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5:1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业互联网定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2.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3、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
4、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
5、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
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6、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移动互联网生产力丛书》的封皮上有这样一句话:“乔布斯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重新定义人类生产力”。回顾历史,全球最早做移动互联网的公司是基于手机上网的模式。由于其忽视了产业的生态重构,所以只是昙花一现。其实互联网是一个很复杂的产业生态。它的生态必须要重构、有序化,不是让它有效率,而是让它更有效。不过,当把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的东西搬移到手机上,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安全和隐私问题。
为此,黑莓公司用另外一个操作系统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在这个操作系统上,展现了一种非常安全的信息使用环境和应用。微信出现以后,很多银行都想和微信合作,以图用微信的方式将银行账单推送给大家。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应用时,我感到很吃惊。因为我们的学生可以随便编一个手机木马,当木马病毒植入到你手机上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你的短信、监听你的电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隐私也就一览无余、不复存在。在我跟黑霉公司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一直都在强调移动互联网安全第一位。我曾经动员国内的IT巨头去收购黑霉的操作系统,然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并不可能。虽然黑霉公司已经在走下坡路,但是美国政府官员用的全部是黑霉手机,欧美国家即便自己花钱援助黑霉公司也不会卖给我们。
移动互联网时代倡导万物互联。当物、环境、人相互关联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问题。移动互联网上的位置信息固然重要,但是光有位置不能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如果有更多的信息,比如说我戴Google眼镜,我不仅知道你在哪,还知道你跟谁在一起。所以很多人没有关注到可穿戴设备带来的隐私问题。当互联网广泛应用到实体经济中,隐私和安全问题会更加严重。
产业重构助推行业变革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乔布斯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是因为乔布斯看到了黑霉的成功。他发现,移动通信终端大部分是个人用户,而大部分应用不是用来办公,所以他做了App store,从而打造了消费互联网。正是因为他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为一个消费互联网,所以导致他非常契合移动互联网目标客户群的应用需求,从而推动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过,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技术路径和所有高技术发展路径都不一样,桌面互联网的出现肯定是办公自动化、工业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网怎么会反过来呢?这样就出现了价值转移。
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中美电商的发展为例,美国的电商交易更多的是数字化产品。这种交易并不需要物流,网上就可以进行。那么有物流的电商怎么办?他们就用无人机。据我所知,北京物流公司投递员最高工资一个月可以达到一万块钱,所以电商已经发展到了极限。结果就是中国的物流会迅速走向难以支撑电商发展的局面,这时就需要进行产业重构。
从移动数据到移动流媒体促进三网融合,更明显的出现了产业重构问题。互联网给他们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公路这个思维来看,有一个叫腾讯的运输公司,经营着一辆叫微信的大巴,拉着8亿的网民,开到你们家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请问你向谁收钱?你显然是向腾讯收钱,向开车的司机收钱,你们怎么能愚蠢的敲着窗户,向每一个坐在车上的网民收钱呢?但是运营商无法用这个分离的思想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的运营商就向每一个网民收费。我认为,运营商不需要收网民的流量费。
个性化需求和互联网金融
另外,我们认识到互联网不仅仅应该做价值转移,还应该做价值创造。从经济学上来讲,要想让一个新的技术创造价值,它就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工具,所以就是让“互联网+”广泛拥抱实体经济,渗透到其方方面面,并成为它的劳动工具。所一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再平衡过程。从个人应用到产业应用、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
现在,大家都在谈工业制造4.0,4.0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催生这个变化的核心又是什么?我觉得是马云提出的C2B电子商务,也就是个性化定制。
有一次,我在澳大利亚参观一个电商研究院。研究院一层是家超市,当我们拿着卡可以消费的时候,一个巨型生产流程的演示屏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个演示告诉我们“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买一瓶可乐,生产线就会知晓”,这就带来数据生产的变革。以前,工业1.0-3.0都是大规模、降低成本、批量化生产,但是工业4.0必须支持为我们每一个人甚至自我设计东西的个性化制造,这就要求工业制造有强大的柔性和生产调节能力,这就带来工业4.0的需求,这将是一场革命,核心就是从规模化、降低成本、批量化生产变成个性化定制。
除个性化定制之外,互联网金融也将带来颠覆性变革。20年后,世界上有300年历史的银行该不复存在。我们不需要钞票的银行,而是数据。在这样一个颠覆性时代,你把银行业务搬到互联网上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规则不允许做资金池和二维码支付。为什么不让做二维码支付?今天我把银行卡的信息放到手机上,到POS机上刷,没有问题。但是我想到超市买一瓶水,如果用扫码支付的方式进行结算,手机界面就会出现购买还是放回去的提示,然后你再选择是否购买。这个过程简便、快速,还省去了排队的时间。不过,就像互联网变成新媒体以后,完全独立于报刊、杂志,单独出来自己的清算体系,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再定义的力量
所谓T.A.I.,T是指东方通, A是指应用,I是指基础设施。T.A.I大会邀请了国际软件大师 Dr. Ivar Jacobson和Gartner资深分析师 Matthew对软件和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
Jacobson表示: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开发需要丰富多元的开发方式和环境。我们的开发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不可以再次割裂、分开,必须有通用性和公用性。
而Garner的分析师Matthew有关“数字双模底下的架构”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解读了在“互联网+”时代软件的变革和发展。Matthew提出现阶段企业需要把内部应用架构重新设计,客户端和服务端上的架构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要看企业在新业务需求下如何构建新应用的架构、IT人员需要有什么技能去提供新应用架构和如何采购。
沈惠中在会上强调,在“互联网+”风口下,在“再定义产品和服务”盛行的时代,软件基础设施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核心的支撑。“很难想象,如果苹果手机没iOS(操作系统),没有Appstore(应用商店),没有iCloud(云端服务),还有多少价值?”
