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表现出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便是文化认同。影片《蔡李佛》中,贯穿整部影视作品文化主线便是这类文化冲突引起的文化认同。当收购武馆的消息出现时,男主角陈英杰第一次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思考自己与蔡李佛拳馆的关系。同样,当大师兄经过思想挣扎之后,尤其是将“蔡李佛的声誉”置于自身思想的高层时,也对武馆、蔡李佛的延续产生了担忧。在这一瞬间,武馆的生存和蔡李佛的延续成为将大师兄与英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三个人对蔡李佛的文化认同带有强烈的感彩,保住武馆成为三人存在的同一目标。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超越民族国家范围形成的各民族共识的全球认同越来越多,因此便有一些文化霸权伪装成全球认同,“带来新颖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同时,解构、碎化着某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或许在陈英杰的眼中,泛美集团所推广的国际化路线可能是一种伪装的全球认同,其目的并不在于文化理想,而在于商业理想,因为全球认同的形成并不一定削弱地方文化传统,有时地方文化传统还会得到强化。

文化认同除了个体对群体或共同体文化的归属感外,还可以表现为他者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超越群体、地域、民族和国家的范畴,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上体现出很多的一致性。影片《蔡李佛》中,作为蔡李佛拳传承人的陈英杰在谈及空手道时,给予了这一文化表现形式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同样身为日本人的武田少佐(小杉健饰)对蔡李佛拳也给予了充分认可,认同蔡李佛拳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影响下,直接决定了武田少佐的行为选择:主动要求学习蔡李佛拳,与陈英杰组成一个团队,共同捍卫蔡李佛拳名誉。

影片《尔玛的婚礼》中,我们也可以时刻看到具有强烈感彩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正是发生在影片矛盾最为激烈之时,即到底是选择汉族婚礼还是选择羌族传统婚俗。无论是尔玛(尔玛依娜饰)的爸爸(祁润清饰)所说“你是羌族姑娘,咱羌族人的女儿出嫁就得按照羌族的风俗办”,还是尔玛自己所说的“结婚时按照羌族的婚礼举办,不觉得有什么不对”,都是文化冲突时个体对共同体文化的归属感体现和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文化认同问题的日益凸显与文化现代性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所受文化影响已经突破了本群体或共同体文化的限制,多元文化通过多样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个体的文化生活。文化认同最易出现在不同文化发生冲突和交融时,此时的文化认同带有强烈的感彩,当受异文化冲击越强烈时,这种文化情感便越强烈。

三、文化资源开发的焦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的思考过去一直在学术界争论,如今诸多“非遗”题材影片聚焦非遗开发,并通过影像叙事将其引入更为深层的思考。在影片《尔玛的婚礼》中,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通过镜头进行了展示:羌族少女歌舞队、老年羌族演唱仪式以及村寨的文化旅游等,村落里的文化资源被工业化和商业化浪潮夹裹着,被打上商品的标签,进行同一模式的生产,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这些现象是当下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最为普遍的现象,影片对这些文化资源开发的叙事如蜻蜓点水,点到即止。然而在影片《蔡李佛》通过多个冲突的设置,已经触及了对蔡李佛拳产业开发的深层思考。当泛美集团对蔡李佛拳馆的收购,提出的条件可谓优厚,如宽敞的训练馆、先进的训练器材及国际武术大会交流等,这些条件可使拳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提升,同时个人也可以名利双收;在收购与反收购过程中,蔡李佛拳馆内不同角色人物给出不同的答案,大师兄最初的态度可以代表一个观点,即支持产业开发,而以男主角陈英杰则代表了另一种对立的观点,坚持固守百年的传统。也许影片导演已经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犹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产业开发有助于非遗事项保护、传承与传播;另一面是可能产生的过度开发对非遗项目遗产价值的消减和文化认同的削弱,且有时这种开发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障碍,所以才有了这一情节的设计。在矛盾展开的过程中,大量商业元素也渗透到比赛过程中,如高额的商业赞助和丰厚的比赛回报以及比赛现场浓郁的商业气息等。从影片情节设置来看,影片男主角在比赛中的胜利似乎给出了蔡李佛拳产业开发与否这场冲突的暂时答案,但影片结局将这一看似解决的问题引向了另一个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即蔡李佛拳馆在很多国家都开有分馆,这种产业开发形式对蔡李佛拳以及类似的文化事象传承与传播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同样触及了非遗资源产业开发问题,其对非遗资源的产业开发的担忧与反思则更为深刻。影片将皮影戏传承人马千里置于多重关系中,如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等等,这些关系设置的本质是探讨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个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影片导演已经注意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影片试图通过对传承人的角色解读和精神的窥探寻找出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中间道路的尝试恰恰是以前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忽视的视角。

四、文化冲突的焦虑

文化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当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接触时,如果不能产生有效的文化认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和分歧,此时便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类型有多种形式,不同族群、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甚至代际之间也会产生文化认同上的差异,进而形成文化冲突。《蔡李佛》和《尔玛的婚礼》两部电影对上述类型文化冲突都进行了自己独特的阐述和剖析。

影片《蔡李佛》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文化冲突的焦虑娓娓道来。这其中的文化冲突既有代际文化冲突,也有新旧文化冲突。影片中的代际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男主角与父亲陈天来(洪金宝饰)的观念冲突,男主角陈英杰早期对蔡李佛游移的态度和父亲对儿子继承传统观念形成的鲜明代际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个体所处时代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般称之为“代沟”;影片对新旧文化冲突的叙述主要体现在器物上,男主角在参观泛美集团的现代化武术训练室之后,潜意识内将其与蔡李佛拳馆内陈旧的老式武术训练装备的对比,并由此产生的愤懑情绪,这负面情绪表现了陈英杰内心对现代化训练设备的渴望和与其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篇3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我县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拍摄了以东女文化为品牌,全面展示马奈锅庄的电影《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绒藏族历史浪漫的传奇、情爱、文献、灾难性的史诗影片《东方女儿国》。创作了以突出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为题材的《马奈锅庄梦》系列文艺剧目,多次参加省内外汇演获得好评;制作出版了歌剧集《高原雪梨花》,陆续出版了《历史文化览略》、《历史文化丛书:风云》、《文史》一二三四辑、《雍仲苯教法相宝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书籍画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我县每年都要举办以“梨花节”和“红叶节”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锅庄、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刺绣、织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艺也多次得到展示,这些都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汇演、民歌大赛和各种节庆汇演,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扬

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县不断创新方法,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以“输血式支持”、“奖励性扶持”等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民间文化展演,使小区域传统文化走上大舞台,开辟新的演艺天地,如编排的河东乡“千年锅庄换新词”、“马奈娃娃锅庄”等,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我县目前正在恢复部分传统戏曲(藏戏),比如卡拉脚乡二普鲁村的猩猩与猎人,安宁乡牧场村的格萨尔王藏戏等;咯尔乡德胜村举办的“孝德”文化节,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也被中央四台《记住乡愁》栏目搬上荧幕;勒乌摩崖石刻是苯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多次对其进行考古论证,相关论文在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有影响力的网站和刊物上刊登,提高了甚至整个嘉绒地区的文化地位,强化了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嘉绒地区增加了新的文化亮点。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