他认为,软件基础设施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支撑,真正的“互联网+”业务和服务,产品本身就已包含软件基础设施。诸如IBM、甲骨文、亚马逊这样的世界级公司,都需拥有极其强大的软件基础设施来支撑它们的业务。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基础设施,竟然不是由传统IT厂商,像IBM、甲骨文、微软提供。传统IT巨头提品或方案已不能满足‘互联网+’企业对软件基础设施的需求。”沈惠中表示,这些“互联网+”企业做出一系列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反过来已开始主导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传统IT厂商在软件基础设施产业方面话语权渐弱。作为业内人士,我可以感受到,整个软件基础设施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也正在被重塑。”
“在这‘再定义’的大时代,东方通也在‘再定义’自己。”沈惠中表示,自去年年初在创业板上市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公司内部不断地进行业务梳理和重组;对外则通过十几亿元的投入收购一系列软件基础设施与创新应用软件公司,将自己成功升级为一家可全面提供基础软件、云计算等一站式软件基础设施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应用的综合性厂商。
到目前为止,东方通可以提供包括虚拟化、基础中间件、数据应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等软件基础设施,以及大数据政务、大数据信息安全、大数据网络优化和跨行业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解决方案。
从中间件扩展到整个基础软件领域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东方通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动作,分别收购了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品牌奥云虚拟化平台、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厂商数字天堂、网络优化应用产品厂商惠捷朗,并拟并购大数据安全厂商微智信业,从而开拓更大的领域,将传统的中间件专业厂商的身份转变为一个致力于软件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应用服务提供商。
东方通首席科学家朱律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东方通原来只是从事中间件业务,相对明确、专注,而现在公司则期望能够扩展到整个基础软件领域,创新发展。已经有服务器虚拟化品牌奥云、网络优化应用产品厂商惠捷朗、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厂商数字天堂等整合入东方通,以后会有更多的业务和公司整合进来,东方通希望提供更多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朱律玮表示,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没有这么容易,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东方通在并购一个企业后,首先保持其能顺利地按照原来有模式进行,然后逐步进行融合。例如,目前虚拟化产品与中间件已经开始融合;东方通也在考虑适时将应用服务与移动解决方案融合,逐步往前推进。
对于具体进展,朱律玮详细解释道,从虚拟化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的整个软件基础设施都要适应云化、移动化趋势,东方通一方面在紧跟产业技术变革,将产品云化,走向轻量级开发,跟进容器技术、微服务等新技术、新趋势;另一方面也紧贴用户需求,将产品做不同的整合或拆分,服务采用ESB企业服务总线产品提供,数据采集通过 Tong DI(原ETL)提供,分拆出数据同步功能产品Tong_DSP、Tong GTP(通用文件传输)等产品适应具体领域用户的特定的需求。他举例,Tong GTP(通用文件传输),就在金融领域很受欢迎。 “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用户的需求。”朱律玮说这话也是吸取当年推广SOA的经验教训,“SOA 强调的是服务,而用户要的是解决数据整合问题。顺应产业趋势很重要,紧贴用户需求更重要”。
在大数据方面,东方通副总裁、大数据融合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钢介绍,由专业厂商与用户联合实验的方式是破解现在大数据难题的重要举措,东方通已经与多家区域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实验,还将扩展到政府的各个部门。
此外,苏州工业园也作为客户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在国内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向云模式转移,首批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园区,已经和东方通达成合作,并利用其云计算应用解决方案,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级技术的相结合,帮助苏州工业园政务云在用户体验和管控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
据悉,2015 T.A.I.大会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先后举办,将有近3000名技术管理者参与。
精彩言论: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开发需要丰富多元的开发方式和环境。我们的开发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不可以再次割裂、分开,必须有通用性和公用性。
――国际软件大师 Dr. Ivar Jacobson
现阶段企业需要把内部应用架构重新设计,客户端和服务端上的架构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要看企业在新业务需求下如何构建新应用的架构、IT人员需要有什么技能去提供新应用架构,以及如何采购。
――Garner资深分析师Matthew
在“互联网+”场景中,软件基础设施是核心的支撑。软件基础设施不仅仅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支撑,更是业务的支撑。软件基础设施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正在被重塑。而在这样一个“自定义”的大时代下,东方通也在积极地“再定义”自己。